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曾在2000年推動「講標準英語運動」,由當時在任的吳作棟總理組織一個委員會發起,主要基於憂患意識,呼籲國民講標準英語,除了遵守語文規範,還重視發音。委員會指出,外國人之所以來新加坡,是因為新加坡人講的英語比鄰國人講得好,不過新加坡人不可過度自信,如果有朝一日中國人講的英語比新加坡人好,新加坡就有麻煩。這是很有遠見的想法。
廿四年過去了,中國人,包括中國政府官員,在國際場合中口操英語發表演說的次數,逐漸增加,雖然有些人講得不怎麼流利,我們不能忽略講得流利的一群在逐漸擴大。
與此同時,中文開始成為世界熱門語言,學習中文的人數逐漸增加,有些國家(包括歐洲)甚至把中文和當地母語納入基本教育課程里,他們這麼做的目的就是提高競爭優勢,要促進他們和中國的來往。風水輪流轉,這個「風水輪」的指針正指向「中文」,新加坡人如果過度自信,死懷優越感,死抱錯誤的「新加坡特色」觀念,會不會重蹈覆轍,喪失競爭優勢呢?會不會推行「講標準華語運動」呢?
要保留具有「本地特色」的詞語,無可厚非,應該是那些具有本地民族風貌的詞語,而且絕大多數國家不用的,例如「華人」這個稱呼,多數在新馬兩國使用。華人講的「甘榜精神」和「惹蘭」(源自馬來語的kampong(鄉村)、jalan(路)),還有「組屋」;馬來人講的「taokay」(源自華人方言「頭家」),巫、印和西洋人講的「angbao」(源自華語「紅包」等等。
至於「拿假期」、「安哥、安娣、爹地、媽咪」、「今天沒有進來(辦公)」、「有covi」這類詞語,是人們直接把英文的「take leave」、不標準英語的「today never come in、have COVI19」(遺漏D而發音不準)和「uncle、auntie、daddy、mummy」搬過來使用,前四者忽略了中文使用規範,而英國人不是新加坡主要人口的一員,因此這類詞語不具有本地特色,同時因為不合文法,發音不準,彰顯國人語文水平不高,有損國家形象,因此我們不能以「新加坡特色」為藉口而保留之。2024.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