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安溪会馆是新加坡最大的宗乡会馆之一,由来自福建省安溪县的华人于 1922 年成立,目前有 1972 名会员。它的主要宗旨是敦睦乡谊、照顾会员乡亲福利、推动文教工作及服务社会人群。

图源:雅虎
距今,新加坡安溪会馆已成立超过100 年的历史了,让我们一起回顾它的发展历程,感受它的文化魅力,了解它的社会贡献。
01 发展历程:从福建街到新桥路
新加坡安溪会馆的创始人是旅居缅甸的先贤施明德,他在 1922 年回到新加坡,联合本地先贤高铭壬、张培恭、胡绪省、白圻引和高水仙等,筹组了安溪会馆,为安溪同乡提供一个联络和互助的平台。
会馆初期在福建街购置了会所,1924 年在会所创办了“作人学校”,传播中华文化;1930 年,会馆又在会所旁边购置了一幢三层楼的房子,作为会馆的新址。

图源:雅虎
1942 年,日军占领新加坡,会馆的活动被迫停止,会所也被日军没收。战后,会馆的活动逐渐恢复,会所也被返还;1950 年,会馆成立了教育股,开始了对乡村华校的支持和资助;1952 年,会馆首创了小学助学金,其后也给予中学、大专各级学生奖、助学金及大学贷学金。会馆还曾支持创办了励群、怀南、醒南、中立等 22 所学校。
1960 年,会馆在新桥路建造了一座 10 层楼的大厦,作为会馆的新址,至今仍在使用。会馆的活动也更加多元化,设立了互助部、慈善股和康乐股,为会员和社会提供各种服务和福利。1977 年,商业巨子唐裕担任了会馆的常务主席,会务发展迅速,获得了社会大众的推崇。
1985 年,会馆成为了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的创始会员之一,参与了华族社团的联合活动。
02 文化魅力:传承安溪文化,弘扬中华文化
新加坡安溪会馆不仅是安溪同乡的联络和互助的平台,也是传承安溪文化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机构。会馆积极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安溪文化节、安溪书画展、安溪茶艺展、安溪音乐会等,展示了安溪的历史、文化、艺术和风土人情。会馆还出版了《安溪会馆六十周年纪念特刊》、《安溪会馆七十周年纪念特刊》、《安溪会馆八十周年纪念特刊》、《安溪会馆九十周年纪念特刊》等,记录了会馆的发展历史和文化成就。
会馆还重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推广,特别是华文教育的发展。会馆不仅资助了多所华校,还设立了安溪会馆中学、安溪会馆小学和安溪会馆幼儿园,为新加坡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会馆还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合作,设立了安溪会馆奖学金,鼓励优秀的学生继续深造。会馆还定期举办华文讲座、华文辅导班、华文诗歌比赛等,提高公众对华文、华族和华文的认识和兴趣。
03 社会贡献:关心社会福利,参与社会服务
新加坡安溪会馆不仅关心会员和同乡的福利,也关心社会的福利,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会馆成立了慈善股,定期为低收入家庭、老人、残障人士、孤儿等提供物资和金钱的援助。会馆还与其他社会团体合作,举办各种慈善活动,如义卖、义演、义诊、义教等,为社会各界奉献爱心。会馆还关注国际事务,曾向印尼海啸、四川地震、日本地震等灾区捐款,体现了人道主义的精神。

图源:雅虎
会馆还重视与其他族群的交流和融合,促进了新加坡的多元文化和种族和谐。会馆曾与马来、印度、欧洲等不同族群的社团举办联欢会、文化节、友好访问等活动,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友谊。会馆还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参与了国庆庆典、总统选举、社区发展等国家和社区的重大事件,展示了新加坡华人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新加坡安溪会馆的百年回顾,它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宗乡会馆,为新加坡的社会和文化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