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等公民這個詞很嚴重,我不敢隨便用。但作為一個傑出的玻璃心,在生活中我還是會追求社會認同感這種屁用沒有的東西。大部分留學生,不過在這個社會外圍看兩眼,隨著找工作,留下來,甚至定居,移民,恐怕越往裡走,越會感覺到面對主流社會時的無力感和局限性。在被認識,被了解之前,先被下意識地貼上一個關於種族和國籍的標籤,這其實非常客觀,無可厚非,大部分時候也不會直接對你造成什麼影響。但這個標籤帶來的所有定義,狹窄的歸類,僵硬的印象,尷尬的文化認同和從生理構造到思維方式的無數差異,都擋在你跟美好的資本主義之間,它透明,擋不住你看到那些願景,但它存在,堅硬,且無法被證明。
這跟什麼歧視或者個人交往都不是一碼事。說實話我在這邊最好的朋友都是外國人,但一個朋友不能代表一個社會。
社會存在感,認同感,價值感這種東西講起來很空,而且越講越無聊。只能說脫離主流文化的生活不太可能有營養,我知道多少定居國外的人已經漸漸無所謂追求或生活樂趣,只專心溫飽,下班回家老婆孩子熱坑頭就滿足了。
不過各人消化能力不同,側重點也不同。比如我有女性朋友跟她們的異國男友感情很好,但我有努力過後,還是覺得母語不同太心累。
我所知道的留在國外的年輕人也許可以概括成幾個典型。生活簡樸一直單身幾年下來給家裡匯個幾十萬的男生,拼夠了幾年賺到幾個包和一肚子故事的女生。移民得算是中年人了吧,社交幾乎為零的大學教授,混跡在中國城的小老闆,還有大街上無數推著嬰兒車神色萎靡的中年婦女。
以上說的都是普通人,排除各種牛逼二代或者為愛痴狂的個例。
我有個大學老師是在英國待了十幾年的華人,有次我們一起開一個會,問到在座有誰是英國人,她沒舉手,有誰是亞洲人,她也沒舉手。會後我們一起吃飯,她問我pasta是什麼東西。
當然這是個很個別的例子。
有次在路上,看到一個下班的中國男生,包看起來很重,把西裝壓得變形,他站在一家餐廳門口看菜單,看了很久,然後走開了。
這個毫無意義的舉動我一直記得。它什麼也不能代表,什麼也不能說明,但居然非常莫名地刺痛了我。就好像所謂歸屬感和社會地位,它們不能被物質代表,不能被履歷說明,但它們有時會莫名地刺痛你,就像兩片過期的隱形眼鏡,一開始好像好好的,但在路上越走就越覺得不對。
偏題了這麼一大坨,主要是看別的答案都一股腦把國外說得甜如蜜。我想表達的是,如果考慮到定居,就會在甜蜜蜜背後冒出文化,種族,社會地位和感情等等隱形的壓力。特別是沒有背景也沒有經歷的年輕人,要面對的問題是很多的,不是努把力就能混到中產階級那麼簡單。不能說得好像國內沒法過了,一出國你就此生不復憂愁,本來混不出頭的在國外秒秒鐘出人頭地,國內受了委屈的在國外天天順風順水。
一邊是憤憤不平的當事者,一邊是冷暖自知的局外人。
另外你是怎樣的人,也不會因為你在哪就改變的。決定待在哪裡的因素,無非利益和命運。別的生活感觀都是見仁見智罷。
國外的各種好處通常被身在國外的人拿來說服自己即「我的選擇是對的這樣很好」,同時被國內的人用作自己糟糕生活的理由和宣洩出口「都他媽因為體制不行」。
說白了哪哪都是圍城,而辯白太多時候只是心理安慰。
這事你怎麼看呢?
歡迎點ZAN並在評論區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