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Tamil Murasu
而现在,大家更习惯去超市购买一包包已经调配好的香料,再也很少去巴刹里采购了,于是,在经过百年发展后,这一行也终于慢慢地退环境了,只有为数不多的专营店残存。

图源:CNA
06 ‘传统咖啡店’
咖啡馆现在是越开越多,甚至在街边食阁里总能看到。但使用老式咖啡研磨机的老式咖啡馆是越来越少。

幸好,这一行当目前还不至于完全见不着,在新加坡大街小巷的一个个不起眼的地方,总有一些还有情怀的人目前仍旧经营着这个生意。
伴随着怀旧风的兴起,也成为了很多新加坡人用来感受古早岁月慢慢流逝的一个场所。


图源:Lam Yeo Coffee Powder
07 ‘邻里西饼铺’
和上面的咖啡店一样,位于住家附近的邻里西点铺,曾经也是很多人的回忆。

但是,受限于租金以及其他因素,反而是开在商场里的、光鲜亮丽的连锁面包品牌,成为了地很多人买西点的首选。
客源减少,加上原材料价格上涨,店铺租金上涨等因素,已经让新加坡很多老字号选择了关门。

图源:早报
好在现在还有很多这类西饼铺被保留下来了,但他们遇到的一大问题始终是:没有人接受,这一代做不动了就只能关门......
08 ‘Satay Man’
美味的烤肉串配上各种甜辣鲜香的酱料,沙爹深受新加坡人喜爱,也是游客必尝的经典小吃。
但是,很早以前,新加坡街头推车沿街叫卖的Satay Man,却是在历史长河里消失了。

上世纪30年代的Satay Man,图源:新加坡国家档案馆
现在的沙爹,还是在新加坡随处可见,但要不近了馆子,再不济也是在小贩中心的摊位里售卖,对很多人来说,唯独缺少了一份若隐若现的烟火气。

图源:Flikr@hazwany
09 ‘街边卖报纸的小贩’
椰子还记得,2005年第一次踏上新加坡土地时,在义顺地铁站外看到了报纸摊uncle的那种,仿佛身处中国的那种熟悉感。 报摊Uncle和顾客的关系除了生意上的往来,更多了一份微妙的情感关怀。
买报纸的间隙,你可以和他聊聊天。在得知椰子来自中国时,虽然这些uncle和aunty往往懂的不多,但总是会很热心地和你分享新加坡的种种。

当时乌节路上传统的路边报摊,图源:见水印
物是人非,近20年过去,新加坡街头小贩因为需要执照才能营业,而且干这一行收入不稳定还特别容易受到气候的冲击,做的是越来越少。
可能终究有一天,它也会和很多行业一样在新加坡消失不见吧。

现在为数不多还营业着的报纸摊贩,图源:Linkedin
10 ‘手工磨刀匠’
裁缝师、理发师、厨师和屠夫的主要工具是剪刀和菜刀。刀剪工具对他们而言,绝非钝了再买一把新的,就一了百了;反之,是他们的谋生工具,而且用越久越顺手,丢掉用惯的工具甚为可惜。因此,他们曾经是新加坡磨刀剪店的常客。

图源:时代财智
随着时代的进步,磨刀的人渐渐减少,磨刀剪手艺面临后继乏人,无论在香港、马来西亚及新加坡都成了一门濒临消失的传统行业。

图源:时代财智
11 ‘私人教车师傅’
很多人可能在想,明明自己学车时找的是私人教练,为什么这门行业要消失了呢?
这是因为,为了鼓励新加坡人到驾驶中心学车,当局从1987年起不再发放新的私人教车师傅执照了!

图源:见水印
截至今年3月,新加坡仅剩305名私人教车师傅,比1970至1980年代“全盛时期”的4000多名减少了9成以上。
而当局也规定他们最多到75岁就得退休,所以,这已经是未来清晰可见的一个夕阳行业了。

图源:CNA
12 ‘街边冰淇淋小贩’
这又是很多人对于新加坡的特殊回忆吧!
把长方形的冰淇淋,夹在彩色面包或两片威化饼之间,以不贵的价格在炎热的新加坡享受难得的透心凉,绝对是学生党们的最爱了!

这个行业即将消失,同样是因为当局在1994年为街边小贩分发一次性的营业执照,允许他们在任何“公共区域”做生意后,从此不再分发额外执照。
而且,街边小贩计划下分发的执照不可转让他人,即使是自己的孩子也不行!所以一旦所有人退休,这门传统行业走入历史,倒计时早已开启了。

图源:见水印
看了这么多已经消失的行业,椰子总在想,我们总是说要拥抱和迎接新鲜事物,但仿佛“新和旧”之间是隔着一层难以逾越的障壁。
选择了新,就必须要和旧事物说bye bye。不该有留恋,也不能去挽留。
我们或许无从得知这两者是不是真的无法共存,但有时候走在马路上,看见曾经拥有过的回忆,现在在新加坡找不到落脚点。
那种仿佛新加坡“不属于自己”的失落感,总是会让我们感到迷茫的,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