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年轻人愿意到发达国家工作或移民,即使过得平淡远离亲友,仍义无反顾?

2018年08月12日   •   2万次阅读

之前看到一个很热的问题:为什么现在很多年轻人愿意到北上广深打拼,即使过得异常艰苦,远离亲人,仍然义无反顾?这个话题反映了年轻人于国内的一种状态,其实还有很多人羡慕和愿意去国外的。

曾经留学、在留学以及将要留学的你们,在国内或国外接触了很多正在移民和在国外生活工作的人,也一直在思考在国内发展和国外发展的利弊吧……接触到不一样的价值观,不排挤,存在即合理,试图理解,真的会发现很多以前疏漏了一些因素。

馨源,UBC

我对中国没有愤青式的怨言,对发达国家也没有天堂式的向往。国外呆了三年,回国工作了三年,现在又跑出来了。

回国的原因简单,父母年纪渐大,我也不想一个人再去陌生城市重复租房找工作的过程。回到家里,感觉真的很温馨,有亲人朋友,有一份看起来还不错的工作,在自己的土地自己长大的城市,心里时刻充满踏实感。我对在中国的生活其实没有什么不满。

选择再出国的原因也简单,因为自由。不是“言论集会自由”这类政治意义上的概念,我从来都觉得国内使人感到禁锢的不是体制,而是咱的七大姑八大姨文化。我回国那年26岁,觉得自己还好年轻,结果一年之内就被逼婚的压力弄得喘不过气来。而我父母其实是非常开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竟然也会说出“有点后悔让孩子出国耽误了婚姻大事”的话。这让我非常非常地难过。他们没有逼我,没有骂我,而他们流露出的焦虑和失望让我更难过。除了父母之外,从计程车司机到公司不相熟的年长同事,任何人都可以在谈话的前三个回合问到个人隐私问题然后对我的生活评头论足加以建议。这种感觉真的太糟糕了。

我毕业那一年住的是研究生宿舍,认识了很多特别精彩的女孩子,三十岁左右,念博士,交不同国家的男朋友,做学术,全世界旅游,从来没有听她们说过三十岁了还没结婚好焦虑。可我父母不断跟我说,女孩子念到硕士就好了啊千万千万别再念了啊,生怕我再申请博士。虽然我自己也无心再念,但是如果我真的走学术的路,是不是回来(在婚恋市场上)更要被贴上标签了呢?

在国内读本科的时候有一次中午到图书馆自习,新修的图书馆很豪华,我坐在沙发上忍不住头靠后闭上眼睛想假寐一下,一个保安过来跟我说这里不可以睡觉。到了国外,学校里所有的沙发、地板、外面的草地上都躺满了人。没人在乎你眉骨穿了孔还是头发染了紫色,谁在乎你喜欢男人还是女人。

因为没有那么多的评判,所以你可以过自己喜欢的生活,定义自己想要的成功,可以少一些物质上的追求。人跟人之间没那么近,也就省得炫耀和比较。不是说没有,而是你即使不和人比较,也可以偏安一隅过自己的小日子。朝九晚五,无须应酬,回家在后院给孩子搭个树屋,周末上山下海拥抱大自然。这样的生活无疑是平淡的,可对很多人来说这样就够了。

还有一些小事。比如我在国内工作的时候电梯里遇到领导,一定要让领导先走。我们的外国经理来公司,会对我坚持女士先走。比如在国内找工作投简历的时候经常被要求提供照片身高体重甚至父母在何处就职,在国外只要一个名字,连年龄都不用写。

我从来不觉得外国月亮圆。比如美帝的医疗制度下,朋友的母亲流鼻血不止去看急诊等好几个小时,医生出来说句“把头仰著就没事儿了”第二天寄来100多刀的账单,这种例子分分钟都不是梦。我清楚自己选择了什么要面对什么,但还是选择了。将来可能再折腾回去。不过现在这种清净的日子对于曾经要天天挤地铁的我来说,简直就是疗养~~

就酱。

看到评论里很多人纠结图书馆能不能睡觉或者草坪能否践踏的事情。。那个不是重点啦。我说的是学校里面的图书馆,不是公立图书馆。个人是觉得沙发区域嘛本来就是拿来休息的,要人人都正襟危坐的话不如不设置这个区域。我也非常清楚在人多的情况下是没有办法奢谈什么自由和私人空间的(无论物理上还是心理上),所以这个没有什么对错优劣之分啦。国外草地太多人太少,随便踩踏就不是素质的问题了,踩踩更健康~~~

