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范围内定位新加坡 - 艺术和文化的标志和作品得到国内外观众和评论家的赞赏……”
看了这些标准,我想大家也都能明白什么样的艺术项目更容易获得NAC的资金支持。NAC的收藏资金额度不固定,它是根据年度预算和政府的投资计划来决定的。根据我在SAM的观展经历、馆藏以及和策展人的交流,至少过去几年的额度都低得可怜,SAM连收一件价格并不昂贵的东南亚艺术家的作品都没预算。
🌟注:今年1月5号有个新闻报道了新加坡美术馆将获得一项新设立的基金资助美术馆能在未来三年内收购东南亚艺术家的作品,这笔资金每年将多达2.5万美元。美术馆缺钱并不是我瞎说的。

LINSS ED at Art SG
除此以外,还有创作空间的问题。新加坡非常小且高度城市化,房价不仅昂贵且空间极为有限。这个房价不是单纯考虑市场价和居住环境,新加坡的组屋(HDB)制度显然比香港、上海好得多,几乎可以保证新加坡公民人人有房住。问题出在便宜的组屋并不适合艺术家当作工作室。组屋的空间基本都很小,大画作的进出会十分困难,艺术家们如果选择组屋做工作室,将不得不压缩创作的体量,这直接影响了艺术家的作品收入(只依赖小体量作品的销售很难支撑一个全职艺术家的生活)。政府是全部组屋的真正房东,对组屋的管理细节要求非常之多,包括但不限于严格的噪音和烟雾守则、不允许在屋内养宠物(尤其是猫)、不允许涂漆刷墙等让很多艺术家感到抓耳挠腮的规定。而公寓和工厂厂房租金和售价都很高,且每年涨幅惊人,国家艺术理事会支持的艺术之家项目又永远有几十名艺术家在排队,希望渺茫,所以一个初出茅庐的艺术家如果没有家底不啃老恐怕是无缘独立工作室了。
而成熟艺术家就没有这些问题了吗?并不是,即使生活已经有了保障并购买了自己的公寓,做创作依然很难,只做架上作品还好,涉及到一些大型雕塑或装置则必须出国做,新加坡不仅缺乏做大型雕塑的工具和材料,对起重机等器械的使用也有很大限制。反观印尼、美国、中国,当地艺术家可以在城郊以较低成本拥有很大的空间,甚至有自己的雕塑花园,这都让新加坡艺术家十分羡慕。

Vanguard Gallery at Art SG
展览空间也同样面临类似的问题,除了被政府集中规划为艺术区的丹戎巴葛分销园以及吉门营房之外,其他地区出现的画廊体量一般都极小,首当其冲的原因就是很难找到合适的空间,过于偏远则无人问津,哪怕拥有众多高质量画廊和展览的吉门营房其实都是门可罗雀;而市中心的租金又太贵了,对画廊而言是笔很大的投入。作品存储空间也很匮乏,一些艺术家在采访中甚至提到他们为美术馆委托创作的很多大型装置不得不在展出结束之后直接拆毁,因为美术馆也没有空间存放,导致后续想要做回顾展都很困难。
于是这里的画廊也因地制宜地开发出了一些在别的国家不太常见的经营模式,会所制画廊与餐厅画廊。会所制画廊的经营方式类似于画廊与私人会所的混合态,画廊收入除了作品销售以外还有一部分来自于会员费和其他活动的举办;餐厅画廊则更好理解,在艺术季到来之时,画廊常与高级料理店达成合作,以餐厅为展厅,为艺术家或艺术项目做展览。所以当你搜索展览发现谷歌定位在餐厅时不要惊讶。这种做法在某种程度上倒是兼顾了好空间与低成本,同时还能为餐厅多带来点目标用户,甚至开拓出一种基于食物的艺术形式,一石多鸟把资源最大化。


新加坡的会所制画廊MAVEN 令人诟病的还有这里的美术馆制度。新加坡的美术馆并不成体系,不仅缺乏私人美术馆,也没有建立适宜的收藏体系。美术馆机构和艺术品都属于国家遗产委员会,美术馆自己并不拥有艺术品,只是有展出的权力。政府控制收藏预算,所以有很多需要遵守的规则,再加上等待批准过程中的层层手续,通常一笔预算的审批以年为单位。同时这笔资金规模也不足以定期为美术馆迭代更为优质的馆藏。而大型的私人美术馆在新加坡是缺席的,目前仅有一家规模较小的The Private Museum有志于为大众展示成体系的当代艺术收藏,但其正式场馆也尚未开张,现在仅在私宅进行小规模的作品展出。不过这是一个很好的信号,也许The Private Museum可以为新加坡开启一个新的私人美术馆潮流,以弥补公立美术馆在收藏方面的不足。

