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新加坡建立第一座海水淡化厂,开始探索海水淡化。2005年9月,新加坡的首座海水淡化厂新泉(SingSpring)正式启用,每天可生产13.6万立方米的淡水,标志着新加坡拥有了第四个水龙头。2013年,第二座海水淡化厂大泉海水淡化厂竣工,每天可生产淡水31.85万立方米。2018年第三座海水淡化厂——大士海水淡化厂正式投入运作。
2017年开始兴建的吉宝滨海东海水淡化厂是新加坡的第四座海水淡化厂,2020年6月29日投入运作,并于2021年2月4日正式开幕。这是该国第一座大型双模式海水淡化厂,简单来说,它能在雨量充沛时处理来自滨海蓄水池的水,旱季降雨量不足时则可抽取新加坡海峡的海水进行淡化。

吉宝滨海东海水淡化厂建在地面下,屋顶是一片大草坪,可供公众进行休闲活动。来源.kercorp.com
比起前面几座海水淡化厂,滨海东的新水厂可节省高达15%的能源,它也是新加坡面积最小的海水淡化厂,占地仅2.8公顷。新厂采纳了创新方式,例如以紫外线为主要杀菌方式,取代传统的氯消毒,从而省下氯池占用的空间。今年4月17日,裕廊岛海水淡化厂开幕,成为新加坡第五座海水淡化厂。预计2060年,淡化海水将满足新加坡至少30%的供水需求。
但是有了新生水和淡化海水依然难以满足新加坡的用水需求,早在2002年新加坡公用事业局就提出了“国家四大水喉”(Four National Taps)计划,灵活利用本地雨水、马来西亚进口水、新生水和淡化海水来作为新加坡未来的四大水源。

“四大水喉” 来源.www.pub.gov.sg
2006,新加坡也提出“ABC(Active,Beautiful,Clean,意即活跃、美丽、干净)全民共享水源”计划,这个计划的一期工程就是要开发全新加坡17座蓄水池,32条主要河道,同时兴建湿地公园等设施来涵养水源。在这一计划下,除了制造再生水,新加坡也进一步发展淡化海水技术,预计2060年淡化海水和再生水加起来将达到新加坡供水量的80%。
横屏

新加坡17座蓄水池分布(红色部分为居民区)
另一方面,新加坡也在不断提高民间的节水意识,号召居民每天节水10升。为了降低居民用水,新加坡还特地开发出一套高效的自来水传输和计算系统,不断压低居民用水量,计划到2030年新加坡人均用水量降低到每人每天140升。新加坡还分别在2017年和2018年将水价上调,并征收节水税,以强化新加坡人的节水意识。因此,“节约用水”也就成了新加坡的“第五水喉”。

来源.Pexels

当新加坡人在解决自己的喝水问题时,隔壁的淡水供应商——马来西亚也没“闲着”。马来西亚之前因为没有淡水处理能力只能向新加坡购买处理后的水。到了2002年,柔佛州政府宣布建立自己的淡水处理厂,并将停止从新加坡回购水。原本一来一回的生意关系变成了新加坡对马来西亚完全依附的关系,马来西亚更是动不动就威胁涨水价,一旦新加坡有个什么不满,马来西亚立刻威胁断水。
面对这么不靠谱的供应商,新加坡只能两手准备,一边跟马来西亚谈判尽量安抚好马来西亚;另一边与印尼多有接触,准备从印尼手上买水。1991 年 6 月,新加坡和印尼达成协议,规定双方在淡水的供给和分配方面进行合作,有效期为50 年。新加坡将以每立方米1美分的价格从印尼的民丹岛获取淡水。但是买水计划一度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和当时印尼国内政局动荡的影响,如今由于耗资巨大、工程难度高,这项计划依然处于实验阶段。

民丹岛是印度尼西亚的岛屿之一,属于廖内群岛的最大岛屿,早在15世纪,郑和下西洋的记载中就已提及。来源.Pexels
不过在新加坡的多方努力下,近年来新加坡对马来西亚的水资源依赖关系有所降低,两国在水资源问题上的猜疑和摩擦减少,这反而让两国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好,马来西亚也不再敢随便轻视新加坡。新加坡绝境求生,终于摆脱了贫水国的称号,成为了世界上数一数二的水务强国。
参考资料:一览水资源事件簿.联合早报;Four National,Taps-PUB;Singapore Infopedia:Water shortages and rationing in Singapore;新加坡水行业跨越发展的启示.王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