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为处理棘手的种族冲突问题
新加坡建国之初
就将“多元种族主义”确定为宪法原则
如“国父”李光耀虽祖籍中国广东
但他拒绝推行华人至上的政策
李光耀认为,新加坡地缘上为马来人所包围
南北还有两个伊斯兰大国
“我们的地理和人种的地位是我们必须面临的现实”
新加坡首任总统尤索夫·伊萨(马来族)的全家福
为凝聚国人,塑造这个年轻国家的国族认同
新加坡政府自1963年起开始实行双语政策:
以英语为第一语言和为谋生工具
以华语、马来语、泰米尔语三种民族 “母语”为第二语言
保留传统文化价值观
上述四种语言均为官方语言

新加坡的中小学生平日上课时用英语
但同时也要上“母语课”
只有到大学里才一律只用英语
多民族社会赋予了语言的多样性
也使新加坡拥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信仰体系
是名副其实的宗教大观园
除了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教
道教及印度教也被政府正式承认为多数宗教
但新加坡不设国教
没有宗教占据主导地位
所以,农历新年、佛教卫塞节、伊斯兰教开斋节、印度教屠妖节及基督教圣诞节
都是新加坡的公共假期
有趣的是,佛教徒、基督教徒和无神论者中
占多数的都是华人群体
新加坡定期举行宗教间集会,有十种不同信仰的代表参加
受种族多元化影响
新加坡的饮食丰富多彩
在新加坡的小贩摊档中
华裔厨师受到印度文化的影响
可能会在调料中加入姜黄和酥油
而印度厨师则可能提供炒面
新加坡也有自己的特色菜
它是由长住马来西亚、新加坡的华侨
融合中国菜与马来菜发展出来的家常菜
称为“娘惹”

新加坡娘惹菜
把火候严格、鲜嫩多汁的白斩鸡切成小块
搭配上黄澄澄的鸡油饭
再浇上生抽、香油,撒上葱丝或芫荽
外加一小碟特制的辣椒酱和蒜汁
就是从高档餐厅到街边小贩乃至航空餐食中
都人气极高的新加坡“国菜”海南鸡饭了

海南鸡饭
肉骨茶采用排骨和独特药材与香料
加水文火煨制而成
在新加坡殖民时代
苦力生活贫困、粗衣糙食
偶尔以肉骨茶补充滋养
如今,肉骨茶已是备受本地各色人等青睐的美食
淡淡的胡椒味衬托著排骨的肉香
让食客在闻到味道时便食指大动

肉骨茶
叻沙是一道娘惹独创佳肴
椰浆的清甜、海鲜的鲜美和咖喱的辛辣
在这一碗面食中融汇

叻沙
如果肉骨茶跟叻沙的辛辣无法满足你
那一定要来挑战新加坡的辣椒螃蟹
它以独创的火辣汤头闻名
搭配姜蒜,再淋上与蛋汁一起勾芡的番茄辣椒汁
佐以海蟹纹理分明的紧实肉质
舌尖上的巨大满足定使你久久难忘

辣椒螃蟹
小而精的蟹肉若是难以让肉食爱好者过瘾
小贩排挡中的沙嗲绝对吸引你的嗅觉
沙嗲源自中东烤肉,改良自马来亚
腌制的肉串刷上厚厚的沙嗲酱
再撒上香料、滴几滴柠檬汁去腥
在新加坡的夜市
没有一个食客会空腹而归

沙嗲
新加坡的美食有一个鲜明的特点
平民化、接地气
这承自新加坡难得的民生氛围
稠密的人口通常带来贫困、污染和高生活成本
但新加坡仍然在全球最宜居国家中名列前茅
因为这座城邦之国在数十年内大体实现了
“居者有其屋,劳者有其食”的民生目标
虽然这并非很高的要求
但回顾独立时四顾茫然的新加坡
这已是令世界感佩的巨大成就
刚刚独立的新加坡
也曾面临严峻的“屋荒”
大多数人住在木板和铁片搭建的棚屋内
拥有像样房屋的人仅占9%

