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新加坡口罩解封令的第一天。
公共运输无需戴口罩
新加坡在13日将疾病暴发应对系统的警戒级别,从黄色下调为绿色,当局解除公共运输工具的口罩令。
从昨天起,公众搭乘公共运输工具时不再需要戴口罩。据观察,多数巴士和地铁搭客依然选择戴口罩,没有戴口罩的搭客纷纷表示会随身携带口罩,若车厢拥挤或有人咳嗽则会戴上。
早上去到在中央商业区多个巴士站和地铁站可以k按到,多数搭客和公共运输职员都戴着口罩。一些搭客在登上巴士或进入地铁车厢前戴上口罩。也有一些搭客下车后就摘掉口罩。
很多人表示戴口罩已成为他的习惯,而冠病病毒相信会长期存在,因此会继续戴。
大多数人对于解除口罩令这一举措表示欢迎,因为带口罩会感到呼吸不顺畅,可以自由摘下口罩,虽然目前仍存在潜在的感染风险,会视情况决定是否戴口罩。

不过,为了更好的保障病患和医疗人员的健康,卫生部还是规定医疗护理设施的工作人员、病人和访客,必须在设施内戴口罩。到那些会同病人有接触交流的地方,一样得继续戴口罩。其他机构也可能要求人员戴口罩,例如:新加坡食品局出于食品安全考量,而要求食品处理人员戴口罩。
车资上涨
说到公共运输系统,新加坡一直都做的不错,出行很方便,而且巴士的运营时间也比较晚,能适应大多人的出行,不过车资也不算便宜。
交通部认为,公共运输车资必须跟上能源价格等营运成本上涨的步伐,以维持公共运输的可持续运作。公共运输理事会在制定车资调整时,将整体经济增长、失业率等因素纳入考量,确保车资是所有国人负担得起的。
稳步提升公共运输体系质量,交通网络规模也更大、趟次更多、服务也更可靠。但车资并没有跟上公共运输系统的运营成本,能源价格激增117%,常年车资检讨工作中采用方程式显示车资应上调13.5%,但当局决定上调2.9%。为此,政府必须投入2亿元填补不足之数。
政府通过扩大交通网络,缩短候车时间,以及提高交通服务的可靠性,提升了公共运输系统的质量。如果乘客希望获得更好的服务,例如享有更短的候车时间,就会推高交通营运成本。

每次缩短巴士趟次的间隔时间,就意味着必须有更多巴士,也需要更多巴士车长,成本会随之上升,大家必须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于是,本地的地铁和巴士车资在2022年12月26日起调高2.9%。
以车资卡付费的成人车资将上调4到5分钱,年长者、学生、低收入员工及残障者的优惠车资则调高1分钱,优惠月票价格以及以现金支付的车资维持不变。
成人车资涨幅按距离而定,少过8.2公里的车资起4分钱,超过8.2公里的车资则起5分钱。

全球能源危机导致去年能源价格上涨一倍以上,加上其他因素导致运营成本增加。
根据车资调整方程式,交通业者今年原本可申请调整车资多达13.5%。不过,为降低对乘客的影响,理事会决定只调高2.9%,剩余的10.6%将留到之后的车资检讨时考虑。政府也将在明年额外提供2亿元的补贴,舒缓车资上调对乘客的影响。
“公共运输理事会了解国人对物价不断上涨而感到担忧,因此决定推迟大部分的车资调整幅度,避免今年过度调高车资。不过,我们也希望大家能够明白为了应付通货膨胀、能源价格上涨和公共运输员工的薪金上升,调高车资是有必要的。”
车资整体调高2.9%,意味着车资收入每年将增加约5030万元,其中,陆路交通管理局收取的巴士车资收入和汤申-东海岸地铁线的车资收入将增加2750万元,以便维持营运成本。同时,理事会也规定交通业者新捷运和SMRT分别贡献预期车资收入的5%和20%给公共运输基金。

另外,为减轻乘客的负担,政府将为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家庭提供60万张公共运输辅助券,每张总值30元。
车资在涨,新加坡在提升公共运输服务,但是公众的满意度如何呢?
公众满意度
调查显示,公众对本地公共运输服务的满意度维持在高水平。
公共运输理事会去年进行的两项乘客满意度调查显示,以满分十分为准,乘客给予本地公共运输服务的满意度评分平均达到7.8,维持了自2019年以来的水平。而残障人士和看护者对公共运输的平均满意度更从前年的7.2提高到7.6。

其中,乘客对地铁服务的平均满意度稍微上升0.1分,达到8分;对巴士服务的满意度则同前年不分上下,达到7.7。
乘客对地铁服务的可靠性、行车时间和安全性的满意度都稍有提高,评分都在8分或以上。对巴士服务可靠性和行车时间,以及等候时间的平均评分则分别达到7.5和7.1。
至于残障人士和看护者,对地铁和巴士所有项目的评分都有所上升。其中,他们对巴士安全性的满意度最高,平均评分达到7.8。地铁方面,他们最满意服务资讯,平均评分达到7.7。

这是公共运输理事会是在2022年9月17日到10月31日之间,对满15岁的5000多名乘客进行调查,并在9月26日到10月28日之间,对537名残障人士和看护者进行调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