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巴馬是哈佛的法學博士,希拉蕊是耶魯的法學博士,布萊爾牛津法律系畢業,薩科齊是法學碩士,普京是列寧格勒大學國際法專業出身,梅德韋傑夫從政前是法學院高級講師,盧武鉉從政前是律師。 或許是因為首腦們需要制定規則,解決國家和人民的矛盾,律師這個職業的實質,是當有人犯規後進行調解。首腦和律師,在不同層面上幹著類似的事情,而兩者又都有邏輯思維和口若懸河的本事。
1952年的一天,劍橋法律系畢業的高材生,新加坡某律師事務的執業律師,29歲的李光耀,迎來了聲名鵲起的機會。
當時的新加坡郵差正在發起罷工遊行,抗議薪資過低,工作太累,而政府的英國官差們卻輕輕鬆鬆就能收入不菲。工會代表和郵差代表找到了李光耀所在的事務所,希望找一位公訴律師提供法律援助,但支付不起太高的酬勞,李光耀沒有計較,欣然接受了這份差事。

新加坡老照片 李光耀作為代表在遊行人群中演講,鼓舞士氣,跟殖民政府對話,據理力爭,這些還屬於常規操作。李光耀私下又利用在劍橋和福萊士學院的同學關係,搞定了幾家頗有影響的報業高層,每天在報紙上連篇累牘的控訴殖民政府對郵差的壓迫,報社的編輯們很多也早就對政府不滿,極盡諷刺挖苦之能事,製造出了空前的輿論壓力。
李光耀手握民心所向這個人和,又有輿論造勢的天時,同時利用專業知識旁徵博引,與政府對話底氣十足,聲稱不滿足條件,罷工絕不結束。
最後兩邊僵持到了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細節上,政府說郵差停止罷工就漲工資,郵差說先漲了工資才停止罷工。這時李光耀居中調停,勸說郵差們先停止罷工,給政府三天時間提高郵差待遇,三天後不解決問題,繼續罷工。這樣表面上給了政府一個台階,英國人知道大勢不可逆轉,也就順坡下驢,答應了全部要求,社會秩序恢復如常。
李光耀一戰成名,在這次衝突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沒有流血事件,和平解決問題,在新加坡聲望陡增,成為了口口相傳的「人民代理人」。通過這次事件,他學到了發動群眾的威力,也下定了從政的決心。

當選議員
1954年10月,李光耀成立了人民行動黨,為了擴大影響力,他拉攏了工人領袖,馬來裔領袖,以及方水雙、林清祥兩位比較有影響力的華人。這些成員均為明顯的反殖民左翼,為了得到政府的承認,又疏通關係,邀請到兩位右翼議員出席了成立大會並發表了祝賀講話。
政黨成立後,包括李光耀在內的5位聯合創始人,分別競選新加坡5個地區的議會成員。後來的競選中,李光耀發現華人們只支持5人中的方水雙、林清祥這兩個華人領袖,而對他這個不會說華語的政黨秘書長支持甚少,這讓他耿耿於懷。
李光耀沒有坐以待斃,趕緊找了老師積極學習華語,奔走在各個社區宣傳自己,憑藉之前幾樁公訴案建立起的良好人緣拉攏選票。最終李光耀和方水雙、林清祥三人競選成功,李光耀暗自得意,立法會官方語言是英語,他倆卻不會英語,以後還不是只能依靠我。
二戰後,冷戰思維塵囂甚上,東西方意識形態之爭愈演愈烈,蘇聯老大哥領導的共產國際不斷在東南亞,南美,東歐等多地輸出革命,一時間各國革命聲四起,還誕生了諸如卡斯楚、格瓦拉這種革命偶像,這使得新加坡的英殖民政府視為洪水猛獸,生怕被暴力推翻,勢力被徹底驅逐。

