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今年就要報名的媽媽們
你們做好準備了嗎?
「世界上最複雜的小學報名制度」

今年的報名消息發出來之後
辣媽被粉絲問了一個不常見的問題
大家都知道2023年報名小學的孩子
是生日在2017年1月2日
到2018年1月1日之間的孩子們
有位粉絲特別來諮詢我們
我的孩子是2018年1月1日出生的
我想讓他2024年再報名小學
這樣可以嗎?
這個問題把辣媽編輯部的小編都問蒙了
不過經過在教育部的網站上確認之後
奶蓋告訴大家
如果孩子是1月1日出生的
是可以和教育部申請晚一年入學的!!

教育部一直允許有特殊情況的孩子
申請延期小學入學
但是這必須得到健康專家的證明
不過仔細閱讀教育部的網站可以發現
關於1月1日出生孩子的入學問題
一直是有單獨說明的

*來自GOOGLE五毛錢翻譯,大家請輕拍~
也就是說
1月1日出生的孩子無需健康證明
就可以和教育部申請延後1年入學
但是申請必須在
報名當年的1月到9月之間提出申請
如果孩子是2018年1月1月出生
本應該在2023年進行小學報名
家長如果想延後至2024年報名小學
就必須要在2023年1月到9月間
向教育部提出申請!
具體的說明頁面可以看:
https://www.moe.gov.sg/primary/compulsory-education/deferment
雖然問題解決了
但這個話題在辣媽編輯部引發了大討論
到底應不應該
讓孩子提前一年上學呢?

一聊起這個話題才發現
辣媽編輯部有好幾位小編
當年都是提前一年上了小學
一直都是班上最小的孩子
看來當年的媽媽們
都相當有「時間觀念」
總覺得早一步是好的
早上學、早工作、早賺錢
反正早別人一步總沒什麼壞處
按照那個年代的說法
這還能多賺一年的工齡呢......

當年小編們也就稀里糊塗地去上學了
從沒覺得自己年級小有什麼不好的
也沒有感覺到任何課程上的不適應
有時候反而還滿自豪的
覺得自己比同齡的小朋友高一個年級
驕傲地挺起小身板呢~~
不過時代變了
現在的媽媽們
說起上學年齡的問題
總是在問:
我家孩子是班上最小的孩子
能跟上學習進度嗎?
我家孩子是下半年出生的
上了小學,學習會不會吃虧?
聊到這裡奶蓋想起來
一部曾經引發了教育大討論的
香港紀錄片《沒有起跑線》

這部滿滿都是教育焦慮的紀錄片
裡面有最讓人驚訝的一幕
就是那個被採訪的媽媽
因為大兒子面試幼兒園時
一直不如別的孩子會表現自己
才驚覺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圖源:紀錄片《沒有起跑線》
吃一塹長一智
所以這一次懷二胎時
這位媽媽決心一定要做足準備
讓孩子「贏在子宮裡」!
她不斷給肚子裡的寶寶唱英文歌
希望寶寶比別人更早學會26個英文字母

圖源:紀錄片《沒有起跑線》
驚訝嗎?
但是這個媽媽表示這都不算什麼
她們的媽媽圈裡還流傳著另一句金句
贏在射精前......
為什麼?
因為競爭激烈的名校
一年只收10個寶寶
還只能是1月份出生的

圖源:紀錄片《沒有起跑線》
1月份出生的孩子
會比年底出生的孩子大了近1歲
身體和大腦的發育都更有優勢
這些差距在幼年的孩子身上會非常明顯
所以要想不輸在起跑線
從受孕起就要掐準時間

奶蓋當時看這個紀錄片時
只覺得香港競爭好激烈啊
略略有點誇張......
但是去年辣媽編輯部採訪粉絲們
「大家一個月補習要多少錢?」
其中有位高知媽媽的回答
立刻讓奶蓋想到了這部片子

看來大月份孩子在開始學習的階段
更有優勢的觀點
還是得到很多人的認同!
西方的兒童教育學研究中
就有人專門研究這個方向
截止日期效應
截止日期效應是指出生月在入學年齡截止日期以前的學生,在學業表現上不及出生月在截止日期以後的學生。
注意這裡的研究背景是夏季開學的學制,也就是說出生在下半年的孩子,表現往往比來年上半年出生的孩子表現更出色。
換成新加坡的學制來說,就是1月出生的孩子,會比12月出生的孩子,有很大的可能表現出色。

圖源:網絡示意圖
這種差異在體育項目上同樣很明顯,加拿大每年都會從同一年出生的9歲或10歲的孩子中,挑選優秀的孩子進入頂級的冰球隊培養。而在這些球員中,1月到3月出生的孩子明顯更多。

圖源:網絡示意圖
這種學業和體育表現上的差異,原因可以被歸於相對年齡的差異。根據研究成果顯示,小學階段的相對年齡效應更顯著,初中之後這一效應逐漸減弱甚至消失。
而跨國比較研究發現,截止日期效應在學術和職業教育分流較早的國家(如德國)較強,也較持久;在正式教育開始時間較晚的國家(如芬蘭、丹麥),效應則相對較小。
想到小三就開始分流的新加坡
心累啊......

說了這麼多
大家對這種年齡差異怎麼看?
有覺得不同月份的孩子
在小學階段的表現有差別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