解释一下,虽然答案里描述的是很具体和个人感受的东西,但是选择另外一种生活并不仅仅是因为我在地铁里被人挤了或者我想躲开逼婚的压力这么具体的诉求。自觉不能算特别矫情和公主病(我在帝都生活都没有戴过口罩喔,地铁里面也很斗志昂扬!),不过,我也没有必要为了证明自己特别坚韧不拔而刻意找个最难模式锻炼生存能力吧(那我就去印度了)。我觉得最好的能力是到哪儿都能活并且找到当地才能够体验的乐趣。所谓选择是指有意识地在两种可行方案中进行了决断,如果我在中国根本活不下去且活得毫无乐趣可言因此逃往美国也就不叫选择了。两地生活绝对是各有利弊的,这也是我在答案中一直强调的。而我眼中的乐趣也可能恰恰是其他人不移民的原因呢(好山好水好无聊什么的真的全看个人兴趣是在哪里啦)。

另外答案中的“七姑八大姨文化”是一个描述的泛指啦我还真没有那么多亲戚,就是泛指“不了解你的人也可以评判你的生活的文化”。简单来说我希望无论我是同性恋,还是单身妈妈,都能够尽可能少地被周遭评价干预,过自己想要的生活。除此之外自然还有其它的原因篇幅所限未能赘述。当然任何文化都少不了对人的评判和各种标签,我也绝没有批判一种文化抬高另一种文化的意思。要是一个环境里都没有人关心你的私人生活,也许有人会觉得很冷漠呢。

April Lai,留美第四年

前两天在一篇关于“coming home after some years abroad”的文章里读到下面这段话:

The problem is this word: home. It suggests a place and a life all set up and waiting for us; all we have to do is move in. But home isn’t merely a place we inhabit; it’s a lifestyle we construct (wherever we go), a pattern of routines, habits, and behaviors associated with certain people, places, and objects — all confined to a limited area or neighborhood. We can certainly construct a home back in our own culture — just as we did abroad — but there won’t be one waiting for us when we arrive. And this is true even if you move back into the same house you lived in before you went overseas.

读到这段话,不禁想起自己的一段经历。 2013年秋天去荷兰交换,12月份回国, 在家住了一个月之后回到了在美国的学校。在荷兰的半年里,一直有一种自己是旅居者的漂泊感,无论是生活,学习,还是旅行。然而奇怪的是,当我终于结束半年的漂泊,回到了从出生开始生活了十八年的城市,被亲人和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们包围着,而我这种“漂泊感”似乎并没有消失,潜意识里仍觉得自己长长的度假模式并未结束,尽管阖家团圆,故知相逢都是人生乐事,我却仍时常在这些喜乐的间隙里觉得飘飘然,如同在梦里一般。

直到一个月后回到美国,似乎才终于有了一种尘埃落定,back to the regular life的安定之感。

这个奇怪的现象直到我读到上面那一段话时才恍然大悟。 Home于我而言的定义,也许已经不是一个特定的地点,一种特定的文化,而是 “a lifestyle we construct (wherever we go), a pattern of routines, habits, and behaviors associated with certain people, places, and objects”

用一句比较文艺的中文来说,就是“此心安处是吾乡”。

从高一第一次来美国交换,到后来大学考到美国,这将近四年时间里,美国之所以能让我产生想要settledown的欲望,是因为我觉得人生最可怕的事情就是无聊,而这里是一个很“有趣”的地方。

这个想法最初产生是在高一的时候,被学校选派到Boston的一所中学交换。当时就觉得,美国的孩子做什么像什么。学校艺术节上学生自己排演的歌舞剧,其专业水准在当时的我眼里和百老汇不相上下。 学校里的各种竞技运动,从训练到比赛都搞得有模有样,十分专业。 反观我在国内接受的教育,觉得除了学习之外,一切业余的文艺活动都只是小打小闹,搞得十分山寨,真是“无趣极了”。

所以,为了追寻这种“有趣”,我最终放弃了高考,选择了一所纽约州的LAC.

