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是哈佛的法学博士,希拉蕊是耶鲁的法学博士,布莱尔牛津法律系毕业,萨科齐是法学硕士,普京是列宁格勒大学国际法专业出身,梅德韦杰夫从政前是法学院高级讲师,卢武铉从政前是律师。 或许是因为首脑们需要制定规则,解决国家和人民的矛盾,律师这个职业的实质,是当有人犯规后进行调解。首脑和律师,在不同层面上干着类似的事情,而两者又都有逻辑思维和口若悬河的本事。
1952年的一天,剑桥法律系毕业的高材生,新加坡某律师事务的执业律师,29岁的李光耀,迎来了声名鹊起的机会。
当时的新加坡邮差正在发起罢工游行,抗议薪资过低,工作太累,而政府的英国官差们却轻轻松松就能收入不菲。工会代表和邮差代表找到了李光耀所在的事务所,希望找一位公诉律师提供法律援助,但支付不起太高的酬劳,李光耀没有计较,欣然接受了这份差事。

新加坡老照片 李光耀作为代表在游行人群中演讲,鼓舞士气,跟殖民政府对话,据理力争,这些还属于常规操作。李光耀私下又利用在剑桥和福莱士学院的同学关系,搞定了几家颇有影响的报业高层,每天在报纸上连篇累牍的控诉殖民政府对邮差的压迫,报社的编辑们很多也早就对政府不满,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制造出了空前的舆论压力。
李光耀手握民心所向这个人和,又有舆论造势的天时,同时利用专业知识旁征博引,与政府对话底气十足,声称不满足条件,罢工绝不结束。
最后两边僵持到了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细节上,政府说邮差停止罢工就涨工资,邮差说先涨了工资才停止罢工。这时李光耀居中调停,劝说邮差们先停止罢工,给政府三天时间提高邮差待遇,三天后不解决问题,继续罢工。这样表面上给了政府一个台阶,英国人知道大势不可逆转,也就顺坡下驴,答应了全部要求,社会秩序恢复如常。
李光耀一战成名,在这次冲突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没有流血事件,和平解决问题,在新加坡声望陡增,成为了口口相传的“人民代理人”。通过这次事件,他学到了发动群众的威力,也下定了从政的决心。

当选议员
1954年10月,李光耀成立了人民行动党,为了扩大影响力,他拉拢了工人领袖,马来裔领袖,以及方水双、林清祥两位比较有影响力的华人。这些成员均为明显的反殖民左翼,为了得到政府的承认,又疏通关系,邀请到两位右翼议员出席了成立大会并发表了祝贺讲话。
政党成立后,包括李光耀在内的5位联合创始人,分别竞选新加坡5个地区的议会成员。后来的竞选中,李光耀发现华人们只支持5人中的方水双、林清祥这两个华人领袖,而对他这个不会说华语的政党秘书长支持甚少,这让他耿耿于怀。
李光耀没有坐以待毙,赶紧找了老师积极学习华语,奔走在各个社区宣传自己,凭借之前几桩公诉案建立起的良好人缘拉拢选票。最终李光耀和方水双、林清祥三人竞选成功,李光耀暗自得意,立法会官方语言是英语,他俩却不会英语,以后还不是只能依靠我。
二战后,冷战思维尘嚣甚上,东西方意识形态之争愈演愈烈,苏联老大哥领导的共产国际不断在东南亚,南美,东欧等多地输出革命,一时间各国革命声四起,还诞生了诸如卡斯特罗、格瓦拉这种革命偶像,这使得新加坡的英殖民政府视为洪水猛兽,生怕被暴力推翻,势力被彻底驱逐。

时代风潮 李光耀在多次对外发声时表明态度,自己的施政理念是非暴力宪制改革,要求英政府归还权利,如果满足了条件,他允诺也会和马来亚共产党人划清关系。他很明白,此时共产党的力量,正是他需要的对英政府施压的筹码。
在获选后的一次演说中,李光耀如是说道: 所有华人都为新中国取得的成就感到万分自豪。一个政府能在五年内革除贪污腐败,使它顶得住美国人在朝鲜的武装力量,这样的政府是值得大力称颂的。
但我相信,一代土生土长的华人正在马来亚出现,他们接受华文和华族的传统教育,却持有马来亚人的观点。他们认为马来亚是他们的唯一家园。他们为中国感到自豪,正如魁北克的法国人为法国感到自豪那样。自然还有人认为,建立马来亚国是不值得做的事,他们是那些返回中国,重新纳入中国主流的年轻学生。留下来的是马来亚人,他们的马来亚意识将会与日俱增。
从曾祖父李沐文乘小船到新加坡打拼,李光耀是其李氏家族在新加坡出生长大的第四代人,已经对这片土地非常熟悉,却对中国非常陌生。
他以新马来亚人自居,对华人身份的认同感已经非常稀疏了。

独立之路
东古,苏丹吉打王室的王子,马来亚联邦巫统(执政党名称)领袖,英国留学9年,李光耀的剑桥法学师兄,同样在英国考取了律师资格,典型的亲英反共分子,他在马来亚卖力镇压共产党人,博得了英国人的好感。
东古的想法是,马来亚联邦要独立,但新加坡这个华人地区不要合并进来,影响马来亚的民族纯粹,新加坡要继续当英国的殖民地,不能成为和马来亚平起平坐的邻国,他把这一想法向英国议会进行提案。
当时新加坡的实际领袖马绍尔听说后坐不住了,马上也向英议会提交了自己的提案,核心是新加坡完全独立,不受马来亚和英政府管辖,这等于痴人说梦,被当庭否决,马绍尔引咎辞职。
接替他的华人林有福,懂得饭要一口一口的吃的道理,带领着包括李光耀在内的代表们,重新向英议会递交了另一份折中版的提案。核心是新加坡成为英国的自治邦,国防和外交仍由英国管辖,其他事务由新加坡议会自行决定。英国人细品了一下这份提案,认为可行,表面独立嘛,实际生杀大权还在自己手中,于是有条件的答应了,条件是曾参与过反对英殖民政府的民主人士,尤其是共产党人不得参选新政府议员。

