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业要是不讲卫生
那简直是触目惊心!

经常有餐馆被曝光
餐具全用洗衣粉洗不经消毒
洗碗的地方遍布老鼠屎

消毒毛巾只用洗衣粉泡洗一下就算
看上去火辣诱人的麻辣火锅汤底
竟被人无数次地重复使用

食客用餐后菜碟里残留的油水
都会被拿去“隔渣”回收
再用来炒菜
……

看得人心惊肉跳
回忆起自己吃过得东西
胃里一阵恶心
新加坡倒是鲜少有这样
有这样恶劣的黑幕
多亏了新加坡严格的管控体系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
这些让餐厅和小贩
都兢兢业业的制度
// 卫生分级制度 //
在新加坡出去吃饭
不管是小贩中心还是餐厅
大家都可以见到ABCD
这样的大贴纸
你知道究竟是什么意思吗?

这就是新加坡餐饮业
明确的分级制度!
这个制度把所有食肆
和饮食摊贩的卫生情况分成
A(优)、B(良)、C(中)、D(差)
四个等级
分别使用红、绿、褐、灰
四种颜色标识
当局要求这个贴纸必须张贴在
明显的地方供顾客参考

等级根据评估得分而定
一年进行一次打分

获得85分以上的是A级
Excellent in Cleaness and Food HygieneB
代表卫生状况非常好

获得70到84分之间的是B级
Good in Cleaness and Food Hygiene
代表卫生状况良好

获得50到69分之间的是C级
Average in Cleaness and Food Hygiene
代表卫生状况普通

获得50分以下的是D级
below in Cleaness and Food Hygiene
代表卫生状况较差,不及格
让我们仔细看看这张标识上
都暗藏了什么信息

在大大的字母上面
是文字详细说明卫生等级
左下角是证书号码,持有人的名字
餐饮地点,颁发日和过期日等
右下角是新加坡环境局的LOGO

其实我们最经常见到的贴纸
只有A和B两种
鲜少见到C和D
你知道为什么吗?
截至去年12月
新加坡超过3万6000个餐饮场所中
99%获得“A”或“B”等级
获得“A”等级的就超过一半
那什么情况下是C等级呢?

2017年11月11日
有43人在吃了
位于丽晶酒店(Regent Hotel)
米其林一星级餐馆
和酒店宴会上的食物后
出现肠胃炎症状
经调查餐馆确实存在疏忽
当局在2018年1月底
将餐馆和宴会厨房的卫生等级
从A级下调为C级

这个等级将会维持一年
当局表示将会继续检测卫生情况
并在12个月后
重新检讨它们的卫生等级

另一个例子是
去年10月30日和11月20日
国家环境局分别接到
多起针对一个乡村俱乐部里
餐厅食物的投诉
其中65人因为服用餐馆
所提供的食物后
出现肠胃炎食物中毒
经调查2018年4月
国家环境局将改餐厅的等级下调到C级
所以,C级意味着什么
大家心里都有数了吧

那么D级有没有呢?
好像从来都没有见过D啊
D是不是意味着要关门了呢
事实上过去几年
国家环境局没有颁布过D级的证书
如果比C级还差
基本上直接就吊销营业执照了
无论是去饭店还是食阁用餐
选择一家卫生评级较高的餐厅
可以降低食品安全风险

但是这套评级系统也有不足之处
当局认为这种评级
只是基于一年一次的突击检查
而且贴纸一年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