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新加坡建立第一座海水淡化廠,開始探索海水淡化。2005年9月,新加坡的首座海水淡化廠新泉(SingSpring)正式啟用,每天可生產13.6萬立方米的淡水,標誌著新加坡擁有了第四個水龍頭。2013年,第二座海水淡化廠大泉海水淡化廠竣工,每天可生產淡水31.85萬立方米。2018年第三座海水淡化廠——大士海水淡化廠正式投入運作。
2017年開始興建的吉寶濱海東海水淡化廠是新加坡的第四座海水淡化廠,2020年6月29日投入運作,並於2021年2月4日正式開幕。這是該國第一座大型雙模式海水淡化廠,簡單來說,它能在雨量充沛時處理來自濱海蓄水池的水,旱季降雨量不足時則可抽取新加坡海峽的海水進行淡化。

吉寶濱海東海水淡化廠建在地面下,屋頂是一片大草坪,可供公眾進行休閒活動。來源.kercorp.com
比起前面幾座海水淡化廠,濱海東的新水廠可節省高達15%的能源,它也是新加坡面積最小的海水淡化廠,占地僅2.8公頃。新廠採納了創新方式,例如以紫外線為主要殺菌方式,取代傳統的氯消毒,從而省下氯池占用的空間。今年4月17日,裕廊島海水淡化廠開幕,成為新加坡第五座海水淡化廠。預計2060年,淡化海水將滿足新加坡至少30%的供水需求。
但是有了新生水和淡化海水依然難以滿足新加坡的用水需求,早在2002年新加坡公用事業局就提出了「國家四大水喉」(Four National Taps)計劃,靈活利用本地雨水、馬來西亞進口水、新生水和淡化海水來作為新加坡未來的四大水源。

「四大水喉」 來源.www.pub.gov.sg
2006,新加坡也提出「ABC(Active,Beautiful,Clean,意即活躍、美麗、乾淨)全民共享水源」計劃,這個計劃的一期工程就是要開發全新加坡17座蓄水池,32條主要河道,同時興建濕地公園等設施來涵養水源。在這一計劃下,除了製造再生水,新加坡也進一步發展淡化海水技術,預計2060年淡化海水和再生水加起來將達到新加坡供水量的80%。
橫屏

新加坡17座蓄水池分布(紅色部分為居民區)
另一方面,新加坡也在不斷提高民間的節水意識,號召居民每天節水10升。為了降低居民用水,新加坡還特地開發出一套高效的自來水傳輸和計算系統,不斷壓低居民用水量,計劃到2030年新加坡人均用水量降低到每人每天140升。新加坡還分別在2017年和2018年將水價上調,並徵收節水稅,以強化新加坡人的節水意識。因此,「節約用水」也就成了新加坡的「第五水喉」。

來源.Pexels

當新加坡人在解決自己的喝水問題時,隔壁的淡水供應商——馬來西亞也沒「閒著」。馬來西亞之前因為沒有淡水處理能力只能向新加坡購買處理後的水。到了2002年,柔佛州政府宣布建立自己的淡水處理廠,並將停止從新加坡回購水。原本一來一回的生意關係變成了新加坡對馬來西亞完全依附的關係,馬來西亞更是動不動就威脅漲水價,一旦新加坡有個什麼不滿,馬來西亞立刻威脅斷水。
面對這麼不靠譜的供應商,新加坡只能兩手準備,一邊跟馬來西亞談判儘量安撫好馬來西亞;另一邊與印尼多有接觸,準備從印尼手上買水。1991 年 6 月,新加坡和印尼達成協議,規定雙方在淡水的供給和分配方面進行合作,有效期為50 年。新加坡將以每立方米1美分的價格從印尼的民丹島獲取淡水。但是買水計劃一度受到亞洲金融危機和當時印尼國內政局動盪的影響,如今由於耗資巨大、工程難度高,這項計劃依然處於實驗階段。

民丹島是印度尼西亞的島嶼之一,屬於廖內群島的最大島嶼,早在15世紀,鄭和下西洋的記載中就已提及。來源.Pexels
不過在新加坡的多方努力下,近年來新加坡對馬來西亞的水資源依賴關係有所降低,兩國在水資源問題上的猜疑和摩擦減少,這反而讓兩國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好,馬來西亞也不再敢隨便輕視新加坡。新加坡絕境求生,終於擺脫了貧水國的稱號,成為了世界上數一數二的水務強國。
參考資料:一覽水資源事件簿.聯合早報;Four National,Taps-PUB;Singapore Infopedia:Water shortages and rationing in Singapore;新加坡水行業跨越發展的啟示.王凱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