大学因为完全没有在国内念过,没有亲身体会,所接触的样本也有限,以下观点如有偏颇,也欢迎大家指出。

我所选择的是一所liberal arts college, 翻译成中文就是文理学院。 这种学校所注重的是通才教育及人格培养,而非仅仅是为进入职场所做的专业训练。 所以在国内的学生们忙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军训,上马哲思修的时候,我有幸能够把文学,艺术,科学,哲学,社会学的所有学科的入门课程都尝试一遍,来扩展自己的思维,确定自己的爱好。 美国的很多学校还注重critical thinking的训练,课程大多以阅读经典和课堂讨论为主。荷兰大学的课堂更加注重discussion,很多课上tutor都只起到开启话题的作用,然后整节课都是靠学生讨论来提出论点,找出论据,确定结论,并且结论往往并非单一的。 在四年的时间里我能够有时间读到很多学科的经典著作,并且有机会与其他人一起讨论,聆听各种各样的观点,再组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这样的学习方法也使我在面对生活中其他问题的时候,能够做到辩证的思考,不再像那样在自身偏见的基础上人云亦云。 我觉得这种思维模式是我一生的收获。

而大学里另外一个令我迅速成长的机会就是study abroad. 我的学校每年有60%的学生都有机会去其他国家交换半年到一年,并且每年也会有许多其他国家的学生来我们学校交换。 外国学生在美国的学校并不像在国内那样被捧上神坛,受到区别对待。留学生在美国的学校,和美国学生一起吃,一起住,一起学,丝毫不会被区别对待。 这也就给了很多本地学生更多的与他们交流的机会。 而我交换到欧洲的那半年,也是同样。 每天能从不同背景的同学身上学到各种观点,一点点淡化自己的无知与偏见。在欧洲的那半年我还上过一门欧洲研究的课程,经常是今天学到了一处历史遗迹,第二天就可以跳上火车去那个地方看一看,把实践与书本知识相结合。

综上,我觉得我所接受的美式教育十分成功地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使我成为一个能够客观思考,眼界宽广的人。而我之所以想要留在美国,是因为这种教育在美国是相对普遍的。与有过这样教育背景的人交往,遇到充满狭隘偏见还不自知的傻逼的几率大大降低,遇到有意思有故事的人的几率也大大提高。所以相比国内,我觉得在美国反而更容易融入,因为人们更容易接受与他们不同的人,不管这不同是不是来自于文化。

这四年来我每年回国几个月,渐渐觉得国内虽然热闹快活,但是心总是静不下来。接触到的人里有很大一部分都终日在为身外之物焦虑与浮躁著,我所关心的事情与他们并无法交流。回国以后,感觉在美国时候那种读了一本好书,遇到了一种新的思想时兴奋地与同好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虽然吃喝玩乐的局天天约,长久以往,也觉得真是太无趣了。

我还是经常会深深地怀念我的故乡,并且和原来的朋友亲人保持热络,因为我无法割舍下从前的一切,是我的过去将我塑造成了今天的自己。但我之所以会选择将来留下,是因为我相信我现在所处的这个环境,可以将我塑造成一个更好,更快乐的人。

最后还要感谢我的父母,并没有用亲情去绑架我。 相反,从我很小的时候他们就鼓励我去追寻我所想要的生活. 我曾经妈妈谈到将来的养老问题,我说等到他们年纪大了需要照顾,我就回国陪他们。 而妈妈说,不,你是独立的,我们也有我们自己的兴趣与生活。 如果有一天实在需要照顾,可以雇人。 你要按照你自己的意愿,生活在你想要生活的地方。 我说,你们抚养我这么多年,我自然有为你们养老的责任。妈妈说: “我们养你,就是为了这么爱着你,也知道不管到什么时候,你心里也爱着我们。带着这样的爱,我们和你都要去完成自己的生活。”

虽然将来父母年纪大了,我还是会尽量回到他们身边,或者把他们接到我身边,心甘情愿地照顾他们。 但是我永远感激他们能够给我选择的权利,也希望将来的自己如果有了孩子(虽然很大程度上会选择丁克),也能够做到像父母这样。爱着他们,支持与尊重他们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羊小雪

首先太多答案也就讲了个在国外爽逼的事或者在国内不爽的事然后就咬牙切齿要走,第二工作和移民完全是两回事,这一点几乎被忽略,当然可能只是因为大家对移民的问题也没有把握。这两点可以理解,但用作价值观输出就不太科学,容易误导年轻人(包括我)。

