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曾在2000年推动“讲标准英语运动”,由当时在任的吴作栋总理组织一个委员会发起,主要基于忧患意识,呼吁国民讲标准英语,除了遵守语文规范,还重视发音。委员会指出,外国人之所以来新加坡,是因为新加坡人讲的英语比邻国人讲得好,不过新加坡人不可过度自信,如果有朝一日中国人讲的英语比新加坡人好,新加坡就有麻烦。这是很有远见的想法。
廿四年过去了,中国人,包括中国政府官员,在国际场合中口操英语发表演说的次数,逐渐增加,虽然有些人讲得不怎么流利,我们不能忽略讲得流利的一群在逐渐扩大。
与此同时,中文开始成为世界热门语言,学习中文的人数逐渐增加,有些国家(包括欧洲)甚至把中文和当地母语纳入基本教育课程里,他们这么做的目的就是提高竞争优势,要促进他们和中国的来往。风水轮流转,这个“风水轮”的指针正指向“中文”,新加坡人如果过度自信,死怀优越感,死抱错误的“新加坡特色”观念,会不会重蹈覆辙,丧失竞争优势呢?会不会推行“讲标准华语运动”呢?
要保留具有“本地特色”的词语,无可厚非,应该是那些具有本地民族风貌的词语,而且绝大多数国家不用的,例如“华人”这个称呼,多数在新马两国使用。华人讲的“甘榜精神”和“惹兰”(源自马来语的kampong(乡村)、jalan(路)),还有“组屋”;马来人讲的“taokay”(源自华人方言“头家”),巫、印和西洋人讲的“angbao”(源自华语“红包”等等。
至于“拿假期”、“安哥、安娣、爹地、妈咪”、“今天没有进来(办公)”、“有covi”这类词语,是人们直接把英文的“take leave”、不标准英语的“today never come in、have COVI19”(遗漏D而发音不准)和“uncle、auntie、daddy、mummy”搬过来使用,前四者忽略了中文使用规范,而英国人不是新加坡主要人口的一员,因此这类词语不具有本地特色,同时因为不合文法,发音不准,彰显国人语文水平不高,有损国家形象,因此我们不能以“新加坡特色”为借口而保留之。2024.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