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正月初八深夜12點鐘聲響起至初九,是新加坡福建人慶祝天公誕的「大日子」。
在這一天,福建人一般都會在家裡舉行祭祀儀式來敬拜天公。「天公」是玉皇大帝的俗稱,拜天公就是在幫玉皇大帝慶祝誕辰,過生日。
福建人相信,為天公祝壽,是在祈願天公賜福,保佑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所以閩南語才有「拜天公大過年」的說法。
拜天公必不可少的一樣東西就是甘蔗,卻不是因為天公喜歡吃甘蔗。

(新加坡華人網站截圖)
根據新加坡推廣華語理事會官網,民間傳說農曆正月初九當天,福建沿海地區有一年遭海盜掠奪,人民因躲入甘蔗林而幸免於難。因此,當地的百姓便在農曆正月初九用甘蔗來祭拜天公,表達對天公的感謝。
19世紀時期,隨著福建沿海地區的先民南遷到新加坡,他們的傳統文化習俗也一同南來,而其中也包括了對天公的信奉以及拜天公的儀式。
至今,許多新加坡福建人仍然非常注重正月初九的拜天公儀式,許多廟宇每年也都會舉行大規模的祭祀活動。
筆者初八深夜路過一間新加坡老牌中餐館時,看到蠻震撼的一幕:

橋南路上的燕閣大酒樓。(蔣谷攝)
餐館的供桌上不僅供品多,金紙的數量與造型也頗有看頭。不少路過的外國遊客都駐足而觀。

金紙的數量與造型頗有看頭。(蔣谷攝)
筆者居住的組屋區屬於「超老年區」,大約10年前每到初八晚上都會看到搶鐵桶來燒金紙的情況,而且一整晚組屋區的空氣中都會瀰漫著燒金紙的味道,走廊上會出現細細的灰燼。
昨晚卻一反常態沒有出現任何爭搶情況,只有三三兩兩的家庭在等著燒金紙。看來許多遵循著這個福建傳統的老人家或許已經不再有體力這麼做,也可能早已不在人世。
筆者是福建人,家裡每年都會「拜天公」,今天與同事聊天時才發現他們家都不再遵循這個福建人的傳統,較年長的同事也說他們家族只剩一家親戚還有年年拜天公的習慣。
同事們很好奇拜天公的供品背後的寓意,在此就與各位蟻粉分享,也算是對於福建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吧。
以下是筆者家中擺出來拜拜的供品。
五牲

拜天公的五牲。(蔣谷攝)
傳統上,「五牲」一般指的是雞、鴨、魚、豬肉、螃蟹或者魷魚乾。也有說法指玉帝有好生之德,因此也可以供奉素菜。
筆者家的供桌擺出來的五牲是葷素結合,有雞、鴨、魚、燒肉和黃面。
有趣的是,雞、鴨、魚的擺法也是有講究的。雞頭和鴨頭必須朝向神明以示尊敬,這點挺好理解。
但是魚就不同,魚尾一定要朝向神明,象徵「尾有餘(尾與閩南話的「要」諧音,余則與閩南話的「伸出」諧音)、頭有存(存與閩南話的「藏 keng」諧音)」,放在一起就是「頭尾有餘,年年有餘」的好寓意。
五果

五果。(蔣谷攝)
根據天福宮和新加坡華人網站的資料,祭拜天公的五果(單數)一般是柑(苦盡甘來)、橘子(大吉大利)、蘋果(平平安安)、香蕉(招財)和甘蔗。此外,還會擺上柚子(有)和鳳梨(旺來)。

(新加坡華人網站截圖)
筆者家中不那麼講究,能買到什麼品相飽滿圓潤的水果都會擺上供桌,取「圓圓滿滿」的好寓意。
由於今年甘蔗從缺,母親在拜拜時特地跟天公「坦白從寬商量一下」請他多多包涵,還真管用,聖杯落地後立即就OK。
十二菜碗
十二菜碗。(蔣谷攝)
拜天公需要用到六淡和六甜的素齋,組成十二「菜碗」。
「六淡」一般是: 金針、木耳、香菇、冬粉、豆皮、髮菜
「六甜」一般是:花生糖、芝麻糖、貢豆、紅棗、龍眼、寸棗
但到了今天,六淡和六甜的內容可以適當替換。
例如筆者家中的「六淡」就用了香菇、百合、木耳、核桃、髮菜、蓮子。「六甜」則替換成葡萄乾、龍眼、紅棗、冰糖、枸杞子和冬瓜糖,往年也用桔餅和柿餅來替代。
餞盒

餞盒。(蔣谷攝)
傳統的「餞盒」(閩南話發音:Jian Hup)通常會與一包茶葉一起放在同一個碟子。
「餞盒」裝有粉色和白色的天公豆(象徵圓滿)、冬瓜條(象徵長壽)、龍眼乾(象徵晚年美滿)、紅棗(象徵年年好),另外還會加入一些傳統小糕點、小餅乾(冉花餅)等。
傳統的餞盒。(天福宮臉書截圖)
但是隨著傳統華人糕餅店一家家關門,如今已經買不到專為拜天公準備的「餞盒」,於是就用一小包冉花餅來替代。
其他六種供品

(新加坡華人網站截圖)
供桌上必不可少的還有紅龜粿,擺上12個象徵一年12個月都吉祥福氣;發糕的寓意更是不言而喻,Huat啊!

賀壽必不可少的紅雞蛋。(蔣谷攝)
雞蛋一定要染成紅色的「紅雞蛋」,因為只有紅雞蛋才是用來祝壽慶生,擺上10個象徵十全十美,圓圓滿滿。
面線又稱為「長壽麵」,是給長輩賀壽必備品;紅雞蛋加上乾麵線,就是福建人過生日必吃的長壽麵。
其實筆者一家並沒有信奉道教,只是祖先們代代都拜天公,這套傳統習俗就由老一輩言傳身教流傳了下來。
一桌豐盛的供品,除了寄予老百姓對神明的感謝,也蘊含著華人傳統文化中的美德,更是一種「有所求」,祈求來年風調雨順,闔家幸福的美好展望。
拜完神,一桌美食最後全祭了五臟廟,既討好了神明,也不虧待自己,充分體現出華人的精明與務實。

滿滿一桌供品,滿滿一年福氣。(蔣谷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