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剛來新加坡的小夥伴可能聽說過,這兒的華人比例非常高,只要會一手普通話就能橫著走。 但是S叔初來小坡坡,差點沒聽懂中文! 就像不同地區有不同的語言習慣,新加坡的中文用法同樣存在著許多差異。例如下面這些對話,很多人聽到可能會蒙查查。 「我先去還錢,我們七個字在這邊等。」
「臭雞蛋!你買水都忘了拿水草,怎么喝?」
「我很青菜的,吃飽就行。」 今天S叔就給大家列舉一些用法不同的華文詞語,或許對於剛到新加坡生活的你會有一點幫助。
01 不一樣的「華語」
還錢
S叔第一次在飯館被服務員說「還錢」時非常詫異:我什麼時候欠你錢了? 別急,其實這裡的「還錢」並非「欠債還錢」,而是買單、付款、交費的意思。無論是餐費,還是學費、水電費、停車費等等,新加坡人都是簡單的一個「還」字了事。
說句題外話,新加坡很多店鋪都貼有統一付款碼讓大家自行掃碼支付,甚至有些付款碼還支持支付寶、微信等多種方式支付,非常方便。
吃的/喝的/包的
在便利店買飲料,店員可能會問你:你要什麼水?喝的還是包的?
為啥只能買水?飲料不就是拿來喝的嗎? 其實在新馬一帶,「水」代指所有的飲料。而後一句是問顧客在這裡喝還是打包,同理,「吃的還是包的」意思便是「在這裡吃還是打包帶走」。
做工
在新加坡,go working不叫上班,而叫「做工」。
一個字
這個詞對於來自國內華南一帶,特別是說粵語和客家話的朋友一定不陌生。 一個字,就是分針在時鐘上走了一個數字,等於五分鐘。比如兩點三個字,就是2:15,一個字的路程,就是5分鐘的路程。
燒
燒來自於福建話的「sio」,換成我們常用的詞就是「燙」。 比如和新加坡人一起吃火鍋,從鍋里夾起剛煮好的食物,他們會提醒一句「小心哦,這個燒燒的」。

S叔在小販中心排隊的時候,最常聽見的就是「來後面燒」,轉頭便會看到後面的人手裡正端著熱騰騰的食物,麻煩你閃一邊讓路。
樂齡
在新加坡坐公交車,經常會聽到「請為樂齡人士讓座」,還有很多老人中心叫做樂齡館。 沒錯~樂齡人士指代的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字面意思「到了快樂享受晚年的年齡」。

新加坡的樂齡工作坊宣傳
拉拉、貢貢
拉拉在新加坡並不是你們想的那個意思,而是蛤蜊或花甲等殼類海鮮。還有海螺類海鮮統稱為貢貢,大家去吃海鮮的時候可以留意一下這兩個可愛的叫法。
02 口頭禪還能這樣說?
玩臭
欺詐的意思。如果大家和朋友打牌出老千了,會被他們吐槽「哇,你玩臭哦!」。
沒有劃
買東西買貴了,新加坡人會提醒一句「買那個沒有劃的」,也就是「買那個不划算的」。
臭雞蛋
約等於「我去」,有時候也會說「雞蛋糕」或者「雞蛋啊」。
青菜
出自福建話,是"隨便」的意思。比如約上一個大大咧咧的朋友去飯館,點菜時他就會說「沒關係拉,我很青菜的」。
游干泳
這個詞非常有意思,S叔打賭大部分人都猜不到它的含義是——打麻將洗牌。 打麻將洗牌的時候,兩隻手的動作是不是很像游干泳?
釣魚
和上一個詞一樣地生動形象,指代茶包泡茶,因為泡茶拎著茶包上下浮動的動作很像釣魚hhh
漏風
新加坡人喜歡用「漏風」來形容食物受潮了,就像漏了風的皮球那樣軟巴巴的,咬起來沒勁。
03 音譯而來的詞彙
巴仙
來自英文percent的音譯,比如買東西會聽說兩件可以優惠20巴仙,就是優惠八折,有時候新聞報道上也會直接用「巴仙」代替百分號。

水草
吸管的英文是Straw,而Straw又有水草的意思,因此吸管就被新加坡人直接稱為「水草」。
安娣,安哥
同樣是受英語的影響,安娣(auntie)=嬸,姑,姨 ;安哥(uncle)=叔,伯,舅。新加坡人對長輩和親人的稱呼都是統一的, 沒有大嬸二叔三舅的順序之分,一律稱作安娣或安哥。 馬來西亞就有一款以「Aunty」為主角的戶外競技實景節目《Aunty也瘋狂》,看劇照一眼就明了「安娣」是指代誰了吧?

《Aunty也瘋狂》劇照
羅里
來自於英文音譯「Lorry」,指代卡車、貨車。
巴剎
馬來語「pasar」的音譯,一般指菜市場。 新加坡最有名的巴剎就是老巴剎(Lau Pa Sat),不僅彙集了當地特色美食,建築也非常有特色。

圖源自@Tiramisu8511
新加坡語言的魔性,不僅僅體現在華語。 其中值得一提的就是「新式英語」(Singlish)了,裡頭糅雜了華語、英語、馬來語、淡米爾語、福建話、廣東話、潮州話等,再加上獨特個性的俚語,組成了稀奇古怪的句子,想要讀懂還想下點功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