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年輕人願意到已開發國家工作或移民,即使過得平淡遠離親友,仍義無反顧?

2018年08月12日   •   2萬次閱讀

之前看到一個很熱的問題:為什麼現在很多年輕人願意到北上廣深打拚,即使過得異常艱苦,遠離親人,仍然義無反顧?這個話題反映了年輕人於國內的一種狀態,其實還有很多人羨慕和願意去國外的。

曾經留學、在留學以及將要留學的你們,在國內或國外接觸了很多正在移民和在國外生活工作的人,也一直在思考在國內發展和國外發展的利弊吧……接觸到不一樣的價值觀,不排擠,存在即合理,試圖理解,真的會發現很多以前疏漏了一些因素。

馨源,UBC

我對中國沒有憤青式的怨言,對已開發國家也沒有天堂式的嚮往。國外呆了三年,回國工作了三年,現在又跑出來了。

回國的原因簡單,父母年紀漸大,我也不想一個人再去陌生城市重複租房找工作的過程。回到家裡,感覺真的很溫馨,有親人朋友,有一份看起來還不錯的工作,在自己的土地自己長大的城市,心裡時刻充滿踏實感。我對在中國的生活其實沒有什麼不滿。

選擇再出國的原因也簡單,因為自由。不是「言論集會自由」這類政治意義上的概念,我從來都覺得國內使人感到禁錮的不是體制,而是咱的七大姑八大姨文化。我回國那年26歲,覺得自己還好年輕,結果一年之內就被逼婚的壓力弄得喘不過氣來。而我父母其實是非常開明,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竟然也會說出「有點後悔讓孩子出國耽誤了婚姻大事」的話。這讓我非常非常地難過。他們沒有逼我,沒有罵我,而他們流露出的焦慮和失望讓我更難過。除了父母之外,從計程車司機到公司不相熟的年長同事,任何人都可以在談話的前三個回合問到個人隱私問題然後對我的生活評頭論足加以建議。這種感覺真的太糟糕了。

我畢業那一年住的是研究生宿舍,認識了很多特別精彩的女孩子,三十歲左右,念博士,交不同國家的男朋友,做學術,全世界旅遊,從來沒有聽她們說過三十歲了還沒結婚好焦慮。可我父母不斷跟我說,女孩子念到碩士就好了啊千萬千萬別再念了啊,生怕我再申請博士。雖然我自己也無心再念,但是如果我真的走學術的路,是不是回來(在婚戀市場上)更要被貼上標籤了呢?

在國內讀本科的時候有一次中午到圖書館自習,新修的圖書館很豪華,我坐在沙發上忍不住頭靠後閉上眼睛想假寐一下,一個保安過來跟我說這裡不可以睡覺。到了國外,學校里所有的沙發、地板、外面的草地上都躺滿了人。沒人在乎你眉骨穿了孔還是頭髮染了紫色,誰在乎你喜歡男人還是女人。

因為沒有那麼多的評判,所以你可以過自己喜歡的生活,定義自己想要的成功,可以少一些物質上的追求。人跟人之間沒那麼近,也就省得炫耀和比較。不是說沒有,而是你即使不和人比較,也可以偏安一隅過自己的小日子。朝九晚五,無須應酬,回家在後院給孩子搭個樹屋,周末上山下海擁抱大自然。這樣的生活無疑是平淡的,可對很多人來說這樣就夠了。

還有一些小事。比如我在國內工作的時候電梯里遇到領導,一定要讓領導先走。我們的外國經理來公司,會對我堅持女士先走。比如在國內找工作投簡歷的時候經常被要求提供照片身高體重甚至父母在何處就職,在國外只要一個名字,連年齡都不用寫。

我從來不覺得外國月亮圓。比如美帝的醫療制度下,朋友的母親流鼻血不止去看急診等好幾個小時,醫生出來說句「把頭仰著就沒事兒了」第二天寄來100多刀的帳單,這種例子分分鐘都不是夢。我清楚自己選擇了什麼要面對什麼,但還是選擇了。將來可能再折騰回去。不過現在這種清凈的日子對於曾經要天天擠地鐵的我來說,簡直就是療養~~

就醬。

看到評論里很多人糾結圖書館能不能睡覺或者草坪能否踐踏的事情。。那個不是重點啦。我說的是學校裡面的圖書館,不是公立圖書館。個人是覺得沙發區域嘛本來就是拿來休息的,要人人都正襟危坐的話不如不設置這個區域。我也非常清楚在人多的情況下是沒有辦法奢談什麼自由和私人空間的(無論物理上還是心理上),所以這個沒有什麼對錯優劣之分啦。國外草地太多人太少,隨便踩踏就不是素質的問題了,踩踩更健康~~~

