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非常感人。他说这本《小坡的生日》虽然是以小孩子为主人物,但不能够算作童话,因为里面有不属于儿童世界的思想。里面隐藏着一个寓言,很有政治性,后半部又全是写小孩子的梦境,开始大家读的时候觉得有点四不像,觉得好像写得不太好。但我觉得大家不能够小看它,而应该把它放在整个殖民地时期的反殖民言论里。老舍说:
所谓不属于儿童世界的思想是什么呢?是联合世界上弱小民族共同奋斗。此书中有中国小孩,马来小孩,印度小孩,而没有一个白色民族的小孩。在事实上,真的,在新加坡住了半年,始终没见过一回白人的小孩与东方小孩在一块玩耍。这给我很大的刺激,所以我愿把东方小孩全拉到一处去玩,将来也许立在同一战线上去争战!
他要在这本书里面把东方小孩都拉在一起,在同一战线去战斗,当时老舍的民族意识真的是很强。他写的这些小孩已经是土生土长的小孩,已经是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社会的一员。
新加坡早期只有两个地方,一个大坡,一个小坡。大坡是现在的牛车水,华人最多,小坡在河的另一边,住了很多阿拉伯人、马来人、印度人。老舍故意让主人公小坡不是来自中国城。小坡的爸爸是老一代从中国来的移民,不喜欢他跟异族的小朋友在一起,这些在小说里面都写得很有趣。他爸爸在家时,这些马来小孩印度小孩不能够到他家去了,后来他们就去新加坡的植物园。这个花园的意象很棒,好像成了今天新加坡“花园城市”的寓言,于是新加坡现在也越来越重视《小坡的生日》这部作品。老舍的小说故意把白人忽略,因为这土地是亚洲各民族所开垦,原不属于殖民主义者。新加坡的多元种族一起建立一个国家,把国家整合成为一个大花园,这个花园寓言居然是老舍的小说里写出来的。所谓南洋作家的南洋想像,并不是只有土生土长的作家才会使用。老舍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他帮助创造了南洋想像的文学传统。
老舍通过创作一本小说,纠正白人笔下的他者的世界。他后来说,现在我已经不再被康拉德的方法迷惑住了,其实还是有,《骆驼祥子》里就有。我们先看看他怎么说康拉德:
他并没有什么伟大的思想,也没想去教训人;他写的是一种情调,这情调的主音是虚幻。他的人物不尽是被环境锁住而不得不堕落的,他们有的很纯洁很高尚;可是即使这样,他们的胜利还是海阔天空的胜利,nothing。
康拉德小说的基调是很悲观的。在过去的阅读中,大家没有想到同样悲观的《骆驼祥子》跟西方文学,尤其是跟热带雨林有任何的关系。因为我自己有南洋的经验,所以我读《骆驼祥子》会读出不同的想法。


张丰毅与斯琴高娃主演的电影《骆驼祥子》海报与登载在《大众电影》上的剧照
我认为《骆驼祥子》和康拉德《黑暗的心》有同样的结构。《黑暗的心》主要写一个欧洲人库尔茨为了收购热带雨林里的象牙,在刚果河沿线的各个贸易站做出很多惨无人道、道德堕落的事情。这其实跟祥子在北平的沉沦很多相似的地方。
《黑暗的心》里有三个贸易站,西方人在这里有守军,有食物供给。小说里就根据当时的情形,写他们怎样经过这三个贸易站——只要稍微听到树林、岸边有点沙沙的声音,马上就机关枪扫射,因为刚果的有些海面非常狭窄,白人怕黑人攻击他们,抢他们的东西,于是稍有动静,就开枪全部杀光,一路上都是这样。很残忍的白人,说是把文明带进黑暗的大陆,实际是去残杀他们。
以前我的老师说,这篇小说简单说就是“走向内心的旅程”,是非常好的小说。它暴露了西方白人以非洲探险、开发为借口,残酷地剥削黑人,霸占非洲土地上的资源。但是深入小说的内层,就会发现这是康拉德前往自我的内心,也是人类黑暗心灵最深处的一次探险。
