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中国教育部答复政协委员的提案《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引起轩然大波。
很多人讶异:都2021年了,居然还能听到“男性必须阳刚”之论?

在新加坡,类似的争议也一样存在。
1月14日,一名18岁跨性别大学生,在Reddit论坛上发帖控诉新加坡教育部阻止她进行荷尔蒙补充疗法(HRT)。
该名学生在帖文中指出,她认为自己是“由男性转为女性”的跨性别女性,此前曾被心理卫生学院诊断出患上“性别焦虑症”(gender dysphoria)。

此言一出,新加坡关于性别的议题风云再起,再度引起同性恋、双性恋及跨性别者少数群体,在校内受到歧视的讨论。
那么,在2021年的新加坡,男性必须要“阳刚”吗?
01. 男性必须阳刚?
该名学生透露,小学时期,她就读于男校。由于无法融入学生群体,经常被欺负,那是她人生最黑暗的时期。

上了中学后,她进入了男女混校,情况才有所好转,自己也结交到了新的朋友。
2019年就读于中学期间,她被诊断患有性别焦虑症,一种因生理性别和性别认同不一致而导致的焦虑与压力。
也就是说,她在生理上是男性,但在自我认知中是女性。

对于她的想法,身边的朋友和师长均愿意支持,家人也同意让她进行荷尔蒙补充疗法,并与医生达成共识,在18岁后开始进行治疗。
她于2020年3月,将诊断证明交给校方,并通过校方联络了教育部。起初,教育部也一直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情况,并调整相关安排。
然而,在去年8月刚满18岁可以开始进行荷尔蒙治疗时,她收到医生通知,表示教育部以她是学生为由,要求了解治疗的详情。教育部与她的医生开会后,要求医生停止开诊断证明给学校,也不能在尚未通知教育部的情况下,推荐她进行荷尔蒙治疗。

10月,学校高层要求她与她的父亲到校,告诉他们,如果她执意要接受荷尔蒙治疗,剂量必须减少,否则一旦艾希莉在生理外观上的转变使得她再也无法穿下男生制服,她就会被退学。
一个月后,她又在上课时被叫出去训斥她的头发长度,要她剪短发,否则不得到学校上课。
校长说,她的存在,对校园的环境是种破坏。

1月16日,教育部对这次事件作出了回应,表示尊重卫生部专业人员的意见,不干涉任何医疗决定。同时也吁请学生和校方澄清,讨论学校应如何提供更多帮助,并鼓励学生应寻求学校或教师的帮助。
“我们无权干预任何治疗,这都是由相关家庭决定的事情。”
“所有学校均有照顾学生之责,并配合家长和医疗人员密切合作。”
这篇回应的大意就是,总而言之,荷尔蒙补充疗法是由医院和病人决定的,未成年人还需要经过家长的同意,和教育部没啥关系。

2月1日国会答疑上,新加坡教育部长黄循财则重申教育部早前的立场,即这项医疗决定权最终落在医生、病患及他们的家属身上。他强调,教育部首要关注的是为学生提供支持,以及维持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黄循财也指出,诊断患有性别焦虑症学生在遵守某些校规方面可能会面对一些挑战,在有合理的医疗理由的情况下,学校会采取灵活态度,同有关学生探讨务实可行的安排。

但很显然,教育部的声明和部长的重申并不能平息舆论风波,反而遭到网友的强烈批评。许多网友批教育部对此事缺乏敏感度,甚至是“故意叫错跨性别者的性别”(misgendering)。

该名学生随后也在论坛上留言表示,教育部在说谎,与她从医生那里得知的相矛盾。此外,教育部在发文中使用“他”而非“她”的行为,也违背了医生对于她的治疗建议。

此后,超过300名教师、辅导员和社会服务工作者发起请愿书,要求教育部实施明确的政策,支持跨性别学生。 他们表示,有证据表明,跨性别青年在被阻止转变性别时,面对更高的忧郁症和自杀风险,因此,他们认为自己有责任帮助这些青年,而不是增加他们面临的挑战。 “身为教育和社工,我们见证过并听说跨性别学生在新加坡学校里遭遇类似情况。”

签署请愿书的人士除上所述,还包括心理学家和护士等,他们分别用自己的全名、姓名字母缩写或匿名签署请愿书;这项活动也获得另外八个组织参与。
请愿书内也要求教育部在学校提供包容性的性别教育、让教师和辅导员接受有关“性别不安和LGBTQ+”相关知识的培训,以便为学生,包括跨性别学生,制造一个安全的校园环境。
签署人也促请当局,把任何跟学生身心健康有关的决定留给专业人士,不该干涉其中。

1月26日,五名青年在教育部总部外示威抗议,他们举著各式各样反对性别歧视的标语:
“trans students will NOT be erased”(跨性别学生不会消失)
“FIX SCHOOL NOT STUDENT”(需要改变的是学校,而不是我们)
“trans students deserve access to HEALTHCARE & SUPPORT”(医保系统也应该对跨性别的学生一视同仁)
“HOW CAN WE GET A's WHEN YOUR CARE FOR US IS AN F”(你对我们漠不关心,我们怎么能考A) ……

其中一名示威者在声明中称,教育部属校对跨性别学生的歧视包括管制学生的发型、规定男女学生的校服、没有提供充足的医疗设施,以及防止跨性别校友回校,并呼吁当局能帮助跨性别学生。
尽管由于集会没获警方批准,三名青年在拒绝遵从指示后被逮捕,当晚被保释。
但他们所举的标语中仍有一份标语分外醒目:
“WHY ARE WE NOT IN YOUR SEX ED”(为什么我们不在你的性教育里)。

一个人从小开始受到的教育,无疑会对他将来的认知和行为产生影响。虽然孩子的性别是由遗传决定的,但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性别角色,却是从儿童时期成人影响、教育的共同结果。
这就要说到新加坡教育系统中从娃娃开始抓起的性别教育了。
02.新加坡的性别教育
新加坡教育部认为性别议题牵涉到了价值判断,而学校则应该扮演辅助的角色帮助学生增强对自身的认知。性别教育因此就成了新加坡全面教育的一部分。

学校性别教育方面,早在2000年,新加坡就发展出了性别教育架构,制定了原则、目标以及性别教育在各所学校实施的主题。
新加坡学校性别教育的相关政策有五项:
新加坡当地的所有学校必须提供性别教育;
新加坡当地的所有政府学校必须实施成长计划,自主与某特定信仰的政府资助学校可以有自己的方案;
在新加坡,中学3年级学生及初级学院/高级中学需要实施打破壁垒方案;
父母有权选择让孩子不参加部分或全部课程;
新加坡的学校可以利用相关的专业与社区资源,但必须遵守性别教育的指导原则。

而学校性别教育的主题则有以下四点:
人类发展:心理情绪与青春期的影响;
人际关系:与异性建立健康关系的价值与技巧;
性行为与健康:性的表达与结果;
社会影响:法律规范对于性别认同与性表达的社会效应与影响。

除此之外,新加坡对低龄儿童的性别教育,不仅仅在课堂上,而是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教男孩要有男子气,教女孩要细心,是一般新加坡家长心中约定俗成的育儿观。

新加坡的妈妈们会精心地为孩子区分挑选男用品、女用品,有时因为颜色花样的缘故,她们还会向营业员询问,这是男装还是女装?
当孩子学说话时,妈妈们就会把性别告诉孩子。常见新加坡的年轻妈妈告诉怀抱的婴儿:“你是男孩不是女孩”,“你是女孩不是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