解釋一下,雖然答案里描述的是很具體和個人感受的東西,但是選擇另外一種生活並不僅僅是因為我在地鐵里被人擠了或者我想躲開逼婚的壓力這麼具體的訴求。自覺不能算特別矯情和公主病(我在帝都生活都沒有戴過口罩喔,地鐵裡面也很鬥志昂揚!),不過,我也沒有必要為了證明自己特別堅韌不拔而刻意找個最難模式鍛鍊生存能力吧(那我就去印度了)。我覺得最好的能力是到哪兒都能活並且找到當地才能夠體驗的樂趣。所謂選擇是指有意識地在兩種可行方案中進行了決斷,如果我在中國根本活不下去且活得毫無樂趣可言因此逃往美國也就不叫選擇了。兩地生活絕對是各有利弊的,這也是我在答案中一直強調的。而我眼中的樂趣也可能恰恰是其他人不移民的原因呢(好山好水好無聊什麼的真的全看個人興趣是在哪裡啦)。

另外答案中的「七姑八大姨文化」是一個描述的泛指啦我還真沒有那麼多親戚,就是泛指「不了解你的人也可以評判你的生活的文化」。簡單來說我希望無論我是同性戀,還是單身媽媽,都能夠儘可能少地被周遭評價干預,過自己想要的生活。除此之外自然還有其它的原因篇幅所限未能贅述。當然任何文化都少不了對人的評判和各種標籤,我也絕沒有批判一種文化抬高另一種文化的意思。要是一個環境里都沒有人關心你的私人生活,也許有人會覺得很冷漠呢。

April Lai,留美第四年

前兩天在一篇關於「coming home after some years abroad」的文章里讀到下面這段話:

The problem is this word: home. It suggests a place and a life all set up and waiting for us; all we have to do is move in. But home isn』t merely a place we inhabit; it’s a lifestyle we construct (wherever we go), a pattern of routines, habits, and behaviors associated with certain people, places, and objects — all confined to a limited area or neighborhood. We can certainly construct a home back in our own culture — just as we did abroad — but there won』t be one waiting for us when we arrive. And this is true even if you move back into the same house you lived in before you went overseas.

讀到這段話,不禁想起自己的一段經歷。 2013年秋天去荷蘭交換,12月份回國, 在家住了一個月之後回到了在美國的學校。在荷蘭的半年裡,一直有一種自己是旅居者的漂泊感,無論是生活,學習,還是旅行。然而奇怪的是,當我終於結束半年的漂泊,回到了從出生開始生活了十八年的城市,被親人和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們包圍著,而我這種「漂泊感」似乎並沒有消失,潛意識裡仍覺得自己長長的度假模式並未結束,儘管闔家團圓,故知相逢都是人生樂事,我卻仍時常在這些喜樂的間隙里覺得飄飄然,如同在夢裡一般。

直到一個月後回到美國,似乎才終於有了一種塵埃落定,back to the regular life的安定之感。

這個奇怪的現象直到我讀到上面那一段話時才恍然大悟。 Home於我而言的定義,也許已經不是一個特定的地點,一種特定的文化,而是 「a lifestyle we construct (wherever we go), a pattern of routines, habits, and behaviors associated with certain people, places, and objects」

用一句比較文藝的中文來說,就是「此心安處是吾鄉」。

從高一第一次來美國交換,到後來大學考到美國,這將近四年時間裡,美國之所以能讓我產生想要settledown的慾望,是因為我覺得人生最可怕的事情就是無聊,而這裡是一個很「有趣」的地方。

這個想法最初產生是在高一的時候,被學校選派到Boston的一所中學交換。當時就覺得,美國的孩子做什麼像什麼。學校藝術節上學生自己排演的歌舞劇,其專業水準在當時的我眼裡和百老匯不相上下。 學校里的各種競技運動,從訓練到比賽都搞得有模有樣,十分專業。 反觀我在國內接受的教育,覺得除了學習之外,一切業餘的文藝活動都只是小打小鬧,搞得十分山寨,真是「無趣極了」。

所以,為了追尋這種「有趣」,我最終放棄了高考,選擇了一所紐約州的LAC.