時代風潮 李光耀在多次對外發聲時表明態度,自己的施政理念是非暴力憲制改革,要求英政府歸還權利,如果滿足了條件,他允諾也會和馬來亞共產黨人劃清關係。他很明白,此時共產黨的力量,正是他需要的對英政府施壓的籌碼。
在獲選後的一次演說中,李光耀如是說道: 所有華人都為新中國取得的成就感到萬分自豪。一個政府能在五年內革除貪污腐敗,使它頂得住美國人在朝鮮的武裝力量,這樣的政府是值得大力稱頌的。
但我相信,一代土生土長的華人正在馬來亞出現,他們接受華文和華族的傳統教育,卻持有馬來亞人的觀點。他們認為馬來亞是他們的唯一家園。他們為中國感到自豪,正如魁北克的法國人為法國感到自豪那樣。自然還有人認為,建立馬來亞國是不值得做的事,他們是那些返回中國,重新納入中國主流的年輕學生。留下來的是馬來亞人,他們的馬來亞意識將會與日俱增。
從曾祖父李沐文乘小船到新加坡打拚,李光耀是其李氏家族在新加坡出生長大的第四代人,已經對這片土地非常熟悉,卻對中國非常陌生。
他以新馬來亞人自居,對華人身份的認同感已經非常稀疏了。

獨立之路
東古,蘇丹吉打王室的王子,馬來亞聯邦巫統(執政黨名稱)領袖,英國留學9年,李光耀的劍橋法學師兄,同樣在英國考取了律師資格,典型的親英反共分子,他在馬來亞賣力鎮壓共產黨人,博得了英國人的好感。
東古的想法是,馬來亞聯邦要獨立,但新加坡這個華人地區不要合併進來,影響馬來亞的民族純粹,新加坡要繼續當英國的殖民地,不能成為和馬來亞平起平坐的鄰國,他把這一想法向英國議會進行提案。
當時新加坡的實際領袖馬紹爾聽說後坐不住了,馬上也向英議會提交了自己的提案,核心是新加坡完全獨立,不受馬來亞和英政府管轄,這等於痴人說夢,被當庭否決,馬紹爾引咎辭職。
接替他的華人林有福,懂得飯要一口一口的吃的道理,帶領著包括李光耀在內的代表們,重新向英議會遞交了另一份折中版的提案。核心是新加坡成為英國的自治邦,國防和外交仍由英國管轄,其他事務由新加坡議會自行決定。英國人細品了一下這份提案,認為可行,表面獨立嘛,實際生殺大權還在自己手中,於是有條件的答應了,條件是曾參與過反對英殖民政府的民主人士,尤其是共產黨人不得參選新政府議員。

老照片 大選即將到來,在李光耀的指揮下,人民行動黨精英盡出,派出競選議員的幹部中包括34個華人,10個馬來人,6個印度人。會華語的、英語的、馬來語的競選者們針對不同選民展開精準的宣傳攻勢,同時利用老招數,在報紙,電台上批評異已,配合宣傳。
他們的一個競選策略是看人說話,面對普通百姓,就用直白的語言,比如「母雞生了1個蛋,叫的全村都知道;海龜生了100個,卻沒有聲音。」來比喻自己做的很多,說的很少,不會像其他黨派只會誇誇其談。面對高知就高談闊論自己的施政綱領完全是為了保護新加坡人的利益。這讓人民行動黨人氣爆棚。 最終51個議員席位中,人民行動黨大獲全勝,拿到43席。李光耀作為人民行動黨領袖,順利成為新加坡新政府總理,時年35歲。

新馬合併
李光耀上任後,立刻推行了一系列政策,比如修建社區娛樂中心、廢除黃賭毒、婦女平權、降低高級官員工資、發展旅遊業等等。這些措施獲得了普通民眾的好感,抵禦住了反對派們的攻擊。
但李光耀還有一大心病,就是與馬來亞合併的問題。 新加坡畢竟是彈丸島國,飲用水都需要從馬來亞運輸,又剛剛獨立,經濟的發展需要廣大的腹地作為支撐。可馬來亞的領袖東古擔心讓新加坡合併後,湧入的華人中隱藏革命者,從而影響自己的政權穩固,所以一直強烈反對,李光耀多次與東古面談無果,可他不會死心,仍然幻想著大馬來亞聯邦欣欣向榮的局面。