老照片 大选即将到来,在李光耀的指挥下,人民行动党精英尽出,派出竞选议员的干部中包括34个华人,10个马来人,6个印度人。会华语的、英语的、马来语的竞选者们针对不同选民展开精准的宣传攻势,同时利用老招数,在报纸,电台上批评异已,配合宣传。
他们的一个竞选策略是看人说话,面对普通百姓,就用直白的语言,比如“母鸡生了1个蛋,叫的全村都知道;海龟生了100个,却没有声音。”来比喻自己做的很多,说的很少,不会像其他党派只会夸夸其谈。面对高知就高谈阔论自己的施政纲领完全是为了保护新加坡人的利益。这让人民行动党人气爆棚。 最终51个议员席位中,人民行动党大获全胜,拿到43席。李光耀作为人民行动党领袖,顺利成为新加坡新政府总理,时年35岁。

新马合并
李光耀上任后,立刻推行了一系列政策,比如修建社区娱乐中心、废除黄赌毒、妇女平权、降低高级官员工资、发展旅游业等等。这些措施获得了普通民众的好感,抵御住了反对派们的攻击。
但李光耀还有一大心病,就是与马来亚合并的问题。 新加坡毕竟是弹丸岛国,饮用水都需要从马来亚运输,又刚刚独立,经济的发展需要广大的腹地作为支撑。可马来亚的领袖东古担心让新加坡合并后,涌入的华人中隐藏革命者,从而影响自己的政权稳固,所以一直强烈反对,李光耀多次与东古面谈无果,可他不会死心,仍然幻想着大马来亚联邦欣欣向荣的局面。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马来西亚 关键人物出现了,时任英国联邦关系部大臣桑迪斯,说话分量举足轻重,他另一个身份是丘吉尔的女婿,所以你懂的。李光耀找到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双方立场达成了一致。有了桑迪斯从中斡旋,英国议会逐步支持了李光耀的想法,对东古施加压力,成功逼他就范。
外部问题搞定了,还要解决的就是人民行动党的党内分歧,两位说华语的亲共干部林清祥、方水双一直反对和马来亚合并,已经和李光耀面貌合心不合。
李光耀又对林清祥、方水双苦口婆心的摆事实,讲道理,新加坡如果没有马来亚的淡水和贸易腹地,很难进一步发展云云。双方各执一词,甚至各派代表进行了电视辩论。李光耀的代表都是留学高知,辩论技巧当然更胜一筹。李光耀为了争取持观望态度的华人支持,不让百姓认为他只是个说着英语的英国代理人,还让儿子李显龙上了华文学校,接受了华语教育,堵住政见不合者们的嘴。
李光耀毕竟是总理,可利用的政治资源更多,民意酝酿发酵,李光耀笑到了最后,新马合并已是无法阻挡。
内忧外患都解决了,下一步就是要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
为此,李光耀去游说了印度总理尼赫鲁、埃及总统纳赛尔、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并且获得了支持。之所以如此顺利,是因为此三人联合推行了“不结盟运动”,本质是反对苏联老大哥的意识形态暴力输出,干涉内政。铁托还因此上了《时代周刊》的封面。 新马终于合并了,东古出任新联邦领袖。

新马分家
新马合并后的生活并不幸福,冲突真的像林清祥、方水双预料的那样发生了。
马来人贫穷但人多势众,华人是少数族群却如此富有,这让马来人眼红。马来亚新政府开始对新加坡的华商征重税,同时还限制他们往马来亚地区销售商品。
李光耀的如意算盘本来是打算利用合并的机会大力发展新加坡的经济,结果新政府和马来人如此敌视新加坡,处处设限,这让他气愤难平。此时的他依然对新、马人都是马来亚人的思想抱有执念。
新马两地都发现合并后,生活不仅没有变好,反而更不安定了,民间“法办李光耀,新加坡二次独立”的呼声此起彼伏。马来亚政府里的反对派借此对李光耀展开了猛烈地攻势。事已至此,他决定再做最后一搏。
李光耀在联合政府的议会中用流利马来语舌战群儒,发表了和平演讲,但这一行为并未收效,还让东古更为介怀。后来东古对官员说:他的马来语比我还要好,就是暗示我这个苏丹裔比他还没有资格领导马来亚联邦喽。
英政府也对这个局面感到失望,再加上东古不停的向英政府敲边鼓。这次李光耀纵然是再口若悬河、苦口婆心,终究是回天乏术了。
东古代表马来亚发表了分家宣言,同时李光耀代表新加坡第二次发表了独立宣言,只是这一次,他没有第一次那么踌躇滿志,反而被摄像机拍到了痛哭流涕的画面。

刚独立的新加坡
后记
新加坡本是弹丸之国,却扼守马六甲海峡要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从李光耀开始的几任新加坡领导人深知这一点。建国后的新加坡一直斡旋在大国角力中至今,谁也得罪不起,但这么多年也从中渔利,吃尽了大国角力的红利。
从被英国人殖民,到被马来人抵制,到如履薄冰的走到今天。这个除中国外,世界上唯一华人主导的国家走出了自己的道路。这条路好不好走,新加坡人冷暖自知;通向何方,或许新加坡人自己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