大學因為完全沒有在國內念過,沒有親身體會,所接觸的樣本也有限,以下觀點如有偏頗,也歡迎大家指出。

我所選擇的是一所liberal arts college, 翻譯成中文就是文理學院。 這種學校所注重的是通才教育及人格培養,而非僅僅是為進入職場所做的專業訓練。 所以在國內的學生們忙著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軍訓,上馬哲思修的時候,我有幸能夠把文學,藝術,科學,哲學,社會學的所有學科的入門課程都嘗試一遍,來擴展自己的思維,確定自己的愛好。 美國的很多學校還注重critical thinking的訓練,課程大多以閱讀經典和課堂討論為主。荷蘭大學的課堂更加注重discussion,很多課上tutor都只起到開啟話題的作用,然後整節課都是靠學生討論來提出論點,找出論據,確定結論,並且結論往往並非單一的。 在四年的時間裡我能夠有時間讀到很多學科的經典著作,並且有機會與其他人一起討論,聆聽各種各樣的觀點,再組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同時這樣的學習方法也使我在面對生活中其他問題的時候,能夠做到辯證的思考,不再像那樣在自身偏見的基礎上人云亦云。 我覺得這種思維模式是我一生的收穫。

而大學裡另外一個令我迅速成長的機會就是study abroad. 我的學校每年有60%的學生都有機會去其他國家交換半年到一年,並且每年也會有許多其他國家的學生來我們學校交換。 外國學生在美國的學校並不像在國內那樣被捧上神壇,受到區別對待。留學生在美國的學校,和美國學生一起吃,一起住,一起學,絲毫不會被區別對待。 這也就給了很多本地學生更多的與他們交流的機會。 而我交換到歐洲的那半年,也是同樣。 每天能從不同背景的同學身上學到各種觀點,一點點淡化自己的無知與偏見。在歐洲的那半年我還上過一門歐洲研究的課程,經常是今天學到了一處歷史遺蹟,第二天就可以跳上火車去那個地方看一看,把實踐與書本知識相結合。

綜上,我覺得我所接受的美式教育十分成功地將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相結合,使我成為一個能夠客觀思考,眼界寬廣的人。而我之所以想要留在美國,是因為這種教育在美國是相對普遍的。與有過這樣教育背景的人交往,遇到充滿狹隘偏見還不自知的傻逼的幾率大大降低,遇到有意思有故事的人的幾率也大大提高。所以相比國內,我覺得在美國反而更容易融入,因為人們更容易接受與他們不同的人,不管這不同是不是來自於文化。

這四年來我每年回國幾個月,漸漸覺得國內雖然熱鬧快活,但是心總是靜不下來。接觸到的人里有很大一部分都終日在為身外之物焦慮與浮躁著,我所關心的事情與他們並無法交流。回國以後,感覺在美國時候那種讀了一本好書,遇到了一種新的思想時興奮地與同好交流的機會越來越少,雖然吃喝玩樂的局天天約,長久以往,也覺得真是太無趣了。

我還是經常會深深地懷念我的故鄉,並且和原來的朋友親人保持熱絡,因為我無法割捨下從前的一切,是我的過去將我塑造成了今天的自己。但我之所以會選擇將來留下,是因為我相信我現在所處的這個環境,可以將我塑造成一個更好,更快樂的人。

最後還要感謝我的父母,並沒有用親情去綁架我。 相反,從我很小的時候他們就鼓勵我去追尋我所想要的生活. 我曾經媽媽談到將來的養老問題,我說等到他們年紀大了需要照顧,我就回國陪他們。 而媽媽說,不,你是獨立的,我們也有我們自己的興趣與生活。 如果有一天實在需要照顧,可以僱人。 你要按照你自己的意願,生活在你想要生活的地方。 我說,你們撫養我這麼多年,我自然有為你們養老的責任。媽媽說: 「我們養你,就是為了這麼愛著你,也知道不管到什麼時候,你心裡也愛著我們。帶著這樣的愛,我們和你都要去完成自己的生活。」

雖然將來父母年紀大了,我還是會儘量回到他們身邊,或者把他們接到我身邊,心甘情願地照顧他們。 但是我永遠感激他們能夠給我選擇的權利,也希望將來的自己如果有了孩子(雖然很大程度上會選擇丁克),也能夠做到像父母這樣。愛著他們,支持與尊重他們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

羊小雪

首先太多答案也就講了個在國外爽逼的事或者在國內不爽的事然後就咬牙切齒要走,第二工作和移民完全是兩回事,這一點幾乎被忽略,當然可能只是因為大家對移民的問題也沒有把握。這兩點可以理解,但用作價值觀輸出就不太科學,容易誤導年輕人(包括我)。

