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刚来新加坡的小伙伴可能听说过,这儿的华人比例非常高,只要会一手普通话就能横著走。 但是S叔初来小坡坡,差点没听懂中文! 就像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语言习惯,新加坡的中文用法同样存在着许多差异。例如下面这些对话,很多人听到可能会蒙查查。 “我先去还钱,我们七个字在这边等。”
“臭鸡蛋!你买水都忘了拿水草,怎么喝?”
“我很青菜的,吃饱就行。” 今天S叔就给大家列举一些用法不同的华文词语,或许对于刚到新加坡生活的你会有一点帮助。
01 不一样的“华语”
还钱
S叔第一次在饭馆被服务员说“还钱”时非常诧异:我什么时候欠你钱了? 别急,其实这里的“还钱”并非“欠债还钱”,而是买单、付款、交费的意思。无论是餐费,还是学费、水电费、停车费等等,新加坡人都是简单的一个“还”字了事。
说句题外话,新加坡很多店铺都贴有统一付款码让大家自行扫码支付,甚至有些付款码还支持支付宝、微信等多种方式支付,非常方便。
吃的/喝的/包的
在便利店买饮料,店员可能会问你:你要什么水?喝的还是包的?
为啥只能买水?饮料不就是拿来喝的吗? 其实在新马一带,“水”代指所有的饮料。而后一句是问顾客在这里喝还是打包,同理,“吃的还是包的”意思便是“在这里吃还是打包带走”。
做工
在新加坡,go working不叫上班,而叫“做工”。
一个字
这个词对于来自国内华南一带,特别是说粤语和客家话的朋友一定不陌生。 一个字,就是分针在时钟上走了一个数字,等于五分钟。比如两点三个字,就是2:15,一个字的路程,就是5分钟的路程。
烧
烧来自于福建话的“sio”,换成我们常用的词就是“烫”。 比如和新加坡人一起吃火锅,从锅里夹起刚煮好的食物,他们会提醒一句“小心哦,这个烧烧的”。

S叔在小贩中心排队的时候,最常听见的就是“来后面烧”,转头便会看到后面的人手里正端著热腾腾的食物,麻烦你闪一边让路。
乐龄
在新加坡坐公交车,经常会听到“请为乐龄人士让座”,还有很多老人中心叫做乐龄馆。 没错~乐龄人士指代的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字面意思“到了快乐享受晚年的年龄”。

新加坡的乐龄工作坊宣传
拉拉、贡贡
拉拉在新加坡并不是你们想的那个意思,而是蛤蜊或花甲等壳类海鲜。还有海螺类海鲜统称为贡贡,大家去吃海鲜的时候可以留意一下这两个可爱的叫法。
02 口头禅还能这样说?
玩臭
欺诈的意思。如果大家和朋友打牌出老千了,会被他们吐槽“哇,你玩臭哦!”。
没有划
买东西买贵了,新加坡人会提醒一句“买那个没有划的”,也就是“买那个不划算的”。
臭鸡蛋
约等于“我去”,有时候也会说“鸡蛋糕”或者“鸡蛋啊”。
青菜
出自福建话,是"随便”的意思。比如约上一个大大咧咧的朋友去饭馆,点菜时他就会说“没关系拉,我很青菜的”。
游干泳
这个词非常有意思,S叔打赌大部分人都猜不到它的含义是——打麻将洗牌。 打麻将洗牌的时候,两只手的动作是不是很像游干泳?
钓鱼
和上一个词一样地生动形象,指代茶包泡茶,因为泡茶拎着茶包上下浮动的动作很像钓鱼hhh
漏风
新加坡人喜欢用“漏风”来形容食物受潮了,就像漏了风的皮球那样软巴巴的,咬起来没劲。
03 音译而来的词汇
巴仙
来自英文percent的音译,比如买东西会听说两件可以优惠20巴仙,就是优惠八折,有时候新闻报道上也会直接用“巴仙”代替百分号。

水草
吸管的英文是Straw,而Straw又有水草的意思,因此吸管就被新加坡人直接称为“水草”。
安娣,安哥
同样是受英语的影响,安娣(auntie)=婶,姑,姨 ;安哥(uncle)=叔,伯,舅。新加坡人对长辈和亲人的称呼都是统一的, 没有大婶二叔三舅的顺序之分,一律称作安娣或安哥。 马来西亚就有一款以“Aunty”为主角的户外竞技实景节目《Aunty也疯狂》,看剧照一眼就明了“安娣”是指代谁了吧?

《Aunty也疯狂》剧照
罗里
来自于英文音译“Lorry”,指代卡车、货车。
巴刹
马来语“pasar”的音译,一般指菜市场。 新加坡最有名的巴刹就是老巴刹(Lau Pa Sat),不仅汇集了当地特色美食,建筑也非常有特色。

图源自@Tiramisu8511
新加坡语言的魔性,不仅仅体现在华语。 其中值得一提的就是“新式英语”(Singlish)了,里头糅杂了华语、英语、马来语、淡米尔语、福建话、广东话、潮州话等,再加上独特个性的俚语,组成了稀奇古怪的句子,想要读懂还想下点功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