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个五年阶段取得巨大成功后,李光耀开始加速发展第二个五年阶段。拿着这张成绩表去吸引外资,进军国际市场,许多大型企业如惠普半导体公司、石油公司等纷纷落户新加坡。这个吸引跨国公司的计划,也成功录用多于一半的新加坡劳动力,解决了失业率的问题。为了让更多的人融入这个国家并为其作出贡献,李光耀还制定了各种措施来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加强职业培训教育。此外,他还鼓励外国人才前来新加坡发展事业并为其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许多来自邻国的人前来找工。

经过十年的艰苦努力和辛勤付出,新加坡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成就,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解决了贪腐问题、提供了廉价住房、吸引了外资、发展了经济、提高了劳动力素质……李光耀成功地让这张看似毫无希望的牌起死回生!然而,要维持这种繁荣并实现长期发展仍需解决一个终极问题:如何将不同民族、缺乏统一语言、文化、命运的人们团结在一起并共同建设一个全新的国家?
新加坡的种族融合之道:双语教育和种族比例
面对着三个矛盾重重的民族,他没有用分治法管治,相反他想撮合大家就是建立国民身份认同,这里不属于马来亚人或华人,也非印度人,每个人都有他们专属和平等的位置。
为了打破种族隔离的僵局,他打出了“房屋牌”。他通过立法,规定每个地区的种族比例都不能超过一定的界限,从而避免了出现“独家村”的局面。他的目的是让各种族能够习惯彼此的存在,从而化解种族间的矛盾。

除此之外,他还从语言入手。新加坡当时75%人口说中文,14%说马来语,8%说泰米尔语。李光耀知道如果官方语言是普通话。那25%的非华人可能会感到不公平。那就全民以英文作为母语。但是强行用英语,不就等同抹掉他们的文化?
于是,他精心设计了一个双语教育政策,英文第一,母语第二。于是教育局就要求学校用英语教学同时规定必须有普通话班、马来语班和泰米尔语班。让不同背景的人自行选择母语,新加坡宪法也确立这四种官方语言,没有优待任何民族同时容许大家保留种族独有文化,化解根深蒂固的种族问题,更为新加坡带来庞大国际市场和经济效益。

在李光耀的巧妙运筹下,新加坡的多元种族特色得到了充分的体现。1966年,新加坡的宪法规定了四种官方语言:英语、普通话、马来语和泰米尔语。这既保证了每个种族都能保留自己的文化特色,又避免了因语言问题引发的矛盾。这个策略的实施,不仅为新加坡带来了巨大的国际市场和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它化解了种族问题的根深蒂固的影响,使新加坡的国民对自己的身份有了强烈的认同。
李光耀的智慧与意志
李光耀是一个非宗教派的人物,他的形象作为新加坡统一的象征向世界展示。他明白,虽然新加坡是一个多元种族的社会,但是大家的时间都很宝贵,他希望大家都能把精力放在建设国家上,而不是互相指责。在他的引导下,新加坡逐渐由一个小渔村蜕变为一个全球枢纽。

李光耀通过一代人的努力,解决了住房问题、失业率问题,建立了强大的经济基础。他不仅团结了三大民族,更让新加坡实现了从一个小渔港到全球枢纽的华丽转身。

李光耀没有历史可以依赖,但他并不因此感到困扰。相反,他为新加坡设定了一套愿景,带领着这个国家边走边改,书写着自己的历史。他的智慧和勇气,为新加坡的独立和繁荣铺就了道路,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多元种族社会如何通过巧妙的策略和坚定的决心团结在一起,共同迈向繁荣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