答案就一句話,現在很多年輕人願意留在國外工作,原因無非是為了錢(少數為閱歷),牽扯到移民,那麼八成是為了下一代。

總結一下別的原因,基本上有環境,制度,人口素質,社會風氣,公共設施,和自由。

照例我們先做一個讓步,以上所有觀點我都認同。國外最讓我留戀的東西,一是「永遠不用為別人的錯誤承擔後果」的安全感,二是「身上打一百個洞都沒人多看你一眼」的自由。當然,當然,誰不喜歡過馬路不用看車,錢包忘拿六次都有人追著給你送出來,地鐵公交也不擠,下車大家排著隊謝謝司機,銀行郵局醫院都像春天般溫暖,貨幣購買力是國內好多倍,罷工選舉罵總統給我的快感倒是沒那麼大,但穿成什麼樣都敢出門還是很爽的。

特別是剛出國接觸到這些細節的時候,簡直每個細胞都在顫抖著吶喊「資本主義好」,內心一直無法發揮的紳士人格已然雀躍著要打敗主場二十年的中庸人格了。

但上升到移民,或僅僅是在國外長期居留,就不僅僅是找個工作轟個趴那麼瀟灑,而會摻進來很多微妙情節。對我來說這可能不是遠離家人,不是生活平淡,然後也不是語言不通飯吃不慣這些,而是聽起來很虛的公民地位。

1/2
下一頁
"在新加坡中了1000萬新元,錢要怎麼花?"
2025年04月28日   •   17萬次閱讀
這對新加坡夫妻在中國玩了近一個月,離境時被海關質問,竟這樣說!
2025年05月02日   •   16萬次閱讀
2025新加坡准證政策大變革,全面調整要點全解析
2025年04月29日   •   15萬次閱讀
旅遊簽連續入境新加坡10次,一年待了300多天,陪讀爸爸被ICA請去「小黑屋」
2025年05月02日   •   6萬次閱讀
外國勢力干預新加坡大選!網友:原來是它!
2025年04月29日   •   5萬次閱讀
新加坡地鐵再現蹭飯女團,專盯安哥出手,30秒變370新元
2025年05月03日   •   4萬次閱讀
新加坡史上最糾結選戰:66歲副總理臨危受命,為何反成選民"燙手山芋"?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在新加坡,政府能查出你把票投給誰了?然後秋後算帳?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我在新加坡陪娃讀書,突然收到小三信息:「他太累了,放過他吧。」
2025年04月29日   •   2萬次閱讀
國人紛紛聲援副總理顏金勇:他「不是陌生人」
2025年05月03日   •   1萬次閱讀
新加坡全球搶人!將大批引進這類新移民!職位空缺近8萬人
2025年04月29日   •   1萬次閱讀
入境新加坡可以帶香腸嗎?
2025年05月02日   •   1萬次閱讀
25 歲的滾燙人生:從NTU校園夜宵攤到千萬麻辣帝國的逆襲密碼
2025年05月02日   •   9747次閱讀
人在新加坡過世後財產會這樣被分配?!
2025年05月02日   •   9747次閱讀
留英博士到卡車司機,他從上海開電車狂飆3000公里驚現新加坡街頭!
2025年05月03日   •   9747次閱讀
乘坐飛往新加坡航班行李丟失?官方解決方案來了
2025年04月29日   •   9234次閱讀
遍布全島!新加坡徒步50個絕美秘境路線曝光:雨林、海岸、濕地...
2025年04月29日   •   8550次閱讀
還記得28歲的你做了些什麼嗎? 那時的你會怎麼用1萬3500新元
2025年05月01日   •   4959次閱讀
是被風吹還是惡作劇? 行動黨宣傳冊和工人黨海報如此「接地氣」
2025年04月28日   •   4446次閱讀
「拋棄」選區沒信義? 移情別戀實屬無奈 從一而終那是運氣
2025年04月30日   •   4275次閱讀
新加坡這個自然公園要這麼玩!知道12件事玩得才爽
2025年05月03日   •   4104次閱讀
她在新加坡轉行幼教後工資破$5000,科技教育悄悄改變誰?
2025年04月30日   •   3762次閱讀
新幣攻破5.6關口!大選倒計時,搶占政策+匯率「黃金交叉點」
2025年04月29日   •   3420次閱讀
黃循財:外國人、遊客、高收入群體其實在補貼新加坡的低收入家庭
2025年04月30日   •   3420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