即将在4月与众人见面的The Private Museum
然后还有我们都很熟悉的审查。新加坡是发达国家之中对于表达自由审查最严厉的国家,没有之一。除了言论和新闻以外,有关性、政治、种族与宗教的敏感内容都存在广泛的审查,艺术作品当然也不例外。新加坡设有一个专门的艺术审查委员会,还有一个伴随了无数的惩罚性措施和警告的《公共娱乐和集会法案》(Public Entertainment and Meeting Act),这个法案允许政府和警察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搜查场地和无限期拘留人员,并禁止公共集会和娱乐活动。于是新加坡的艺术家们要对法案“内容评估”的标准了如指掌才能确保遵守权威的分类准则。这种“公共利益”完全交由当权者来裁决的法案,不仅是对艺术家的不信任,也是对 观众的不信任,于是新加坡的严刑峻法始终是高悬在新加坡艺术家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最后是更深层次的文化土壤问题。新加坡从来都不是一个应许之地或是理想国范本,小国寡民却又是个贸易枢纽,对于一个现代国家而言更像一种诅咒,甚至去批判新加坡实用到功利主义的种种制度都是一种残忍。夹在大国博弈之间,地缘政治绝不像其表面那样平和,资源匮乏到连淡水都不能自给自足,同时土地人力成本高昂,为了生存和发展,新加坡必须榨干每一个人的潜力——精英政治、全民服役、功利主义、教育分流……国家自身没什么选择,所以国民也没什么选择。文化和艺术并不是现阶段新加坡可以让国民们大胆追求拥抱的东西,这使得新加坡整体美育质量不高,哪怕是富裕家庭大多也没有购买“艺术品”的习惯,再加上纳税人们的审美趣味直接会对国家艺术理事会的收藏与项目扶持产生影响,这则进一步加深了当代艺术家们的生存困境。结果就是很多优秀的新加坡艺术家选择在欧美发展自己的艺术事业,而不是留在本国。
为什么我们应该警惕新加坡的当代艺术生产现状?
显然,新加坡是富有的。因为安全、经济自由、语言便利,相比上海、香港、东京、首尔,新加坡有更大的优势可以吸纳整个亚洲的资金。所以Art SG艺博会的出现理所应当——甚至按照新加坡的经济实力,早就应该有这种规模的艺博会了,毕竟香港Art Basel可是10年前就有了。直到我来新加坡住了一段时间,去了解这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我才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新加坡艺术生态。
高度数字化的国民大数据,提前多年进行周密细致的政策筹划,这给了新加坡人民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但单一的价值观与安逸之下残酷的社会现实却也逐步蚕食了留给艺术自由生长的空间。在新加坡长大的艺术家很难不在真正追逐艺术的过程中感到幻灭,一位新媒体艺术家在采访中提到:“这里的生存道路如此狭窄,人与人之间又如此疏离……”在科技的加速介入之下,新加坡却在逐步成为一个思想的囚笼,而我们是如此容易落入同样的陷阱。

BANK booth at Art SG
我并没有在指责新加坡的这些政策和制度,而是提出一点思考,在这样的种种因缘之下,艺术,尤其是当代艺术,对新加坡意味着什么,新加坡距离名符其实的艺术中心还有“多远“。与香港比起来,限制新加坡艺术发展的绝不仅仅是多出来那8%的消费税。说了这么多,本质上还是“钱”的问题。但恰恰也是钱的问题,让“富有”的新加坡也很棘手。对于艺术这样需要资本积累较长时间才能自由生发的市场,想要改变现状,几乎只能依赖政府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但对于新加坡这种低容错率的国家,投资在文化艺术产业实在是“性价比不高”,甚至可能还会给国家稳定带来点副作用,毕竟艺术并不总是展现“美”,伟大的作品也很少是简单而善意的。所以我对本地艺术市场的发展很悲观,这里正在发生的事形成了一种负反馈的闭环。

LINSEED at Art SG “亚洲富起来的时间还是太短了。”数字化合物的主编郭成这样评价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处在殖民地的亚洲。对于艺术生态而已,发展时间始终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衡量标准,所以还是得给点希望,我觉得Art SG最后两天的战况为它不那么圆满的结束扳回了一局,至少还有一些画廊出海做出了不错的成绩,主办方也名利双收,可以期待明年Art SG给参展商和藏家以及观众们更好的体验。我相信Art SG对于新加坡的艺术一定是一个好的开始,如果持续每年做这样一场盛事,慢慢改进整个新加坡对当代艺术的接受度和国民美育状态,10年后再来看新加坡的艺术生态,也许可以破局。
图片致谢撰稿人、Art SG及各画廊
撰稿/王莲仪
审校/王莲仪
视觉设计/姜伟阳、曹可艺
排版/韩紫嫣 首届Art SG参展华人画廊名单 (按画廊首字母顺序)
Alisan Fine Arts 艺倡画廊
BANK
Capsule Shanghai 胶囊上海
Don Gallery 东画廊
Galerie du monde 世界画廊
Gallery Vacancy
Hive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INK Studio 墨斋
Kwai Fung Hin 季丰轩
LINSEED
MadeIn Gallery 没顶画廊
Make Room 创造社
Matthew Liu Fine Arts 德玉堂画廊
Pearl Lam Galleries 艺术门画廊
Over The Influence
ShanghART Gallery 香格纳画廊
Spurs Gallery 马刺画廊
Tabula Rasa Gallery
Tang Contemporary Art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Vanguard Gallery
WOAW Gallery
39+ Art Spa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