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Tamil Murasu
而現在,大家更習慣去超市購買一包包已經調配好的香料,再也很少去巴剎里採購了,於是,在經過百年發展後,這一行也終於慢慢地退環境了,只有為數不多的專營店殘存。

圖源:CNA
06 『傳統咖啡店』
咖啡館現在是越開越多,甚至在街邊食閣里總能看到。但使用老式咖啡研磨機的老式咖啡館是越來越少。

幸好,這一行當目前還不至於完全見不著,在新加坡大街小巷的一個個不起眼的地方,總有一些還有情懷的人目前仍舊經營著這個生意。
伴隨著懷舊風的興起,也成為了很多新加坡人用來感受古早歲月慢慢流逝的一個場所。


圖源:Lam Yeo Coffee Powder
07 『鄰里西餅鋪』
和上面的咖啡店一樣,位於住家附近的鄰里西點鋪,曾經也是很多人的回憶。

但是,受限於租金以及其他因素,反而是開在商場裡的、光鮮亮麗的連鎖麵包品牌,成為了地很多人買西點的首選。
客源減少,加上原材料價格上漲,店鋪租金上漲等因素,已經讓新加坡很多老字號選擇了關門。

圖源:早報
好在現在還有很多這類西餅鋪被保留下來了,但他們遇到的一大問題始終是:沒有人接受,這一代做不動了就只能關門......
08 『Satay Man』
美味的烤肉串配上各種甜辣鮮香的醬料,沙爹深受新加坡人喜愛,也是遊客必嘗的經典小吃。
但是,很早以前,新加坡街頭推車沿街叫賣的Satay Man,卻是在歷史長河裡消失了。

上世紀30年代的Satay Man,圖源:新加坡國家檔案館
現在的沙爹,還是在新加坡隨處可見,但要不近了館子,再不濟也是在小販中心的攤位里售賣,對很多人來說,唯獨缺少了一份若隱若現的煙火氣。

圖源:Flikr@hazwany
09 『街邊賣報紙的小販』
椰子還記得,2005年第一次踏上新加坡土地時,在義順地鐵站外看到了報紙攤uncle的那種,仿佛身處中國的那種熟悉感。 報攤Uncle和顧客的關係除了生意上的往來,更多了一份微妙的情感關懷。
買報紙的間隙,你可以和他聊聊天。在得知椰子來自中國時,雖然這些uncle和aunty往往懂的不多,但總是會很熱心地和你分享新加坡的種種。

當時烏節路上傳統的路邊報攤,圖源:見水印
物是人非,近20年過去,新加坡街頭小販因為需要執照才能營業,而且幹這一行收入不穩定還特別容易受到氣候的衝擊,做的是越來越少。
可能終究有一天,它也會和很多行業一樣在新加坡消失不見吧。

現在為數不多還營業著的報紙攤販,圖源:Linkedin
10 『手工磨刀匠』
裁縫師、理髮師、廚師和屠夫的主要工具是剪刀和菜刀。刀剪工具對他們而言,絕非鈍了再買一把新的,就一了百了;反之,是他們的謀生工具,而且用越久越順手,丟掉用慣的工具甚為可惜。因此,他們曾經是新加坡磨刀剪店的常客。

圖源:時代財智
隨著時代的進步,磨刀的人漸漸減少,磨刀剪手藝面臨後繼乏人,無論在香港、馬來西亞及新加坡都成了一門瀕臨消失的傳統行業。

圖源:時代財智
11 『私人教車師傅』
很多人可能在想,明明自己學車時找的是私人教練,為什麼這門行業要消失了呢?
這是因為,為了鼓勵新加坡人到駕駛中心學車,當局從1987年起不再發放新的私人教車師傅執照了!

圖源:見水印
截至今年3月,新加坡僅剩305名私人教車師傅,比1970至1980年代「全盛時期」的4000多名減少了9成以上。
而當局也規定他們最多到75歲就得退休,所以,這已經是未來清晰可見的一個夕陽行業了。

圖源:CNA
12 『街邊冰淇淋小販』
這又是很多人對於新加坡的特殊回憶吧!
把長方形的冰淇淋,夾在彩色麵包或兩片威化餅之間,以不貴的價格在炎熱的新加坡享受難得的透心涼,絕對是學生黨們的最愛了!

這個行業即將消失,同樣是因為當局在1994年為街邊小販分發一次性的營業執照,允許他們在任何「公共區域」做生意後,從此不再分發額外執照。
而且,街邊小販計劃下分發的執照不可轉讓他人,即使是自己的孩子也不行!所以一旦所有人退休,這門傳統行業走入歷史,倒計時早已開啟了。

圖源:見水印
看了這麼多已經消失的行業,椰子總在想,我們總是說要擁抱和迎接新鮮事物,但仿佛「新和舊」之間是隔著一層難以逾越的障壁。
選擇了新,就必須要和舊事物說bye bye。不該有留戀,也不能去挽留。
我們或許無從得知這兩者是不是真的無法共存,但有時候走在馬路上,看見曾經擁有過的回憶,現在在新加坡找不到落腳點。
那種仿佛新加坡「不屬於自己」的失落感,總是會讓我們感到迷茫的,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