各位今年就要报名的妈妈们
你们做好准备了吗?
“世界上最复杂的小学报名制度”

今年的报名消息发出来之后
辣妈被粉丝问了一个不常见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2023年报名小学的孩子
是生日在2017年1月2日
到2018年1月1日之间的孩子们
有位粉丝特别来咨询我们
我的孩子是2018年1月1日出生的
我想让他2024年再报名小学
这样可以吗?
这个问题把辣妈编辑部的小编都问蒙了
不过经过在教育部的网站上确认之后
奶盖告诉大家
如果孩子是1月1日出生的
是可以和教育部申请晚一年入学的!!

教育部一直允许有特殊情况的孩子
申请延期小学入学
但是这必须得到健康专家的证明
不过仔细阅读教育部的网站可以发现
关于1月1日出生孩子的入学问题
一直是有单独说明的

*来自GOOGLE五毛钱翻译,大家请轻拍~
也就是说
1月1日出生的孩子无需健康证明
就可以和教育部申请延后1年入学
但是申请必须在
报名当年的1月到9月之间提出申请
如果孩子是2018年1月1月出生
本应该在2023年进行小学报名
家长如果想延后至2024年报名小学
就必须要在2023年1月到9月间
向教育部提出申请!
具体的说明页面可以看:
https://www.moe.gov.sg/primary/compulsory-education/deferment
虽然问题解决了
但这个话题在辣妈编辑部引发了大讨论
到底应不应该
让孩子提前一年上学呢?

一聊起这个话题才发现
辣妈编辑部有好几位小编
当年都是提前一年上了小学
一直都是班上最小的孩子
看来当年的妈妈们
都相当有“时间观念”
总觉得早一步是好的
早上学、早工作、早赚钱
反正早别人一步总没什么坏处
按照那个年代的说法
这还能多赚一年的工龄呢......

当年小编们也就稀里糊涂地去上学了
从没觉得自己年级小有什么不好的
也没有感觉到任何课程上的不适应
有时候反而还满自豪的
觉得自己比同龄的小朋友高一个年级
骄傲地挺起小身板呢~~
不过时代变了
现在的妈妈们
说起上学年龄的问题
总是在问:
我家孩子是班上最小的孩子
能跟上学习进度吗?
我家孩子是下半年出生的
上了小学,学习会不会吃亏?
聊到这里奶盖想起来
一部曾经引发了教育大讨论的
香港纪录片《没有起跑线》

这部满满都是教育焦虑的纪录片
里面有最让人惊讶的一幕
就是那个被采访的妈妈
因为大儿子面试幼儿园时
一直不如别的孩子会表现自己
才惊觉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图源:纪录片《没有起跑线》
吃一堑长一智
所以这一次怀二胎时
这位妈妈决心一定要做足准备
让孩子“赢在子宫里”!
她不断给肚子里的宝宝唱英文歌
希望宝宝比别人更早学会26个英文字母

图源:纪录片《没有起跑线》
惊讶吗?
但是这个妈妈表示这都不算什么
她们的妈妈圈里还流传着另一句金句
赢在射精前......
为什么?
因为竞争激烈的名校
一年只收10个宝宝
还只能是1月份出生的

图源:纪录片《没有起跑线》
1月份出生的孩子
会比年底出生的孩子大了近1岁
身体和大脑的发育都更有优势
这些差距在幼年的孩子身上会非常明显
所以要想不输在起跑线
从受孕起就要掐准时间

奶盖当时看这个纪录片时
只觉得香港竞争好激烈啊
略略有点夸张......
但是去年辣妈编辑部采访粉丝们
“大家一个月补习要多少钱?”
其中有位高知妈妈的回答
立刻让奶盖想到了这部片子

看来大月份孩子在开始学习的阶段
更有优势的观点
还是得到很多人的认同!
西方的儿童教育学研究中
就有人专门研究这个方向
截止日期效应
截止日期效应是指出生月在入学年龄截止日期以前的学生,在学业表现上不及出生月在截止日期以后的学生。
注意这里的研究背景是夏季开学的学制,也就是说出生在下半年的孩子,表现往往比来年上半年出生的孩子表现更出色。
换成新加坡的学制来说,就是1月出生的孩子,会比12月出生的孩子,有很大的可能表现出色。

图源:网络示意图
这种差异在体育项目上同样很明显,加拿大每年都会从同一年出生的9岁或10岁的孩子中,挑选优秀的孩子进入顶级的冰球队培养。而在这些球员中,1月到3月出生的孩子明显更多。

图源:网络示意图
这种学业和体育表现上的差异,原因可以被归于相对年龄的差异。根据研究成果显示,小学阶段的相对年龄效应更显著,初中之后这一效应逐渐减弱甚至消失。
而跨国比较研究发现,截止日期效应在学术和职业教育分流较早的国家(如德国)较强,也较持久;在正式教育开始时间较晚的国家(如芬兰、丹麦),效应则相对较小。
想到小三就开始分流的新加坡
心累啊......

说了这么多
大家对这种年龄差异怎么看?
有觉得不同月份的孩子
在小学阶段的表现有差别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