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正月初八深夜12点钟声响起至初九,是新加坡福建人庆祝天公诞的“大日子”。
在这一天,福建人一般都会在家里举行祭祀仪式来敬拜天公。“天公”是玉皇大帝的俗称,拜天公就是在帮玉皇大帝庆祝诞辰,过生日。
福建人相信,为天公祝寿,是在祈愿天公赐福,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所以闽南语才有“拜天公大过年”的说法。
拜天公必不可少的一样东西就是甘蔗,却不是因为天公喜欢吃甘蔗。

(新加坡华人网站截图)
根据新加坡推广华语理事会官网,民间传说农历正月初九当天,福建沿海地区有一年遭海盗掠夺,人民因躲入甘蔗林而幸免于难。因此,当地的百姓便在农历正月初九用甘蔗来祭拜天公,表达对天公的感谢。
19世纪时期,随着福建沿海地区的先民南迁到新加坡,他们的传统文化习俗也一同南来,而其中也包括了对天公的信奉以及拜天公的仪式。
至今,许多新加坡福建人仍然非常注重正月初九的拜天公仪式,许多庙宇每年也都会举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
笔者初八深夜路过一间新加坡老牌中餐馆时,看到蛮震撼的一幕:

桥南路上的燕阁大酒楼。(蒋谷摄)
餐馆的供桌上不仅供品多,金纸的数量与造型也颇有看头。不少路过的外国游客都驻足而观。

金纸的数量与造型颇有看头。(蒋谷摄)
笔者居住的组屋区属于“超老年区”,大约10年前每到初八晚上都会看到抢铁桶来烧金纸的情况,而且一整晚组屋区的空气中都会弥漫着烧金纸的味道,走廊上会出现细细的灰烬。
昨晚却一反常态没有出现任何争抢情况,只有三三两两的家庭在等着烧金纸。看来许多遵循着这个福建传统的老人家或许已经不再有体力这么做,也可能早已不在人世。
笔者是福建人,家里每年都会“拜天公”,今天与同事聊天时才发现他们家都不再遵循这个福建人的传统,较年长的同事也说他们家族只剩一家亲戚还有年年拜天公的习惯。
同事们很好奇拜天公的供品背后的寓意,在此就与各位蚁粉分享,也算是对于福建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吧。
以下是笔者家中摆出来拜拜的供品。
五牲

拜天公的五牲。(蒋谷摄)
传统上,“五牲”一般指的是鸡、鸭、鱼、猪肉、螃蟹或者鱿鱼干。也有说法指玉帝有好生之德,因此也可以供奉素菜。
笔者家的供桌摆出来的五牲是荤素结合,有鸡、鸭、鱼、烧肉和黄面。
有趣的是,鸡、鸭、鱼的摆法也是有讲究的。鸡头和鸭头必须朝向神明以示尊敬,这点挺好理解。
但是鱼就不同,鱼尾一定要朝向神明,象征“尾有余(尾与闽南话的“要”谐音,余则与闽南话的“伸出”谐音)、头有存(存与闽南话的“藏 keng”谐音)”,放在一起就是“头尾有余,年年有余”的好寓意。
五果

五果。(蒋谷摄)
根据天福宫和新加坡华人网站的资料,祭拜天公的五果(单数)一般是柑(苦尽甘来)、橘子(大吉大利)、苹果(平平安安)、香蕉(招财)和甘蔗。此外,还会摆上柚子(有)和凤梨(旺来)。

(新加坡华人网站截图)
笔者家中不那么讲究,能买到什么品相饱满圆润的水果都会摆上供桌,取“圆圆满满”的好寓意。
由于今年甘蔗从缺,母亲在拜拜时特地跟天公“坦白从宽商量一下”请他多多包涵,还真管用,圣杯落地后立即就OK。
十二菜碗
十二菜碗。(蒋谷摄)
拜天公需要用到六淡和六甜的素斋,组成十二“菜碗”。
“六淡”一般是: 金针、木耳、香菇、冬粉、豆皮、发菜
“六甜”一般是:花生糖、芝麻糖、贡豆、红枣、龙眼、寸枣
但到了今天,六淡和六甜的内容可以适当替换。
例如笔者家中的“六淡”就用了香菇、百合、木耳、核桃、发菜、莲子。“六甜”则替换成葡萄干、龙眼、红枣、冰糖、枸杞子和冬瓜糖,往年也用桔饼和柿饼来替代。
饯盒

饯盒。(蒋谷摄)
传统的“饯盒”(闽南话发音:Jian Hup)通常会与一包茶叶一起放在同一个碟子。
“饯盒”装有粉色和白色的天公豆(象征圆满)、冬瓜条(象征长寿)、龙眼干(象征晚年美满)、红枣(象征年年好),另外还会加入一些传统小糕点、小饼干(冉花饼)等。
传统的饯盒。(天福宫脸书截图)
但是随着传统华人糕饼店一家家关门,如今已经买不到专为拜天公准备的“饯盒”,于是就用一小包冉花饼来替代。
其他六种供品

(新加坡华人网站截图)
供桌上必不可少的还有红龟粿,摆上12个象征一年12个月都吉祥福气;发糕的寓意更是不言而喻,Huat啊!

贺寿必不可少的红鸡蛋。(蒋谷摄)
鸡蛋一定要染成红色的“红鸡蛋”,因为只有红鸡蛋才是用来祝寿庆生,摆上10个象征十全十美,圆圆满满。
面线又称为“长寿面”,是给长辈贺寿必备品;红鸡蛋加上干面线,就是福建人过生日必吃的长寿面。
其实笔者一家并没有信奉道教,只是祖先们代代都拜天公,这套传统习俗就由老一辈言传身教流传了下来。
一桌丰盛的供品,除了寄予老百姓对神明的感谢,也蕴含着华人传统文化中的美德,更是一种“有所求”,祈求来年风调雨顺,阖家幸福的美好展望。
拜完神,一桌美食最后全祭了五脏庙,既讨好了神明,也不亏待自己,充分体现出华人的精明与务实。

满满一桌供品,满满一年福气。(蒋谷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