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说说治疗。80.9%的新冠病毒感染者为轻症,13.8%为重症,尤其本来就患有基础病的,4.7%为危重。“新冠病毒”是自限性疾病,目前无针对性的有效药物。截至2月23日,新加坡89个确诊中,51人已治愈,治愈率达57%. 不过,仍有5人在加护病房,其中1人病危。

四、新加坡防控次生危害 现在说说次生危害。 次生危害有哪些?至少有三个,一是医疗资源挤兑,一是经济崩溃,一是社会撕裂与动乱。
截至2月23日,新加坡确诊89人,51人治愈,仍有有38人在治。新加坡国家传染病中心有隔离病床330个,发生严重疫情可以加到500个床位。按目前本地疫情看,尚无形成医疗资源挤兑的危险。
大部分传染病疫情,一般需要好几个月才会达到峰值。像武汉这样的速决战固然不打不行,但只打速决战恐怕也不行。打速决战的手段是下猛药,目的是尽快遏制恶化。是药三分毒,下猛药可以济得一时,但并无可持续性。 最大的不可持续性是来自经济的压力。封城、停工、停课,所影响的远远不止那14天,而是影响整个供应链和价值链。
在新加坡,绝大部分本地家庭是双职工双薪。新加坡是全球外向度最高的经济体,没有“之一”。新加坡外贸是GDP的三倍有余,新加坡有近4万家外国企业,其中7000家跨国公司把区域总部设在新加坡。新加坡也是亚洲重要的航空、航运、物流枢纽,更是世界四大金融中心之一。
新冠疫情对新加坡经济社会的影响肯定比2003年的非典来得大。今天,新加坡与中国经济和社会的相互依赖度比2003年高得多,作为世界工厂,中国停工对新加坡产业断链的威胁也比2003年高得多,这还不论疫情全球爆发对经济生活的威胁。 在没有封城、停工、停课的情况下,新加坡已经宣布今年经济增长率预计为-0.5%到1.0%之间,可能会面对20年来的第一次经济衰退。经济衰退是实实在在的影响,经济负增长1%,不能理解为每个人收入减少1%。经济衰退会造成失业,而失业是民生最大的打击之一。
有些人会说,你要钱不要命。这句话说出来很容易,但必须正确对待“要钱”和“不要命“之间的关系。按目前80%轻症的统计数据,新加坡不停工、停课,离“不要命”还是有段距离,但进行封城停工停课的经济代价却是摆在眼前的。

当你手机有100%电量时,你不会在意10%的耗电,随便用。但是,当手机只剩10%电量而且手中没有充电器的时候,恐怕连1%的耗电都要谨慎。
为了缓冲经济衰退对民生的打击,新加坡政府2月18日宣布的财政预算案提出了一些帮扶措施,包括给前线医疗部门的8亿新币预留拨款、40亿新币“经济稳定与支援配套“、16亿新币“关怀与援助配套“,合计64亿新币,占本年度政府部门总支出836亿新币的7.7%。
在疫情影响下“尽可能维持正常生活”,包括经济生产,符合新加坡自1984年推行的“全面防卫”(Total Defence)的概念和要求。“全面防卫”有六个环节,其中一个是“经济防卫”。
什么是经济防卫?确保在战争时期或国家面临威胁时,经济能照常运作,日常生活尽可能保持正常。跟湖北一比,新加坡这个特点更为突出——封城之后,湖北能有19个省份对口支援,新加坡如果封城,能有什么?只能靠自己。

最后谈谈社会撕裂和动乱。每个社会都有裂痕,移民社会尤其如此,多元种族的移民社会更是如此。新加坡恰恰是多元种族的移民社会。在平时,社会裂痕显现较少,尤其在经济繁荣,歌舞升平之时。 但是,在社会出现压力时,裂痕就会显现。尤其在一些本来就存在裂痕的环节,如新移民与本地人的矛盾,崩裂的可能性和危害性愈大。
如果新加坡经济崩溃,社会肯定出现巨大裂痕以至撕裂,撕裂以至发生动乱,就如我们在本区域一些城市所见。一旦社会出现撕裂和动乱,再要去弥补就十分耗时耗力,有时可能完全无法补救。
五、新加坡的持久战 病毒来无影去无踪,潜伏期的极端情况可长达24天,可以无症状传播。怎么防? 一个“防”法,当然是中国的封城、停工、停课。

