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以後會有更多人,因為科技的發展而失業嗎?!
前天,在新加坡負責運營多條地鐵及巴士線路的公共運輸機SMRT說,他們在地鐵站內部署了89台清潔機器人,負責地鐵站的清潔工作。

它長這樣,圖源:SMRT
但是在我們的印象中,負責清潔工作的,一般都是些老人?
現在他們都被替代和「優化」了嗎?

圖源:The Independent Singapore
SMRT稍後澄清,說原有的清潔工則沒有被迫下崗,而是被安排參加培訓參與管理機器人,讓他們可以騰出時間履行其他職責。

圖源:SMRT
他們的飯碗是保住了。但是,還有一些人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這兩年,人工智慧席捲全球,一大波人跟著失業了......
一大波企業裁員,全賴AI? 新加坡
最近的一個消息是,TikTok在10月剛剛開啟了一輪全球性大裁員。
雖然新加坡沒有受到波及,但是鄰國馬來西亞遭重了!
引述消息人士的信息,財經媒體《馬來西亞儲備》(The Malaysian Reserve)透露,有超過500名TikTok員工收到解僱郵件,他們多數負責平台的內容審核工作。
而被裁員的理由,是因為TikTok打算司將重點轉向更廣泛使用人工智慧(AI)進行內容審核。
所以,這些人的工作被AI替代了!

圖源:Business Today
但是,從去年開始,裁員的風在新加坡吹了就一直沒停下來過......
去年6月,東南亞網際網路巨頭Grab裁員超過1000人!
其CEO給所有員工的電郵中明確表示,「變化從未如此之快,生成式人工智慧等技術正在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資金成本在上升,這些都直接影響了競爭格局。」

圖源:Forbes
到了今年7月,金融科技公司MoneyHero裁減了80名員工以降低成本,物流技術公司Ninja Van也裁掉了5%的新加坡員工。
今年10月初,新加坡的消費電子巨頭戴森和三星在同一天宣布了裁員計劃,具體裁員人數尚未公開。
11月初,新加坡新報業媒體集團(SPH Media)對旗下技術團隊進行重組,尋求永續的技術運營和資源配置,有34名員工(約10%)在重組行動中被裁退。

圖源:SPH Media
市場分析說,在一眾裁員潮中,經濟因素固然重要,但人工智慧的崛起,也讓不少公司必須進行重組、轉移資源,才能更投入人工智慧以尋求新機會。
AI應用的興起,讓越來越多公司開始通過調整員工規模來整合資源。
在這個大環境下,精簡人員成為了目前,不僅限於新加坡,而是全球大企業通用的做法。

網際網路巨頭谷歌也曾多次全球性裁員,圖源:Outlook Business
人工智慧和其他科技上的應用,原本是為了提高效率和生產力而生,但現在反而讓越來越多人面臨失業危機。
環顧人類發展史,這種情況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了......時代的改變,早就讓一些曾經在新加坡常見的工作,現在早已沒有了生存空間。
這些回憶,已經/正在消失中... 新加坡
之前,椰子曾經發過視頻,帶大家回顧了一下,上世紀的新加坡👇👇👇
如果是那個時候就來到新加坡的人,再看看現在的新加坡,可能會有一種莫名的恍惚感。
因為,太多地熟悉的事物,似乎就在不聲不響中完全消失,或正處於徹底消失的邊緣了......
01 『Karang Guni』
「加龍古尼」,在馬來語中,它意為用來搬運貨物的大麻袋。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這些人會繞著組屋區收集成堆的舊報紙、金屬廢料、鋁罐和紙板。

圖源:新加坡國家檔案館
他們每收集一公斤就會給你一小筆錢,然後將這些物品轉售給廢品公司用來賺取微不足道的利潤。

圖源:Flikr@Simonsays
但是,這樣的小買賣,在新加坡日漸式微,生存空間越來越小了。
隨著人們環保意識加強,再加上人們不願意再打開房門的因素,這些人的利潤越來越微薄,最後只能被迫選擇退出。

新加坡組屋樓下現在到處都是環保垃圾箱,圖源:海峽時報
不知道有多久,你再也沒有聽到門外響起那一聲聲「karang guni」、「karang guni」呢?

圖源:seedly
02 『雜錦豆(Kacang Puteh)小販』
曾幾何時,在新加坡街頭,我們總是會看到一輛不起眼的手推車兜售各種各樣的雜錦豆(也就是Kacang Puteh,「kacang」指的是堅果,「puteh」或「putih」是馬來語裡"白色"的意思)。

圖源:見水印
這個金屬手推車上鮮紅色瓶蓋的罐子裡,裝有20種堅果、豆類和咸餅乾。流行的小吃包括腰果、炸木薯條、糖衣花生,蝦棒和曲餅(murukku)等。
人們去看電影前,總會在手推車前駐足,購買一些愛吃的小零食。

圖源:米其林指南
但因為製作Kacang Puteh的工時太長,導致這門手藝往往沒有人願意學,再加上爆米花和薯片現在更受歡迎,這門行當自然也就傳承不下去了。
曾經在實禮基建安大廈門口營業了有近二十年的,新加坡為數不多的雜錦豆小販,現在似乎也不見了。

圖源:米其林指南
03 『街邊補鞋匠』
記憶中,在路邊擺攤補鞋的傳統補鞋匠,曾是新加坡一道很懷舊的風景線。
上世紀80年代,牛車水珍珠坊外的公共走廊大約有十幾二十個補鞋匠,因此也被稱作「補鞋一條街」。有些人下午2點就早早支起了攤位,一直工作到晚上10點才收攤回家。

圖源:南洋商報
據說,2009年金融危機的時候,因為當時補鞋匠受衝擊很小,月入也能有差不多2000新幣,還吸引了一大波人加入呢!
但是,隨著經濟越來越好,大多數人鞋子穿壞了就扔了,需要補鞋的人急劇下滑,現在新加坡的補鞋匠少了很多,只有一些老人還在苦苦支撐著。
不過,有時候,在新加坡的組屋樓下,還是能看到這些人出沒的身影。
還能堅持多久呢?沒有人知道......

圖源:FB@Yumei Zhg
04 『鸚鵡占星師』
曾幾何時,鸚鵡占星術是一種隨著印度淡米爾人,在新加坡生根發芽的一種文化。
據說,印度大叔在問過姓名等信息,口中念念有詞,打開籠門,那被照顧得很好的鸚鵡,就大搖大擺的走出來,像個上了發條的機械玩具。

圖片來自網絡
長尾小鸚鵡會挑選幾張幸運卡片,占星師接著來用來算命,比如顧客關係你的健康、職業發展、婚姻、財富等等。

圖源:Flikr@William Cho
這也是一個正在消失的行業,現在似乎只能在武吉士一帶的Albert Mall,才偶爾能看到占星師的身影。

圖源:美聯社
05 『香料貿易商』
很多年前,香料貿易是東西方重要的商業往來,新加坡港也因為香料出口而蓬勃發展。
在上世紀80、90年代,新加坡仍有不少香料貿易商在濕巴剎開店,很多人會選擇在做飯前去那裡採購,看他們將你選擇的咖喱和青蔥、生薑、大蒜和干辣椒混合,再帶回家烹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