上世紀五十年代的馬來西亞 關鍵人物出現了,時任英國聯邦關係部大臣桑迪斯,說話分量舉足輕重,他另一個身份是邱吉爾的女婿,所以你懂的。李光耀找到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終於雙方立場達成了一致。有了桑迪斯從中斡旋,英國議會逐步支持了李光耀的想法,對東古施加壓力,成功逼他就範。
外部問題搞定了,還要解決的就是人民行動黨的黨內分歧,兩位說華語的親共幹部林清祥、方水雙一直反對和馬來亞合併,已經和李光耀面貌合心不合。
李光耀又對林清祥、方水雙苦口婆心的擺事實,講道理,新加坡如果沒有馬來亞的淡水和貿易腹地,很難進一步發展云云。雙方各執一詞,甚至各派代表進行了電視辯論。李光耀的代表都是留學高知,辯論技巧當然更勝一籌。李光耀為了爭取持觀望態度的華人支持,不讓百姓認為他只是個說著英語的英國代理人,還讓兒子李顯龍上了華文學校,接受了華語教育,堵住政見不合者們的嘴。
李光耀畢竟是總理,可利用的政治資源更多,民意醞釀發酵,李光耀笑到了最後,新馬合併已是無法阻擋。
內憂外患都解決了,下一步就是要爭取國際社會的支持。
為此,李光耀去遊說了印度總理尼赫魯、埃及總統納賽爾、南斯拉夫領導人狄托,並且獲得了支持。之所以如此順利,是因為此三人聯合推行了「不結盟運動」,本質是反對蘇聯老大哥的意識形態暴力輸出,干涉內政。狄托還因此上了《時代周刊》的封面。 新馬終於合併了,東古出任新聯邦領袖。

新馬分家
新馬合併後的生活並不幸福,衝突真的像林清祥、方水雙預料的那樣發生了。
馬來人貧窮但人多勢眾,華人是少數族群卻如此富有,這讓馬來人眼紅。馬來亞新政府開始對新加坡的華商征重稅,同時還限制他們往馬來亞地區銷售商品。
李光耀的如意算盤本來是打算利用合併的機會大力發展新加坡的經濟,結果新政府和馬來人如此敵視新加坡,處處設限,這讓他氣憤難平。此時的他依然對新、馬人都是馬來亞人的思想抱有執念。
新馬兩地都發現合併後,生活不僅沒有變好,反而更不安定了,民間「法辦李光耀,新加坡二次獨立」的呼聲此起彼伏。馬來亞政府里的反對派藉此對李光耀展開了猛烈地攻勢。事已至此,他決定再做最後一搏。
李光耀在聯合政府的議會中用流利馬來語舌戰群儒,發表了和平演講,但這一行為並未收效,還讓東古更為介懷。後來東古對官員說:他的馬來語比我還要好,就是暗示我這個蘇丹裔比他還沒有資格領導馬來亞聯邦嘍。
英政府也對這個局面感到失望,再加上東古不停的向英政府敲邊鼓。這次李光耀縱然是再口若懸河、苦口婆心,終究是回天乏術了。
東古代表馬來亞發表了分家宣言,同時李光耀代表新加坡第二次發表了獨立宣言,只是這一次,他沒有第一次那麼躊躇滿志,反而被攝像機拍到了痛哭流涕的畫面。

剛獨立的新加坡
後記
新加坡本是彈丸之國,卻扼守馬六甲海峽要道,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從李光耀開始的幾任新加坡領導人深知這一點。建國後的新加坡一直斡旋在大國角力中至今,誰也得罪不起,但這麼多年也從中漁利,吃盡了大國角力的紅利。
從被英國人殖民,到被馬來人抵制,到如履薄冰的走到今天。這個除中國外,世界上唯一華人主導的國家走出了自己的道路。這條路好不好走,新加坡人冷暖自知;通向何方,或許新加坡人自己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