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九世纪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有大批的中国人选择了下南洋这条路来讨生活。背井离乡的日子自然不容易,于是,在艰苦的岁月里,这些中国移民成立了各式各样的华社互助组织。

同一籍贯、同一方言或者同一姓氏的华人,在异国他乡结为兄弟,成为支撑彼此的臂膀,大家齐心协力,拼搏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这次,晚晴园与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东亚图书馆联合举办的“五湖四海同心义:早期华社互助组织”展览,便是讲述了在十九世纪的时候,南洋和北美洲的华人江湖中的那些华社情。
本次展览的125件展品中,有70个为珍贵的原件,其中最吸引人眼光的便是光绪帝的墨宝“波靖南溟”。

1908年新加坡本土的《叻报》上,记载了一桩文化盛事:
昨为本坡福帮侨商送神回銮之期,并于是早在天福宫正殿恭悬御赐匾额一方,文 曰:波 靖南溟。上盖御宝,篆曰:光绪御笔之宝。匾之首末添注款文曰:光绪三十三年十月吉旦,奉赐御书墨宝于天福宫,臣福建众绅耆恭摹云云。
先是,前年泉州大水为灾,叻中诸闽商由平粜局存款项下拨银一万元,汇解泉城,交由筹赈局绅黄谋烈、林云龙、黄搏扶诸君设法赈济。事毕,由局绅据情禀报省府各宪 ,旋经闽督奏请奖励,以侨商助赈出于至诚,虽据称不敢仰邀奖叙 ,自未便没其急公好义之忱,恳请天恩,准给御书匾额,移奖天福宫,由陆军部恭赍到闽,邮转来叻,当经 闽籍绅商祗领摹刻,敬谨悬挂,以志君恩,以答神贶,而诸商之出资助赈,谊笃维桑,亦可共垂不朽矣!
又查御书真迹系黄绢墨书,每字约尺有五寸,另制锡匣一个,珍藏其中,敬置匾额之上。
当悬挂时,各绅商衣冠跄济,拈香行礼,颇极一时之盛。惟本届送神,仅用香、亭 、旗、伞,不似从前之雕扎点景。节靡费以兴学堂,顺舆情以存古制,斟酌的中,神人共庆,将见一变至鲁,一变至道,胥于此举卜之矣!
在1907年,新加坡福建商人,为泉州洪水募捐了一万元。为了嘉奖这些海外华人的善举,光绪皇帝亲自书写了“波靖南溟”四个字送给新加坡的福建社群。
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光绪皇帝的墨宝用了数月时间漂洋过海,最终于1908年来到新加坡。当时,新加坡各界人士整肃衣冠,敬香行礼,用最隆重的方式来迎接光绪皇帝墨宝的到来。
1908年6月30日,光绪皇帝的墨宝悬挂在了天福宫里。5个月后的11月14日,光绪帝去世。这也使得跨越千山万水来到新加坡的光绪帝墨宝分外的珍贵。
上百年来,“波靖南溟”的匾额一直稳稳地悬挂在天福宫上,而黄绢墨书的光绪皇帝亲笔,却不知所踪。
直到1998年到2000年,天福宫进行修缮的时候,大家才在“波靖南溟”匾额上方的圆筒内发现了黄绢墨宝。在墨宝中央,有着“光绪皇帝之宝”的印章。这个展品不像匾额一样高高挂起,而是摆放在观众视线平齐的角度,让大家可以非常方便地细细欣赏光绪帝的书法和印章。
不过也有历史学家分析道,光绪帝去世前几年身体状况并不算好,这个墨宝有可能是专人代笔而成。有兴趣研究的朋友,可以亲临晚晴园,近距离地进行赏鉴。说不定你的分析,又会在新加坡掀起一阵考古风潮呢。
除了齐心协力为家乡募捐之外,海外华人们还成立了各式各样的互助会,比如知名的洪门。
洪门的会员有着属于自己独特的“密码”来交流,在普通人看着平平无奇的宗教图像里,洪门的会员却可以解读出来不少有用的信息。

作为互助会,难免会遇到为兄弟出头的事情。这个时候,一把趁手的武器不可或缺。
本次的展览中,也展示了由新加坡警察部队捐赠的洪门社团各式各样的武器。

老乡们在一起,不能只是打打杀杀,还要共同闯天下。
互助会成员会一起开公司,会员证上都是象征着兄弟情义的【桃园三结义】图案。

孩子的教育也很重要,新加坡福建会馆特意创立了【萃英书院】来保证孩子们有地方可以读书。学院里还特意采用了非常有福建建筑特色的人物雕塑作为横梁。

保证了不被欺负、能够生存、下一代有好的教育后,还需要保证身体的健康。
一群广东商人秉持着能让每位广东移民都接受免费医疗的初衷,创立了广惠肇留医院。后来,这间医院亦会为新加坡其他种族和社群的朋友提供服务。正是因为这爱心的绵延,广惠肇留医院才会发展成为新加坡历史最为悠久的慈善医疗机构之一。
在晚晴园,还有许多的展品,为大家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关于华社的故事。

新加坡贸工部兼文化、社区及青年部政务部长刘燕玲也亲临现场,她饶有兴趣地跟着导览员走遍了整个展览,并表示这个展览非常有意义,很值得一看。

展览日期:即日起至23年12月10日
展览地点:晚晴园
展览时间:10:00-17:00(周一闭馆)
新加坡公民及永久居民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