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新加坡你會想到什麼?是行走的CD林俊傑?小天后孫燕姿?亞洲四小龍?華僑、星展、大華等外資銀行?還是關於鞭刑的種種傳說?這些都是新加坡的側面,但說到新加坡的國家發展史,始終繞不開一個名字——李光耀。

獨立日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宣布新加坡獨立。 其他國家的獨立之路往往是推翻壓迫,舉國歡騰。而新加坡的獨立,是被馬來西亞踢出去,被迫獨立。新加坡華人卻很高興,本來也是被歧視,分開就分開。他們走上街頭載歌載舞,放炮舞獅慶祝起來,當地報紙含蓄內斂的寫道「人們也許在預祝中秋節吧」,又神神秘秘的加了一句「反正大家心裡有數」。

1965年的新加坡 兩年前,新加坡剛剛成為馬來西亞聯邦的一個州府。馬來聯邦由星羅棋布的3萬個島嶼組成,生活著大約1億的馬來和印尼穆斯林百姓,新加坡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個華人小島。 既然打不過,選擇加入就成了明智之舉。這不禁讓我想起那個笑話,小個子叫喧著「誰敢惹我?」,走來一個壯漢懟道「我敢惹你!」,小個子定了定神,繼續喊「好吧,那現在誰敢惹咱倆?」 可惜這種不對稱的婚姻,從一開始就被嫌棄,兩年光景就被退婚了。馬來西亞宣布將新加坡逐出聯邦,離了婚我再欺負你就不算家暴嘍?新加坡被迫獨立。

南洋往事 三國時期,東吳水軍將領康泰就曾到過新加坡,著有《吳時外國傳》,書中稱新加坡為「蒲羅中」;明朝時,則稱之為「淡馬錫」;到了元朝,忽必烈發兵攻打緬甸時吃過對方象兵的虧,還曾派人到新加坡尋找野生大象,充當戰時坐騎,但由於不懂馴化之道,只能作罷。
181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雇員史丹福·萊佛士登陸新加坡,開始管轄該地區。1824年,新加坡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最初隸屬於英屬印度殖民當局管轄。1867年,新加坡升格為海峽殖民地,受英國直接統治,邱吉爾稱之為「東方的直布羅陀」。
1860年,廣東大埔縣的後生仔李沐文,孤身輾轉來到汕頭港口,搭船去了新加坡討生活。1882年,36歲的李沐文賺夠了錢,趁青春作伴好還鄉,回大浦當上了歸國華僑。

位於海路要衝的新加坡(老照片)
他在新加坡娶的妻子雖是華裔,但娘家旅居新加坡多年,早把他鄉認做故鄉,就和兒子李雲龍(不是獨立團那位)留在了新加坡。李沐文回國後如何的買房置地,捐官再娶,不再細表。
單說這李雲龍,在新加坡上到初中,就直奔社會大學,先當配藥師,後當海員,跑最繁忙的英—印航線,那船主正是華裔富翁,爪哇糖王黃仲涵。一來二去的,和黃老闆熟稔起來。這黃老闆愛惜李雲龍老成練達,忠實可靠,再過幾年,竟讓李雲龍當了新加坡的業務代理人,搖身一變也成了資產階級,日子越過越好。
好景不長,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經濟大蕭條席捲世界,李家家道中落。但瘦死的駱駝比瘦死的馬大,日子總比普通百姓強得多。 李雲龍有兒子,兒子又生兒子,李雲龍便有了三個孫子,他認為給孫子取名非同小可(到底是華人),於是即找了取名先生掐算生辰八字,又要時髦,體現咱老李當年跟英國人談笑風生,於是,三個孫子分別喚作:「哈里李光耀、丹尼斯李金耀、弗雷迪李天耀」,可謂中西結合。
小光耀童年接觸了足球,但發現足球比賽的對抗性、競爭性太強,他不喜歡這樣的運動,於是興趣寥寥,轉而用功讀書。
畢竟生在大戶人家、書香門第,又有華人血統加持,李光耀學生時期考試基本都是第一,第二名是那所男校里的唯一的女孩,叫柯玉芝,二人正是學業上的勁敵,這不禁讓李光耀對這個女孩也留心起來。

李光耀與柯玉芝在劍橋 小升初時,李光耀不出意外以全校第一的成績考進了重點中學萊佛士書院,用劍橋的課本,全英語教學。在最終的劍橋高級文憑考試中,他又考了個全新加坡和馬來亞第一,升入萊佛士學院,時任年級主任坎波斯評價道:"哈里李光耀可能一生身居高位」。
女同學柯玉芝也一路以優異的成績和李光耀上了同樣的重點初中、高中。所謂班長愛學霸,體委愛班花。這兩人惺惺相惜,暗生情愫,比著勁的學習,唉,學霸的生活往往就是這麼樸實無華且枯燥。

日本來襲
1941年12月8日凌晨,日本對新加坡發動空襲,想要控制馬六甲海峽,進而把勢力伸向整個東南亞。就在前一天,日本偷襲了珍珠港並大獲成功。新加坡政府對此難以置信,日本竟敢先後挑戰美英兩大豪強?
幾天後,英國在新加坡駐防的戰艦被日本轟炸機紛紛干沉,前線的地面部隊也被突破,日軍的空襲接踵而至,人民傷亡慘重,新加坡大街上開始到處都是日本兵。英軍沒有像劉備那樣帶著滿城老百姓逃跑,只顧著自己撤退逃命。
唯一值得稱道的是,就像《鐵達尼號》里那樣,英軍在潰逃情況下依然保持著紳士風度,他們命令兩位蘇格蘭裔士兵用風笛吹著曲子《高原少年》,是在優美笛聲中列隊撤出新柔長堤的。
70天內,新加坡的英國部隊就宣布投降,11萬日本兵占領了整個馬來聯邦,俘虜了合計13萬的英國、印度和澳大利亞士兵。事後邱吉爾憤怒地總結道:「這是英國歷史上最可恥的失敗」。

