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按理说,从灰烬中站起来,应该没有谁会比新加坡更懂“求变”两字的含义。
独立伊始的新加坡,弹丸之地,几乎毫无资源可言。在山穷水尽的无奈之下,新加坡找到了通往光明的大道:发展出口导向型工业。
跟随时代的浪潮,新加坡几乎每十年就会进行一次经济转型。 从20世纪60年代的劳动密集型产业,70年代的经济密集型产业,80年代的资本密集型产业,90年代的科技密集型产业,一直到21世纪初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
可以说,懂得“求变”成就了现在的新加坡。

只是当新加坡不停地在寻求转型和突破,而本地员工却依旧安于现状。步调不一致的新加坡和新加坡人,面对的会是什么?
这才是新加坡应该正视的问题,也是新加坡解决本地人就业问题该有的思路。 本地人也到了该改变的时候了。
如今,新加坡政府已经在多个方向谋求经济转型,力图减轻疫情带来的冲击并逐步恢复和发展经济。
而就业问题方面,一味保护本地人的就业政策或许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反而会使本地人陷入一种被“溺爱”的环境,甚至进一步削弱他们的进取心。

这位早已入籍新加坡,多年辛劳,带动星展银行大步向前发展,却因为曾经的外国人身份遭受无端的非议的Piyush Gupta,“新加坡配不上吗”?
说到底,只希望新加坡这片土地,配得上所有努力进取、奋力拚搏的外国人所挥洒的汗水和付出的辛劳。
资料来源:
1. 墨腾创投:新加坡关于外来人才的激辩
2. 全球化智库CCG:新加坡:“人才立国”
3. 新加坡红蚂蚁:外来人才: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问题
4. 新加坡华人网:外来人才虽然重要,但我们是否更要关注新加坡员工?
5. 南洋商报:李光耀重申外来人才重要
6. 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年轻人如何在新加坡创业?
7. 九行:新加坡人,你们真的输不起
8. 新加坡红蚂蚁:人力部数据道出真相:新加坡人近十年分到的PMET大饼变少了?
9. 第一财经:新加坡人怎么走创业之路?
10. Emmanuel Daniel:Singaporeans don’t deserve Piyush Gupt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