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業要是不講衛生
那簡直是觸目驚心!

經常有餐館被曝光
餐具全用洗衣粉洗不經消毒
洗碗的地方遍布老鼠屎

消毒毛巾只用洗衣粉泡洗一下就算
看上去火辣誘人的麻辣火鍋湯底
竟被人無數次地重複使用

食客用餐後菜碟里殘留的油水
都會被拿去「隔渣」回收
再用來炒菜
……

看得人心驚肉跳
回憶起自己吃過得東西
胃裡一陣噁心
新加坡倒是鮮少有這樣
有這樣惡劣的黑幕
多虧了新加坡嚴格的管控體系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
這些讓餐廳和小販
都兢兢業業的制度
// 衛生分級制度 //
在新加坡出去吃飯
不管是小販中心還是餐廳
大家都可以見到ABCD
這樣的大貼紙
你知道究竟是什麼意思嗎?

這就是新加坡餐飲業
明確的分級制度!
這個制度把所有食肆
和飲食攤販的衛生情況分成
A(優)、B(良)、C(中)、D(差)
四個等級
分別使用紅、綠、褐、灰
四種顏色標識
當局要求這個貼紙必須張貼在
明顯的地方供顧客參考

等級根據評估得分而定
一年進行一次打分

獲得85分以上的是A級
Excellent in Cleaness and Food HygieneB
代表衛生狀況非常好

獲得70到84分之間的是B級
Good in Cleaness and Food Hygiene
代表衛生狀況良好

獲得50到69分之間的是C級
Average in Cleaness and Food Hygiene
代表衛生狀況普通

獲得50分以下的是D級
below in Cleaness and Food Hygiene
代表衛生狀況較差,不及格
讓我們仔細看看這張標識上
都暗藏了什麼信息

在大大的字母上面
是文字詳細說明衛生等級
左下角是證書號碼,持有人的名字
餐飲地點,頒發日和過期日等
右下角是新加坡環境局的LOGO

其實我們最經常見到的貼紙
只有A和B兩種
鮮少見到C和D
你知道為什麼嗎?
截至去年12月
新加坡超過3萬6000個餐飲場所中
99%獲得「A」或「B」等級
獲得「A」等級的就超過一半
那什麼情況下是C等級呢?

2017年11月11日
有43人在吃了
位於麗晶酒店(Regent Hotel)
米其林一星級餐館
和酒店宴會上的食物後
出現腸胃炎症狀
經調查餐館確實存在疏忽
當局在2018年1月底
將餐館和宴會廚房的衛生等級
從A級下調為C級

這個等級將會維持一年
當局表示將會繼續檢測衛生情況
並在12個月後
重新檢討它們的衛生等級

另一個例子是
去年10月30日和11月20日
國家環境局分別接到
多起針對一個鄉村俱樂部里
餐廳食物的投訴
其中65人因為服用餐館
所提供的食物後
出現腸胃炎食物中毒
經調查2018年4月
國家環境局將改餐廳的等級下調到C級
所以,C級意味著什麼
大家心裡都有數了吧

那麼D級有沒有呢?
好像從來都沒有見過D啊
D是不是意味著要關門了呢
事實上過去幾年
國家環境局沒有頒布過D級的證書
如果比C級還差
基本上直接就吊銷營業執照了
無論是去飯店還是食閣用餐
選擇一家衛生評級較高的餐廳
可以降低食品安全風險

但是這套評級系統也有不足之處
當局認為這種評級
只是基於一年一次的突擊檢查
而且貼紙一年一換
用餐者也不知道過去表現如何
也不能夠表彰那些
一直以來都做得很好的餐飲業者

環境局公共衛生署總署長說:
「全島99%(的餐飲業者)已獲得A或B評級,消費者難以辨別哪些食肆是今年才獲得高評級,還是一貫都有良好的衛生記錄。新計劃會將餐飲場所過往的衛生記錄包括在評估範圍內,有望督促業者繼續維持良好的衛生水準。」
於是這套用了20多年的
ABCD分級系統
即將要走進歷史了

取而代之的是新的
飲食衛生認證計劃
(Food Hygiene Recognition Scheme)
將用金獎/銀獎/銅獎
這些金閃閃的貼紙來告示

銅獎認證
連續至少兩年保持良好衛生記錄
沒犯過嚴重衛生缺失的飲食場所

銀獎認證
有至少五年良好記錄

金獎認證
維持至少10年的良好記錄

新開業的餐飲業者
將給予一個白色的貼紙
已獲得金、銀或銅獎認證的飲食場所
若出現任何嚴重衛生問題
如食物中毒事件
所獲得的認證將有可能下降一級
衛生署總署長還說:
「兩者是不同的計劃。現有計劃只能反映稽查人員前來檢查飲食場所時,當下的衛生情況,而新計劃卻將食肆過往的衛生記錄與努力都考慮在內。」
為逐步過渡至新計劃
從2019年4月1日起
目前獲得A評級的餐飲場所
可申請率先加入計劃
符合條件者可獲新認證貼紙

所以明年起大家去吃飯
找到不ABCD的地方
可以注意看有沒有金閃閃的貼紙咯
// 犯規記分制 //
新加坡保證餐飲業衛生
和食品安全的措施
除了分級制度還有犯規記分制
1987年9月新加坡開始
對飲食攤販實行犯規記分制度
新加坡將食品衛生犯規行為分為三類:

扣6分
並繳納400新幣罰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