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十年中,全球经济受到更频繁的冲击,包括2001-2年电子产品需求急剧下降,恐怖袭击,医疗大流行等地缘政治冲击以及2008-9年全球金融危机。这些冲击的突发性和意外性给货币政策制定者带来了重大挑战。事实上,美联储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明确认识到不确定性在货币政策执行中的作用,他说:”不确定性不仅仅是货币政策格局的一个重要特征:不确定性不仅仅是货币政策格局的一个重要特征。这是决定性的特征。因此,包括MAS在内的全球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实施必然涉及“风险管理的关键要素,这一过程需要了解决策者面临的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来源,并在可能的情况下量化这些风险。
菲利普斯曲线
1958年,经济学家A.W菲利普斯记录的经验发现,失业率和工资增长率之间存在着反向关系,这被称为菲利普斯曲线。随后,其他经济学家将”工资“菲利普斯曲线扩展至基于价格的曲线,认为通胀与失业之间存在稳定的关系。当时有人认为,这意味着政策制定者可以利用货币和财政政策来影响总需求,将经济转移到任何预期的失业水平,并接受由此产生的通货膨胀权衡,反之亦然。
这种理解被证明是不正确的,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由于人们错误的认为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之间有稳定的权衡,许多国家政府开始推行过度扩张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以减少失业,从而导致大的通货膨胀,尽管经济增长依然缓慢,但通胀仍居高不下,米尔顿.弗里德曼在1968年提出,通胀与失业率的反向关系不是稳定现象,而是短期现象。相反,每个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都与给定的预期通货膨胀率相关。
埃德蒙.菲尔普斯同时正式表示,随着通货膨胀的预期变化,菲利普斯曲线将发生变化。此外,无论通货膨胀率如何,失业率最终都会转向“自然”增长率。这意味着,从长远来看,菲利普斯曲线是垂直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没有权衡。
过去十年来,全球经济从全球金融危机中复苏,劳动力市场逐渐收紧.然而,许多经济体的通货膨胀和工资压力仍然温和。这导致经济学家质疑失业与通胀或工资增长之间的短期权衡是否仍然存在。目前的共识表明,菲利普斯曲线关系仍然短暂,但可能暂时受到抑制。
以新加坡为例,短期工资菲利普斯曲线似乎在2012-17年向下移动,2001-11年历史趋势线以下的红点和绿点就说明了这一点。(图7)即在居民失业率的每个给定水平上,工资增长幅度都低于以前。与其他国家一样,这可能是通货膨胀预期在长期经济增长放缓和通货膨胀减弱之后暂时下降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