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安溪會館是新加坡最大的宗鄉會館之一,由來自福建省安溪縣的華人於 1922 年成立,目前有 1972 名會員。它的主要宗旨是敦睦鄉誼、照顧會員鄉親福利、推動文教工作及服務社會人群。

圖源:雅虎
距今,新加坡安溪會館已成立超過100 年的歷史了,讓我們一起回顧它的發展歷程,感受它的文化魅力,了解它的社會貢獻。
01 發展歷程:從福建街到新橋路
新加坡安溪會館的創始人是旅居緬甸的先賢施明德,他在 1922 年回到新加坡,聯合本地先賢高銘壬、張培恭、胡緒省、白圻引和高水仙等,籌組了安溪會館,為安溪同鄉提供一個聯絡和互助的平台。
會館初期在福建街購置了會所,1924 年在會所創辦了「作人學校」,傳播中華文化;1930 年,會館又在會所旁邊購置了一幢三層樓的房子,作為會館的新址。

圖源:雅虎
1942 年,日軍占領新加坡,會館的活動被迫停止,會所也被日軍沒收。戰後,會館的活動逐漸恢復,會所也被返還;1950 年,會館成立了教育股,開始了對鄉村華校的支持和資助;1952 年,會館首創了小學助學金,其後也給予中學、大專各級學生獎、助學金及大學貸學金。會館還曾支持創辦了勵群、懷南、醒南、中立等 22 所學校。
1960 年,會館在新橋路建造了一座 10 層樓的大廈,作為會館的新址,至今仍在使用。會館的活動也更加多元化,設立了互助部、慈善股和康樂股,為會員和社會提供各種服務和福利。1977 年,商業巨子唐裕擔任了會館的常務主席,會務發展迅速,獲得了社會大眾的推崇。
1985 年,會館成為了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的創始會員之一,參與了華族社團的聯合活動。
02 文化魅力:傳承安溪文化,弘揚中華文化
新加坡安溪會館不僅是安溪同鄉的聯絡和互助的平台,也是傳承安溪文化和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機構。會館積極舉辦各種文化活動,如安溪文化節、安溪書畫展、安溪茶藝展、安溪音樂會等,展示了安溪的歷史、文化、藝術和風土人情。會館還出版了《安溪會館六十周年紀念特刊》、《安溪會館七十周年紀念特刊》、《安溪會館八十周年紀念特刊》、《安溪會館九十周年紀念特刊》等,記錄了會館的發展歷史和文化成就。
會館還重視中華文化的傳承和推廣,特別是華文教育的發展。會館不僅資助了多所華校,還設立了安溪會館中學、安溪會館小學和安溪會館幼兒園,為新加坡的教育事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會館還與新加坡國立大學合作,設立了安溪會館獎學金,鼓勵優秀的學生繼續深造。會館還定期舉辦華文講座、華文輔導班、華文詩歌比賽等,提高公眾對華文、華族和華文的認識和興趣。
03 社會貢獻:關心社會福利,參與社會服務
新加坡安溪會館不僅關心會員和同鄉的福利,也關心社會的福利,積極參與社會服務。會館成立了慈善股,定期為低收入家庭、老人、殘障人士、孤兒等提供物資和金錢的援助。會館還與其他社會團體合作,舉辦各種慈善活動,如義賣、義演、義診、義教等,為社會各界奉獻愛心。會館還關注國際事務,曾向印尼海嘯、四川地震、日本地震等災區捐款,體現了人道主義的精神。

圖源:雅虎
會館還重視與其他族群的交流和融合,促進了新加坡的多元文化和種族和諧。會館曾與馬來、印度、歐洲等不同族群的社團舉辦聯歡會、文化節、友好訪問等活動,增進了彼此的了解和友誼。會館還積極響應政府的號召,參與了國慶慶典、總統選舉、社區發展等國家和社區的重大事件,展示了新加坡華人的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
新加坡安溪會館的百年回顧,它是一個充滿活力和創新的宗鄉會館,為新加坡的社會和文化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