20世纪60年代的新加坡住房
李光耀领导的人民行动党决心改变这一现状
1960年,政府成立了建屋发展局
从此开创了新加坡独创的“组屋”模式
它至今仍是新加坡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治理创新
由国家免费提供土地
建屋发展局统一规划建设的“组屋”
在50年间数量达到90万间
共有80%的人口栖身其间
其中95%拥有组屋的房产权
新加坡由此成为全球唯一近乎达到100%拥房率的国家
组屋价格一般只有商业公寓的三分之一
购买组屋还可以获得政府津贴
首付最低只需付总价的10%
加之新加坡行之有效的中央公积金制度
要求雇员和雇主每月存入月薪的四分之一
一直供款至55岁为止
这笔钱个人可用于购买组屋以及教育、医疗
政府则可以用于海外投资和公共建设
2009年建成的达士岭组屋,楼宇之间有空中花园连廊
组屋最为人称道的一点
除了低廉的价格
就是齐全的周边配套
每个组屋区附近都有商场、电影院、图书馆
健身中心。社区医疗、学校和交通枢纽等设施
更有趣的是“食阁”
食阁由当地小贩文化发展而来
一般建在四面通风的组屋一楼
桌椅和装修类似国内的大学食堂
中国南北餐饮、马、泰、印、和西餐等各类风味
在食阁中任君选购,且价格实惠
新加坡诸多享誉世界的美食
正是诞生于食阁中小贩们的每日营生

2009年建成的达士岭组屋,楼宇之间有空中花园连廊
人们可能会注意到
食阁中的工作人员大多是老年人
由于新加坡中央公积金的存在
政府不再设立专门的养老金福利
许多老年人在退休后难以自给自足
政府便鼓励他们到附近的食阁中工作
有了食阁,外卖行业在新加坡很难发展起来
大多数新加坡人也几乎从不在家做饭
2020年,新加坡小贩文化甚至申遗成功
被列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家刚刚完成翻新的食阁
在寸土寸金的核心市区之外
功能齐全的组屋区构成了一个个卫星镇
政府在规划公交系统时
也尽量照顾组屋区的需求
让上班族得以便捷地通勤
由于新加坡气候多雨
组屋与公交站点之间
都有连廊相接,为行人遮风避雨
此外,组屋社区人口根据民族比例来分配
这使得组屋不仅是个人房产
也成为了新加坡多元社会的黏合剂

新加坡著名步行设施“亨德森波浪人行桥”
许多深受高昂房价困扰的外国人
不免艳羡新加坡的组屋制度
但正如政府设立的初衷
组屋实际上承担的是“经济适用房”的角色
如果收入太高、在海外有房产
都是无法购买新组屋的
为了避免炒房,组屋不能私自出租
每户家庭只能拥有一套组屋
想要卖出也必须先在其中住上五年
购买组屋实际相当于与政府签订长期合同
其使用权99年后会到期
但私宅商品房的使用年限达到999年
组屋实现了“居者有其屋”的口号
但并不负责保障居住者的舒适

外观平庸的组屋区
组屋没有阳台,也没有围墙和安保
并且禁止饲养大型犬和猫咪
绝大多数组屋修建于郊区卫星城
外观相对单调乏味
房屋也较为狭窄阴暗
政府还会对组屋的居住人数进行限制
如果家里有三间卧室,最多只能住6个人
以上种种限制致使组屋和商业公寓相比
有显著的居住体验落差
但人民行动党深知组屋对底层新加坡人的“刚需”性质
李光耀生前曾公开警告那些投票给反对党的选民
他们的组屋将在下次大选前
不会获得政府资助进行维护更新
因此,购买了组屋的新加坡人
也变相被政府所“控制”了
由于近年新加坡人口老龄化严重
政府也把促进婚育的愿景加在了组屋之上——
35岁以下者,非已婚则不能购买组屋
年轻一代新加坡人对组屋的感情是复杂的
在马六甲海峡恶劣的地缘政治环境中
于弹丸之地经营出一个繁荣城邦
并有条不紊地打点民生所需
人们在赞叹“新加坡奇迹”的同时
自然好奇其背后的治理模式
新加坡实行承自英国的议会内阁制
议会成员来自全城各选区
每个选区内,哪个党派候选人得票多
就赢得这个选区的全部席位
而国家元首总统则由全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6年
候选人要求曾担任总检察长或大公司主席等高级职位三年以上
且担任总统后必须无党派立场
有趣的是,为了促进种族平等融合
2016年新加坡议会通过修订宪法
若某个族群连续30年没有人当选总统
下届总统选举就仅限该族群代表参与
本届总统哈利玛·雅各布
就是自1970年来第二位马来人总统
也是首位女性总统

新加坡总统哈利玛·雅各布
但国家元首并非政府首脑,是虚位职衔
真正行使行政权力的
是议会多数党领袖——总理
自1959年至今
人民行动党一直担任执政党
因此总理也一直出自该党
有新加坡“国父”之称的李光耀
正是人民行动党的多年领袖
新加坡立国至今只经历过三名总理
李光耀、吴作栋
以及李光耀的儿子、现任总理李显龙

李显龙(左)、李光耀父子
人民行动党在经济中也扮演强势角色
电信、住房、交通、金融等多个主要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