答案就一句话,现在很多年轻人愿意留在国外工作,原因无非是为了钱(少数为阅历),牵扯到移民,那么八成是为了下一代。

总结一下别的原因,基本上有环境,制度,人口素质,社会风气,公共设施,和自由。

照例我们先做一个让步,以上所有观点我都认同。国外最让我留恋的东西,一是“永远不用为别人的错误承担后果”的安全感,二是“身上打一百个洞都没人多看你一眼”的自由。当然,当然,谁不喜欢过马路不用看车,钱包忘拿六次都有人追着给你送出来,地铁公交也不挤,下车大家排著队谢谢司机,银行邮局医院都像春天般温暖,货币购买力是国内好多倍,罢工选举骂总统给我的快感倒是没那么大,但穿成什么样都敢出门还是很爽的。

特别是刚出国接触到这些细节的时候,简直每个细胞都在颤抖著呐喊“资本主义好”,内心一直无法发挥的绅士人格已然雀跃着要打败主场二十年的中庸人格了。

但上升到移民,或仅仅是在国外长期居留,就不仅仅是找个工作轰个趴那么潇洒,而会掺进来很多微妙情节。对我来说这可能不是远离家人,不是生活平淡,然后也不是语言不通饭吃不惯这些,而是听起来很虚的公民地位。

1/2
下一页
"在新加坡中了1000万新元,钱要怎么花?"
2025年04月28日   •   17万次阅读
这对新加坡夫妻在中国玩了近一个月,离境时被海关质问,竟这样说!
2025年05月02日   •   15万次阅读
2025新加坡准证政策大变革,全面调整要点全解析
2025年04月29日   •   14万次阅读
年薪16万新币仍喊穷!新加坡中产哭诉:我们才是隐形贫困人口
2025年04月27日   •   10万次阅读
旅游签连续入境新加坡10次,一年待了300多天,陪读爸爸被ICA请去“小黑屋”
2025年05月02日   •   6万次阅读
外国势力干预新加坡大选!网友:原来是它!
2025年04月29日   •   5万次阅读
新加坡地铁再现蹭饭女团,专盯安哥出手,30秒变370新元
2025年05月03日   •   3万次阅读
新加坡史上最纠结选战:66岁副总理临危受命,为何反成选民"烫手山芋"?
2025年05月01日   •   3万次阅读
在新加坡,政府能查出你把票投给谁了?然后秋后算账?
2025年05月01日   •   3万次阅读
我在新加坡陪娃读书,突然收到小三信息:“他太累了,放过他吧。”
2025年04月29日   •   2万次阅读
新加坡华侨银行开户最新超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2万次阅读
新加坡全球抢人!将大批引进这类新移民!职位空缺近8万人
2025年04月29日   •   1万次阅读
国人纷纷声援副总理颜金勇:他“不是陌生人”
2025年05月03日   •   1万次阅读
入境新加坡可以带香肠吗?
2025年05月02日   •   1万次阅读
从今天起到5月3日,新加坡大选期间注意这些
2025年04月27日   •   1万次阅读
25 岁的滚烫人生:从NTU校园夜宵摊到千万麻辣帝国的逆袭密码
2025年05月02日   •   9747次阅读
人在新加坡过世后财产会这样被分配?!
2025年05月02日   •   9576次阅读
乘坐飞往新加坡航班行李丢失?官方解决方案来了
2025年04月29日   •   9234次阅读
遍布全岛!新加坡徒步50个绝美秘境路线曝光:雨林、海岸、湿地...
2025年04月29日   •   8550次阅读
留英博士到卡车司机,他从上海开电车狂飙3000公里惊现新加坡街头!
2025年05月03日   •   8550次阅读
还记得28岁的你做了些什么吗? 那时的你会怎么用1万3500新元
2025年05月01日   •   4959次阅读
超干货!几岁可以单独坐车?多大可以不用安全座椅?新加坡带娃乘车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4617次阅读
是被风吹还是恶作剧? 行动党宣传册和工人党海报如此“接地气”
2025年04月28日   •   4275次阅读
“抛弃”选区没信义? 移情别恋实属无奈 从一而终那是运气
2025年04月30日   •   4104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