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十年中,全球經濟受到更頻繁的衝擊,包括2001-2年電子產品需求急劇下降,恐怖襲擊,醫療大流行等地緣政治衝擊以及2008-9年全球金融危機。這些衝擊的突發性和意外性給貨幣政策制定者帶來了重大挑戰。事實上,美聯儲前主席艾倫.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明確認識到不確定性在貨幣政策執行中的作用,他說:」不確定性不僅僅是貨幣政策格局的一個重要特徵:不確定性不僅僅是貨幣政策格局的一個重要特徵。這是決定性的特徵。因此,包括MAS在內的全球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實施必然涉及「風險管理的關鍵要素,這一過程需要了解決策者面臨的許多風險和不確定性來源,並在可能的情況下量化這些風險。
菲利普斯曲線
1958年,經濟學家A.W菲利普斯記錄的經驗發現,失業率和工資增長率之間存在著反向關係,這被稱為菲利普斯曲線。隨後,其他經濟學家將」工資「菲利普斯曲線擴展至基於價格的曲線,認為通脹與失業之間存在穩定的關係。當時有人認為,這意味著政策制定者可以利用貨幣和財政政策來影響總需求,將經濟轉移到任何預期的失業水平,並接受由此產生的通貨膨脹權衡,反之亦然。
這種理解被證明是不正確的,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由於人們錯誤的認為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之間有穩定的權衡,許多國家政府開始推行過度擴張的貨幣和財政政策,以減少失業,從而導致大的通貨膨脹,儘管經濟增長依然緩慢,但通脹仍居高不下,米爾頓.弗里德曼在1968年提出,通脹與失業率的反向關係不是穩定現象,而是短期現象。相反,每個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線都與給定的預期通貨膨脹率相關。
埃德蒙.菲爾普斯同時正式表示,隨著通貨膨脹的預期變化,菲利普斯曲線將發生變化。此外,無論通貨膨脹率如何,失業率最終都會轉向「自然」增長率。這意味著,從長遠來看,菲利普斯曲線是垂直的,失業率和通貨膨脹之間沒有權衡。
過去十年來,全球經濟從全球金融危機中復甦,勞動力市場逐漸收緊.然而,許多經濟體的通貨膨脹和工資壓力仍然溫和。這導致經濟學家質疑失業與通脹或工資增長之間的短期權衡是否仍然存在。目前的共識表明,菲利普斯曲線關係仍然短暫,但可能暫時受到抑制。
以新加坡為例,短期工資菲利普斯曲線似乎在2012-17年向下移動,2001-11年歷史趨勢線以下的紅點和綠點就說明了這一點。(圖7)即在居民失業率的每個給定水平上,工資增長幅度都低於以前。與其他國家一樣,這可能是通貨膨脹預期在長期經濟增長放緩和通貨膨脹減弱之後暫時下降的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