新加坡1941 像所有戰爭一樣,新加坡立刻出現了物資短缺,通貨膨脹,社會秩序崩壞,人民東躲西藏的場景。日本在整個越南、緬甸、泰國、爪哇等地抓了27萬勞工修築泰緬鐵路,過程中累死、病死15萬人,戰時統治必然是嚴苛殘酷的,人們不禁幻想著英軍很快就會反攻回來。
李光耀學是沒法繼續上了,轉做起了刀口舔血的黑市生意,倒賣些香菸、首飾、白蘭地之類的硬通貨,賺的錢除了正常開銷,還給柯玉芝買些小禮物,兩人感情逐漸升溫。不可思議的是,他還有閒心買了一張撞球桌放在家中供好友聚會時切磋,李光耀的媽媽甚至還自編了一本中華菜譜在街頭巷尾流傳,介紹如何用最簡單的食物燒制可口的飯菜。
新加坡是南洋華僑的抗日運動中心,這裡的華裔大多熱愛著中國。日本侵略中國後,陳嘉庚領導的「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發動東南亞八百萬華僑,為中國籌集了約合4億餘元國幣的巨額外匯。進入馬來亞森林同日本人作戰的也正是他們,其中多數人後來成了馬來亞人民抗日軍游擊隊員。
隨著二戰局勢的逆轉,1945年5月,德國投降。8月6日,原子彈投在了廣島和長崎,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9月12日這天,李光耀跟著歡呼的人潮跑到市政廳門口,目睹了英國東南亞指揮部總司令蒙巴頓與日本陸軍大將板垣征四郎舉行的受降儀式,新加坡恢復了英國殖民統治。

劍橋歲月
戰後的新加坡百廢待興,李光耀和柯玉芝的關係也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可李光耀思考很久,決定去英國深造讀法律系。
出國深造,事關重大,但將這件事告訴媽媽後,她卻只擔心一件事,就是兒子會在異國他鄉忍不住寂寞,娶一個洋媳婦回來,這會讓整個家族在華人區受到嘲笑。李光耀看時機成熟,將和柯玉芝的事情和盤托出,母親知道後很快就接受了這個女孩。於是,23歲的李光耀通過關係混上了一艘開往倫敦的大型運兵船,與家人、女友揮手告別。
在倫敦經濟學院上了幾個月課後,李光耀受不了了,在這兒當留學生太辛苦,住得遠,擠地鐵,物價貴,菜難吃。以前在新加坡,李家雖然是落魄貴族,那也是富三代,生活起居都有傭人照顧,於是他轉學去了坐落於小鎮的劍橋大學,後來福萊士學院的一些富二代同學們還有女友柯玉芝也來到了劍橋留學,生活很是愜意,他還迷上了打高爾夫球。

一對璧人 李光耀在英國時期接觸了各種思想意識形態的團體活動,到下議院聽演講,參加模擬法庭辯論會,在收音機里聽羅素的《權威與個人》講座,在一些小型馬來人聚會時發表反殖民演說。這些大大開闊了他的視野。
後來李光耀回新加坡開啟政治生涯時,發現自己的政治報告里,被寫成「極端左翼。曾出席蘇共組織的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召開的世界青年大會」。
按照李光耀的說法,青年大會他確實去了,那是因為蘇聯為了造勢擴大影響,邀請了很多在英國的各國留學生,還包機票和吃住,他和朋友只是想趁機來一趟說走就走的旅行。但他們剛下飛機,一夥馬來共產黨人就發給了他們寫著「馬來西亞自由」的條幅,裹挾著他參加了遊行,這讓他頗有微詞。
看來,不光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也沒有免費的旅遊。

回新加坡
李光耀順利考下劍橋的律師資格,和女友畢業回國完婚。
回國後的李光耀,有了劍橋法律系文憑的加持,他很快找到了一份律師的工作,事務所的老闆是一位英國移民,叫黎覺,同時他還是在新加坡頗有影響力的進步黨的發起人,這個黨的發起人幾乎都是接受過英國議會制思想的醫生和律師們。
彼時的新加坡,總督府是最高權力機構,下設立法議會,25個議員當中只有6個是當地選出的。其餘不是由英國官方委派,就是由政府官員擔任,民選議員只有9人,從上到下都知道他們只是擺設。
就在李光耀對這樣的政治生態感到失望時,馬來亞民主同盟黨副主席和共產黨的高層都來偷偷會他。這些地下組織正在招兵買馬,有留學經歷的高級知識分子正是主要的拉攏對象。老闆黎覺認為,李光耀是自己的雇員,還幫助自己競選立法會成員,一定會加入進步黨。

「哈里李光耀」談笑風生 此時李光耀做了件頗有暗示意味的事情——改名字。
他出生時被爺爺起名叫「哈里李光耀」,成年後的他討厭英國的殖民,不喜歡Harry這個英國稱呼,就將證件上的名字改成了「Lee Kuan Yew」(李光耀),但家人和舊友們改不過來口。 「以後請叫我李光耀。」 「好的,harry。」

一戰成名
如果統計一下各國政要所學的專業,你會發現法律系占比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