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按理說,從灰燼中站起來,應該沒有誰會比新加坡更懂「求變」兩字的含義。
獨立伊始的新加坡,彈丸之地,幾乎毫無資源可言。在山窮水盡的無奈之下,新加坡找到了通往光明的大道:發展出口導向型工業。
跟隨時代的浪潮,新加坡幾乎每十年就會進行一次經濟轉型。 從20世紀60年代的勞動密集型產業,70年代的經濟密集型產業,80年代的資本密集型產業,90年代的科技密集型產業,一直到21世紀初發展知識密集型產業。
可以說,懂得「求變」成就了現在的新加坡。

只是當新加坡不停地在尋求轉型和突破,而本地員工卻依舊安於現狀。步調不一致的新加坡和新加坡人,面對的會是什麼?
這才是新加坡應該正視的問題,也是新加坡解決本地人就業問題該有的思路。 本地人也到了該改變的時候了。
如今,新加坡政府已經在多個方向謀求經濟轉型,力圖減輕疫情帶來的衝擊並逐步恢復和發展經濟。
而就業問題方面,一味保護本地人的就業政策或許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反而會使本地人陷入一種被「溺愛」的環境,甚至進一步削弱他們的進取心。

這位早已入籍新加坡,多年辛勞,帶動星展銀行大步向前發展,卻因為曾經的外國人身份遭受無端的非議的Piyush Gupta,「新加坡配不上嗎」?
說到底,只希望新加坡這片土地,配得上所有努力進取、奮力拚搏的外國人所揮灑的汗水和付出的辛勞。
資料來源:
1. 墨騰創投:新加坡關於外來人才的激辯
2. 全球化智庫CCG:新加坡:「人才立國」
3. 新加坡紅螞蟻:外來人才:一個剪不斷,理還亂的問題
4. 新加坡華人網:外來人才雖然重要,但我們是否更要關注新加坡員工?
5. 南洋商報:李光耀重申外來人才重要
6. 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年輕人如何在新加坡創業?
7. 九行:新加坡人,你們真的輸不起
8. 新加坡紅螞蟻:人力部數據道出真相:新加坡人近十年分到的PMET大餅變少了?
9. 第一財經:新加坡人怎麼走創業之路?
10. Emmanuel Daniel:Singaporeans don』t deserve Piyush Gupt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