小说的叙述方法,之前讲过,是一前一后,来来回回的叙述法,但马洛的叙述之中又有别人的叙述,说的事有时是在这一处,有时又在另一处,非常地迷幻。进入原始森林深处,康纳德说白人会感觉到那种孤寂,那原始的黑暗的土地,使得他们发了疯,完全就变了。欧洲的法律、道德不见了。他们为了抢夺象牙和其他物产,从一个没有道德的人变成魔鬼。这其实不是一部东方主义的作品。康拉德写西方殖民者追求象牙,实际上就是在写人类追求物质、金钱、权力,最后整个灵魂必然沉沦堕落的过程。他也不单单是指在非洲,其实每一个人在生命中都会如此。他是在写人类。
像这样的一部小说,我想老舍这样感受这么敏锐的作家,肯定也会喜欢。所以,他回来写了《骆驼祥子》,祥子的沉沦之旅也有三个驿站。祥子从北京郊外一个农家出来,决心要买一部三轮车,拉车赚钱,这是他奋斗的最重要的一个目的。他的第一站是人和车厂,想不到车厂老板非常坏,只会剥削压迫。后来他又转移到毛家湾的一个大杂院,第二站,那是北平更贫穷的地方。后来又搬到白房子,这第三站是一个妓院,是更低下更悲惨的人生活的地方。祥子的洋车在象征意义上来说,就是《黑暗的心》里的白人所追求的象牙。康拉德的库尔茨和老舍的祥子一样,想要从落后和贫穷中解脱,最后却被落后贫穷毁灭。
祥子在北平三起三落,到最后一站白房子,已经抵达了人类心灵的最深处,中国旧社会最黑暗的底层。《黑暗的心》的结构一定在老舍的心里面,有意识无意识地,但是完全没有模仿的痕迹,这完全是一个发生在北平的故事。
康拉德写,森林里面常常会有大的蜘蛛网。一只小昆虫一旦落进这个网,就被环境锁住,不得不堕落。你去读整个《骆驼祥子》,也会感觉真的是如此。虽然是有点悲观,但是作家们知道,人有时就是这样,永远都会在一个莫名其妙的命运之中。康拉德小说的热带丛林,老舍用贫穷古老的北平来取代,而这个城市就是一道丛林。人生的三个驿站,也组成一张大蜘蛛网,祥子越是想要挣脱,就越被蜘蛛网纠缠。这是一部非常有悲剧力量的小说,是中国现代长篇小说里的力作。
此外,《骆驼祥子》和康拉德《黑暗的心》在一些情节和主题上也非常吻合。
《黑暗的心》的第一个主题是,白人到了热带雨林,他的优越感、统治欲望就会作怪,说你们都没有文化,我来做你们的领导,于是常常不知不觉卷入土人的斗争纠纷,最后被土人杀了。《骆驼祥子》里也有。祥子心肠很好,他本来都不喜欢虎妞的,只是觉得她蛮可怜,女人这样的年纪,也没有人爱,不知不觉就卷入了虎妞的爱情,最后被他父亲以为是想要抢车厂,结果就弄得很复杂,只好被赶出去了。他的“解救”一样不成功,引起纠纷。
第二个呼应,是康拉德的白人主人公到了落后的热带雨林,总是想做仁慈的恶霸,见义勇为,带着理想主义。祥子也是爱逞强,企图在坏的环境里面保持着好的习惯,结果遭来很多灾难,特别是他想要保护更弱小的人的时候。
第三个主题是身心上的“麻木瘫痪”。康拉德的库尔茨最早进入非洲森林,跟土人做生意,结果被迷惑。他觉得在非洲可以做土皇帝,一再拒绝回欧洲。祥子一开始也是野心勃勃,充满了活力,最后也是毁了,变成麻木瘫痪的一个人。本来他是个很有能力、很自主、有想法的,但最后,他的心灵、他的身体都变得没有能力了。这三点都吻合康拉德《黑暗的心》里的情节与主题。
西方人进入刚果丛林深处,为财富、金钱、野心而走火入魔;祥子走入了大都市,为了买一部洋车自立,他们的旅程的目的本质上是相同的。刚才我说到,我的老师说,这是康拉德走向自我内心最漫长的旅程。而老舍也说,他要由车夫的内心状态观察到地狱究竟是什么样子——这是老舍自己说的话,他用骆驼祥子拉车,带人进入非常黑暗的社会底层。最后他把祥子牺牲掉了,就像康拉德也把他的库尔茨牺牲掉了一样。

讲演(2019.12.13)| 老舍与康拉德
王润华 马来西亚南方大学讲座教授
本文为王润华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跨界越国——中国文化在南洋”系列演讲之“后殖民文学理论与老舍小说解读”讲稿;详情猛戳“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