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等公民这个词很严重,我不敢随便用。但作为一个杰出的玻璃心,在生活中我还是会追求社会认同感这种屁用没有的东西。大部分留学生,不过在这个社会外围看两眼,随着找工作,留下来,甚至定居,移民,恐怕越往里走,越会感觉到面对主流社会时的无力感和局限性。在被认识,被了解之前,先被下意识地贴上一个关于种族和国籍的标签,这其实非常客观,无可厚非,大部分时候也不会直接对你造成什么影响。但这个标签带来的所有定义,狭窄的归类,僵硬的印象,尴尬的文化认同和从生理构造到思维方式的无数差异,都挡在你跟美好的资本主义之间,它透明,挡不住你看到那些愿景,但它存在,坚硬,且无法被证明。
这跟什么歧视或者个人交往都不是一码事。说实话我在这边最好的朋友都是外国人,但一个朋友不能代表一个社会。
社会存在感,认同感,价值感这种东西讲起来很空,而且越讲越无聊。只能说脱离主流文化的生活不太可能有营养,我知道多少定居国外的人已经渐渐无所谓追求或生活乐趣,只专心温饱,下班回家老婆孩子热坑头就满足了。
不过各人消化能力不同,侧重点也不同。比如我有女性朋友跟她们的异国男友感情很好,但我有努力过后,还是觉得母语不同太心累。
我所知道的留在国外的年轻人也许可以概括成几个典型。生活简朴一直单身几年下来给家里汇个几十万的男生,拼够了几年赚到几个包和一肚子故事的女生。移民得算是中年人了吧,社交几乎为零的大学教授,混迹在中国城的小老板,还有大街上无数推著婴儿车神色萎靡的中年妇女。
以上说的都是普通人,排除各种牛逼二代或者为爱痴狂的个例。
我有个大学老师是在英国待了十几年的华人,有次我们一起开一个会,问到在座有谁是英国人,她没举手,有谁是亚洲人,她也没举手。会后我们一起吃饭,她问我pasta是什么东西。
当然这是个很个别的例子。
有次在路上,看到一个下班的中国男生,包看起来很重,把西装压得变形,他站在一家餐厅门口看菜单,看了很久,然后走开了。
这个毫无意义的举动我一直记得。它什么也不能代表,什么也不能说明,但居然非常莫名地刺痛了我。就好像所谓归属感和社会地位,它们不能被物质代表,不能被履历说明,但它们有时会莫名地刺痛你,就像两片过期的隐形眼镜,一开始好像好好的,但在路上越走就越觉得不对。
偏题了这么一大坨,主要是看别的答案都一股脑把国外说得甜如蜜。我想表达的是,如果考虑到定居,就会在甜蜜蜜背后冒出文化,种族,社会地位和感情等等隐形的压力。特别是没有背景也没有经历的年轻人,要面对的问题是很多的,不是努把力就能混到中产阶级那么简单。不能说得好像国内没法过了,一出国你就此生不复忧愁,本来混不出头的在国外秒秒钟出人头地,国内受了委屈的在国外天天顺风顺水。
一边是愤愤不平的当事者,一边是冷暖自知的局外人。
另外你是怎样的人,也不会因为你在哪就改变的。决定待在哪里的因素,无非利益和命运。别的生活感观都是见仁见智罢。
国外的各种好处通常被身在国外的人拿来说服自己即“我的选择是对的这样很好”,同时被国内的人用作自己糟糕生活的理由和宣泄出口“都他妈因为体制不行”。
说白了哪哪都是围城,而辩白太多时候只是心理安慰。
这事你怎么看呢?
欢迎点ZAN并在评论区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