忍无可忍的时候,就毋须再忍。防不胜防的时候,就不能只靠防。 对新加坡来说,通过封城、停工、停课的速决战既非选项,那么就得转变思维和方向,只能打持久战。
新加坡目前打的,就是持久战。在未来一两个月内,不太可能指望疫情得到解决。长远来说,全球大范围爆发是很可能的。 (新加坡传染病专家表示疫情有望在5月结束) 从目前看来,日、韩、欧洲、中东、东南亚、澳洲、美国等都有疫情,而且有些呈爆发性态势,伊朗疫情升温,而韩国疫情预警已升至最高级。新加坡最近的一个邻国印度尼西亚至今未有病例,细思极恐,希望是杞人忧天。 对新加坡来说,封闭国门即不是选项,那么,第二波国际传播的可能性和危害性就不小。病毒传播如此反复循环,疫情的缓解就不会是指日可待。
既然是打持久战,就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新加坡政府采取的是底线思维,有最坏的打算(worst-case scenario),才能做最好的准备。用中国话说,就是“打预防针”,心理上的预防针。把医疗资源留给最有需要的人,留给前线医疗人员,是“做最坏的打算,做最好的准备”的一部分。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说:“如果确诊病例持续增加,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当前的策略。如果病毒已经扩散,追踪密切接触者的作用微乎其微。如果我们继续让所有可疑病例住院隔离,医院肯定无力支撑。”
在本次抗疫中,我们还见到不少其他“打预防针“的例子,包括39岁孟加拉国客工病危,卫生部长颜金勇早在2月13日就说,“有些人的病情可能会较为严重,小部分的人也可能因此病逝,我们必须为最坏的情况做好准备”;2月21日,新闻报道“新加坡与孟加拉外长对此专门进行了电话交流,新加坡政府正在竭尽所能照顾他,为他提供最好的医疗护理”的消息。这些都是在“打预防针”,让人们做好心理准备。 在政治上,“打预防针”有一个好处。及早亮出“最糟情况”,在情况恶化时,人们已有心理准备,在情况好转时,人们会认为你力挽狂澜。新加坡在明年4月之前得举行下一届大选,如何引导选民心理,十分重要。 六、现在到底怎么办?
最后说说新加坡如何防,如何治。
做好个人卫生很重要。“新冠病毒”病毒体积较大,尤其在新加坡这种潮湿气候中,飞沫掉落到表面上可以继续存活。
无论是电梯按钮还是地铁把手还是各种各样的其他物体表面,人为的清洗是必要的,但清洗总有空隙,不可能每次有人触摸了就洗。只要有空隙,病毒就有可能乘虚而入。因此,勤洗手很重要。 出门之前洗手,可以避免(如果自己是无症状带病毒者而不自知)把病毒带给别人,到目的地之后洗手,可以避免把外面的病毒带回家。重要的是:洗手,洗手,洗手,还有洗手之前不要摸脸,不要摸脸,不要摸脸。
新加坡政府目前的策略是,所有出现症状的病人先去家庭医生和社区诊所求诊,然后休5天病假。一般流感5天就会自愈,5天内没自愈的,就有可能是“新冠病毒”,那么,就回去同个诊所,让医生诊断是否有必要送去医院确诊。 新加坡平时每天约3万人得普通流感,这些平时都是在家庭医生或社区诊所就诊,并不动用公立医院。
现在,如果3万人都第一时间冲去公立医院,一来是形成挤兑,二来是浪费资源,三来反而把普通流感病人暴露在可能的“新冠病毒”病人当中。所以,出现症状之后,不应第一时间赶去公立医院,除非是有基础病或情况较重的病人。
即便在医院确诊的,大部分因为是轻症,并无住院的必要。“新冠病毒”目前不存在有效药,有需要住院的主要是重症病人,需要治疗并发的重症,如呼吸道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还有就是进行隔离。
但隔离不一定要在医院进行,只要监控措施得当,完全可以在隔离中心甚至在家中进行。关键还是在于把宝贵的资源留出来给最有需要的人群。

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该吃吃,该睡睡,该健身健身。提高自身的免疫力才是王道。不要过于忧虑,不要自己吓自己,也不要自己气自己。这些都会降低免疫力。
新加坡确诊病例昨天没有增长又如何?即便连续几天零确诊又如何?月底破百又如何?月底不破百又如何?重要的不是短期的数字高低,而是认清一个事实——我们面对的很可能是个会长久在我们身边出没的“生活伙伴”。
我们参考一下2009年H1N1甲型流感爆发。新加坡是年一共41.5万人感染,绝大多数是轻症,1600多人住院,其中100人左右需要加护病房,18人死亡。后来开发出疫苗,42万人接种。至今,H1N1仍存于世上,包括新加坡,并未像天花病毒已被根除。对新加坡来说,H1N1病毒是常在我们身边的“生活伙伴”。
“新冠病毒”是否也会成为“生活伙伴”?看来有可能。对付“新冠病毒”,要针锋相对;有时需要中国式的速决战,人定胜天。有时,需要新加坡式的持久战,天人合一。有时,来一次速决战解决燃眉之急,之后还得持久战,方能解决长治久安。
这阵子许多人在说抄作业。自然科学作业,当然可以抄;社会科学作业,A国同学抄B国同学,开什么玩笑? 新冠疫情,既是自然科学作业,也是社会科学作业。有些部分可以抄,也应该抄;但有些部分肯定抄不来,根本不能傻傻照抄。病毒不分国籍,没错;但疫情毕竟有别。
劣等生抄作业,囫囵吞枣,画虎类犬;普通生抄作业,亦步亦趋,邯郸学步;优等生抄作业,举一反三,量体裁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