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经商环境犹如变幻莫测的沙尘暴,企业面临的挑战和危机越来越频繁。对于新加坡企业而言,高效应对危机的能力不仅关系到企业形象,还影响到国家的国际声誉。
近期,新加坡航空公司(新航)SQ321航班遭遇严重气流的事件,引起了全球关注。这架从伦敦飞往新加坡的航班不得不紧急降落在泰国曼谷,不幸造成一人死亡,多人受伤。虽然没有人会希望发生这样的悲剧,但新航的应对措施也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新航处理危机事件的方式值得学习
在事故发生后的30小时内,新航迅速作出反应,连续发布了七项声明,详细透明地公布了事故情况、伤亡统计、乘客国籍和后续安排等信息。在每一个重要的沟通节点,新航都保持了公开和透明。

图源:路透社
新航总裁吴俊鹏在事故次日主动公开露面,对受影响的人员表示慰问,并承诺进行善后处理,这种做法在国际航空公司中相当少见,也有效提升了公众的信任。
在紧急情况下,新航优先考虑了乘客和家属的需求,迅速动员危机管理团队乘包机前往曼谷,为受影响的乘客和家属提供必要的及时援助。
新航SQ321事故的应对过程中,明显展现了“新加坡企业”自上而下的高效危机管理意识和勇于承担责任的态度,这一做法赢得了全球公众的广泛好评。
分析人士指出,这类事故通常被视为不可预测的“黑天鹅”事件。如果调查结果排除了人为错误或设备故障的可能性,那么这次事故预计不会对新航的品牌形象造成长期损害,也不会减少乘客选择新航的意愿。危机有时会严重损害品牌,导致企业孤立无援,但若处理得当,企业也能转危为安。
康生人生集团深陷泥潭不能自拔
与此同时,新加坡上市公司康盛人生集团(Cordlife)也正面临者一系列危机。作为亚洲最大的私人脐带血储存服务提供商,康盛曾是新加坡在亚洲市场上的知名品牌。
自去年底发生脐带血储存温度过高的事件以来,康生公司就遭遇了多重问题:卫生部下令暂停采集新血六个月;商业事务局介入调查导致多人被捕;外部审计师辞职;董事会内部两派争夺控制权;管理层大规模更迭,试图通过私下配售股票筹集资金却因大股东的法庭申请而受阻;受影响的客户也开始采取集体法律行动。
这些复杂的问题都给康生带来了重大打击,使得其在新加坡业务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

图源:ST
新加坡卫生部要求康盛在5月31日之前纠正错误,随着截止日期的临近,康盛将如何回应,以及是否能够满足监管要求,都成为了关注的焦点。这场涉及严重合规流程疏漏的企业治理危机,预计短期内难以平息。
康盛在弥补错误、完成司法程序、恢复客户信任和重建品牌方面,每一步都需要时间和努力。
优秀的领导人往往能带领企业力挽狂澜
相比之下,一些新加坡企业在面临危机后能够迅速重整旗鼓。上市公司马可波罗海业(Marco Polo Marine)在2014年至2016年全球油价暴跌期间遭遇了严重的财务困境,2017财年亏损超过3亿元,濒临破产边缘。
在公司总裁李云峰的努力下,得到了超级集团创始人张骐牧等九位投资者的6000万元资金支持,2018年初完成了债务重组。
随着油气市场的复苏和公司进军可再生能源领域,尤其是海上风电场的战略取得成效,公司成功摆脱了财务危机,稳住了阵脚。
本月,马可波罗海业公布了截至2023年3月底的2024财年上半年业绩,净利润同比激增159%,达到1100万元;若不计汇兑损失和一次性收益,净利润也增长了31%。每股收益从去年的0.12分跃升至今年的0.29分。

图源:CNA
另一个例子是新加坡船运公司太平船务(Pacific International Line),该公司在2020年初也陷入了财务困境,两年累计亏损超过10亿美元,几乎要走向司法管理的局面,后来得益于淡马锡旗下的海丽凯(Heliconia)的援助,公司在2021年实施了财务重组计划。
受新冠疫情影响,全球供应链受到严重干扰,电商运输需求激增,推动全球货柜运费飙升,公司得以扭亏为盈,并连续两年实现盈利,分别为26亿美元和30亿美元。
除了审慎的财务管理和及时的外部援助之外,杰出的领导力和灵活的适应能力在企业转危为安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前者通过诚信、专业知识、有效沟通和关键决策赢得了各方的信任,引领公司渡过难关;后者则通过迅速调整策略,捕捉市场变化中的新机遇,确保了公司的持续发展,这些企业的成功与失败无疑为其他公司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新加坡企业不仅代表着自身的品牌和业务,还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新加坡的国家形象。有效的危机管理对于新加坡的国际声誉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日常运营中,“新加坡企业”以其高效、强大的竞争力和良好的公司治理而闻名。而在危机时刻,所展现出的诚信、专业性、韧性和适应力,更能凸显新加坡的核心价值观。
面对未来的挑战,“新加坡企业”是否能继续秉持这种精神,坚定不移地前进,从危机中恢复并发展,这将是在全球范围内保持新加坡领先地位的关键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