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会嘉宾合照
承继2019年所举办的纪念新加坡开埠200周年国际研讨会“传承、认同、前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华裔馆、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再次携手合作,于2023年3月3-4日共同举办为期两天的“新加坡作为亚洲枢纽与行道”国际研讨会。
马来亚大学文学院院长黄子坚教授,以及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云茂潮研究中心主任、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所宗教与全球化研究负责人丁荷生教授为主题演讲嘉宾。
会议筹委会主席、南洋理工大学协理副校长(国际事务)、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陈六使讲席教授、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院长(研究和培训)刘宏教授致欢迎辞。他介绍了此次研讨会的源起,作为新加坡开埠200周年纪念活动之一,一系列活动的规划与筹备始于2017年,并于2019年新加坡开埠200周年之际陆续展开。他指出,新加坡位处重要的地理位置,从历史到现在一直扮演着枢纽的作用,是商业、知识、人口等流动的重要中转站与行道,连结亚洲区域各国。可以说,此次围绕新加坡作为亚洲枢纽与行道而展开的讨论具有重要的意义。最后,他也介绍了本次会议的三家主办机构南洋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华裔馆、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分别在社会科学研究、华侨华人研究、公共管理和政策研究与培训方面扮演着重要的地位。

▲刘宏教授致欢迎辞
在主题演讲部分,黄子坚教授介绍了新加坡在不同时期所起的影响,它既是早期英国高级专员的行政中心,也是华人移民的中心,并成为商业、教育等的交汇点。尤其是在英属北婆罗洲的历史中,新加坡与其有着密切的联系,他通过个案探讨北婆罗洲与新加坡的关系,指出新加坡是英国在这一区域行政与治理的中心、是华商经营的中心、是中国知识分子汇聚的中心、也是教育发展的中心,从而突出了新加坡在东南亚区域的中心地位。

▲黄子坚教授做主题演讲
丁荷生教授则介绍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新加坡作为商业和文化中心,对亚洲区域及其它区域具有重要的枢纽作用。在19世纪,新加坡华人庙宇和宗族组织在建立贸易和商业信用网络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些团体在20世纪上半叶为中国的国家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新加坡独立后,这些庙宇和宗族组织逐渐在地化并协助改造了本地城市环境的建筑风貌。到了21世纪,这些组织利用社交媒体与现代交通的便利,在重建与中国祖籍地经济文化联系的同时,也开拓了新的局域网络。丁教授也介绍了他目前正在进行的东南亚华社与数据人文等数据库的构建,以及规划中的新加坡晚清墓葬资料等数据库。

▲丁荷生教授做主题演讲
两天的会议邀请了来自亚洲、欧洲、澳洲等区域的学者,从文化、宗教与媒体;发展与转型;移民与社团;新加坡经验的借鉴四个主题,对新加坡在亚洲区域的枢纽和行道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华裔馆馆长、中华语言文化中心主任游俊豪副教授在总结致辞中指出,在两天会议中,各位学者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不仅讨论了新加坡在亚洲区域的枢纽地位,更展示了新加坡在全球联结中发挥的独特重要作用。最后,游俊豪副教授感谢了各位来宾的热情参与和讨论,也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机会与大家欢聚一堂,共同探讨新加坡在区域与世界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游俊豪副教授总结致辞
至此,为期两天的会议圆满落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