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刚到新加坡时就想问的问题。
在中国人的普遍认知里,新加坡是举世闻名的花园城市,绿化率高,干净整洁,连口香糖都不能吃,恨不得公共厕所也能一尘不染。
然而当我疫情期间初抵贵境,住到有烟火气的人民群众中间时,却产生深深的幻灭感。路旁草地里废弃口罩到处都是,

饮料啤酒瓶在我骑车的PCN沿线随处可见,

至于烟头……高昂的香烟价格并不能阻止它们的非法聚集。

踏进任何一个公共厕所,里面的告示牌是这样的:

这跟想像中的花园差距很大好嘛!
不过,待的时间长了,从处处挑刺矫情的游客心理,调整到随遇而安宽容的居民心态,那一切就都能释然了。
毕竟,如果单从绿化率来看,新加坡是名符其实的花园城市,每位靠窗的游客在飞机落地之前,从空中俯瞰下去,都能得出这一结论。

新加坡在独立之后迅速工业化和城市化,但政府治理理念超前,绿化运动也同步进行,1963年李光耀就发起了第一次植树运动,1967年首次提出建设”花园城市”的目标,到80年代就因此名闻于世了。
在打造绿色城市方面,新加坡是认真的。数据显示,1986年新加坡国土面积666平方公里,植被率为36%,经过数十年坚持不懈精卫填海,主岛面积增加到710平方公里,植被率反而进一步提升到46.5%。

政府的绿化理念也在不断前进。从最早的花园城市(Garden City),到1996年提出”花园中的城市”概念(City in a Garden),再到最新的自然之城(City in Nature),强调的是城市空间与自然生态的不断融合。如今,小小的新加坡已有4个自然保护区,300个公园,300公里长的公园连接绿道。
当然,这也对自然造成了一些困扰,当城市与野生环境无限接近,人与自然的冲突无可避免。除了蚂蚱会在楼道盯梢当间谍,蟒蛇去组屋区参观老人打麻将,猴子到学校里大闹天宫,水獭大半夜向别墅池水里的锦鲤去求爱,而野猪和路人比赛跑步跑不过就耍赖撞人。详见《狂野狮城:花园城市上演动物凶猛》。

总体而言,建国先贤提出的建设”清洁而葱绿”花园城市的目标,葱绿是达标了,但清洁呢?取决于你衡量的位置和尺度。
对于游客来说,新加坡是干净整洁的。从金沙酒店到鱼尾狮,从圣淘沙到东海岸,景区不接受脏乱差,垃圾难觅踪影。这背后除了辛勤的清洁工人,还有庞大的义工队伍,比如周末在东海岸公园拎着袋子捡垃圾的义工比比皆是。

但当你骑车从东海岸转入普通游客不会光顾的Tanah Merah Coast Road,沿途看到的饮料瓶数量,肯定能装满一个Grab外卖箱不止。在组屋区的公交站走一圈,被胡乱丢弃的口罩,也必然不会是你唯一能发现的垃圾品类。
游客可能对此大惊小怪,但居民却觉得习以为常。毕竟素质再高的国民,也都不是圣人,维护garden对普通人来说意味着burden。
所以,与其吹毛求疵,不如把清洁看成一个相对概念,毕竟古语有云,放下洁癖,立地皆花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