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剛到新加坡時就想問的問題。
在中國人的普遍認知里,新加坡是舉世聞名的花園城市,綠化率高,乾淨整潔,連口香糖都不能吃,恨不得公共廁所也能一塵不染。
然而當我疫情期間初抵貴境,住到有煙火氣的人民群眾中間時,卻產生深深的幻滅感。路旁草地里廢棄口罩到處都是,

飲料啤酒瓶在我騎車的PCN沿線隨處可見,

至於菸頭……高昂的香菸價格並不能阻止它們的非法聚集。

踏進任何一個公共廁所,裡面的告示牌是這樣的:

這跟想像中的花園差距很大好嘛!
不過,待的時間長了,從處處挑刺矯情的遊客心理,調整到隨遇而安寬容的居民心態,那一切就都能釋然了。
畢竟,如果單從綠化率來看,新加坡是名符其實的花園城市,每位靠窗的遊客在飛機落地之前,從空中俯瞰下去,都能得出這一結論。

新加坡在獨立之後迅速工業化和城市化,但政府治理理念超前,綠化運動也同步進行,1963年李光耀就發起了第一次植樹運動,1967年首次提出建設」花園城市」的目標,到80年代就因此名聞於世了。
在打造綠色城市方面,新加坡是認真的。數據顯示,1986年新加坡國土面積666平方公里,植被率為36%,經過數十年堅持不懈精衛填海,主島面積增加到710平方公里,植被率反而進一步提升到46.5%。

政府的綠化理念也在不斷前進。從最早的花園城市(Garden City),到1996年提出」花園中的城市」概念(City in a Garden),再到最新的自然之城(City in Nature),強調的是城市空間與自然生態的不斷融合。如今,小小的新加坡已有4個自然保護區,300個公園,300公里長的公園連接綠道。
當然,這也對自然造成了一些困擾,當城市與野生環境無限接近,人與自然的衝突無可避免。除了螞蚱會在樓道盯梢當間諜,蟒蛇去組屋區參觀老人打麻將,猴子到學校里大鬧天宮,水獺大半夜向別墅池水裡的錦鯉去求愛,而野豬和路人比賽跑步跑不過就耍賴撞人。詳見《狂野獅城:花園城市上演動物兇猛》。

總體而言,建國先賢提出的建設」清潔而蔥綠」花園城市的目標,蔥綠是達標了,但清潔呢?取決於你衡量的位置和尺度。
對於遊客來說,新加坡是乾淨整潔的。從金沙酒店到魚尾獅,從聖淘沙到東海岸,景區不接受髒亂差,垃圾難覓蹤影。這背後除了辛勤的清潔工人,還有龐大的義工隊伍,比如周末在東海岸公園拎著袋子撿垃圾的義工比比皆是。

但當你騎車從東海岸轉入普通遊客不會光顧的Tanah Merah Coast Road,沿途看到的飲料瓶數量,肯定能裝滿一個Grab外賣箱不止。在組屋區的公交站走一圈,被胡亂丟棄的口罩,也必然不會是你唯一能發現的垃圾品類。
遊客可能對此大驚小怪,但居民卻覺得習以為常。畢竟素質再高的國民,也都不是聖人,維護garden對普通人來說意味著burden。
所以,與其吹毛求疵,不如把清潔看成一個相對概念,畢竟古語有云,放下潔癖,立地皆花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