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會嘉賓合照
承繼2019年所舉辦的紀念新加坡開埠200周年國際研討會「傳承、認同、前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社會科學學院、華裔館、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再次攜手合作,於2023年3月3-4日共同舉辦為期兩天的「新加坡作為亞洲樞紐與行道」國際研討會。
馬來亞大學文學院院長黃子堅教授,以及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雲茂潮研究中心主任、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究所宗教與全球化研究負責人丁荷生教授為主題演講嘉賓。
會議籌委會主席、南洋理工大學協理副校長(國際事務)、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陳六使講席教授、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院長(研究和培訓)劉宏教授致歡迎辭。他介紹了此次研討會的源起,作為新加坡開埠200周年紀念活動之一,一系列活動的規劃與籌備始於2017年,並於2019年新加坡開埠200周年之際陸續展開。他指出,新加坡位處重要的地理位置,從歷史到現在一直扮演著樞紐的作用,是商業、知識、人口等流動的重要中轉站與行道,連結亞洲區域各國。可以說,此次圍繞新加坡作為亞洲樞紐與行道而展開的討論具有重要的意義。最後,他也介紹了本次會議的三家主辦機構南洋理工大學社會科學學院、華裔館、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分別在社會科學研究、華僑華人研究、公共管理和政策研究與培訓方面扮演著重要的地位。

▲劉宏教授致歡迎辭
在主題演講部分,黃子堅教授介紹了新加坡在不同時期所起的影響,它既是早期英國高級專員的行政中心,也是華人移民的中心,並成為商業、教育等的交匯點。尤其是在英屬北婆羅洲的歷史中,新加坡與其有著密切的聯繫,他通過個案探討北婆羅洲與新加坡的關係,指出新加坡是英國在這一區域行政與治理的中心、是華商經營的中心、是中國知識分子匯聚的中心、也是教育發展的中心,從而突出了新加坡在東南亞區域的中心地位。

▲黃子堅教授做主題演講
丁荷生教授則介紹了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新加坡作為商業和文化中心,對亞洲區域及其它區域具有重要的樞紐作用。在19世紀,新加坡華人廟宇和宗族組織在建立貿易和商業信用網絡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這些團體在20世紀上半葉為中國的國家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新加坡獨立後,這些廟宇和宗族組織逐漸在地化並協助改造了本地城市環境的建築風貌。到了21世紀,這些組織利用社交媒體與現代交通的便利,在重建與中國祖籍地經濟文化聯繫的同時,也開拓了新的區域網絡。丁教授也介紹了他目前正在進行的東南亞華社與數據人文等資料庫的構建,以及規劃中的新加坡晚清墓葬資料等資料庫。

▲丁荷生教授做主題演講
兩天的會議邀請了來自亞洲、歐洲、澳洲等區域的學者,從文化、宗教與媒體;發展與轉型;移民與社團;新加坡經驗的借鑑四個主題,對新加坡在亞洲區域的樞紐和行道作用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交流。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華裔館館長、中華語言文化中心主任游俊豪副教授在總結致辭中指出,在兩天會議中,各位學者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不僅討論了新加坡在亞洲區域的樞紐地位,更展示了新加坡在全球聯結中發揮的獨特重要作用。最後,游俊豪副教授感謝了各位來賓的熱情參與和討論,也期待未來能有更多機會與大家歡聚一堂,共同探討新加坡在區域與世界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游俊豪副教授總結致辭
至此,為期兩天的會議圓滿落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