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第一次网友在社交媒体将新加坡批得一文不值了。
一篇名为《在新加坡生活的第三年年末,我们决定“赶紧逃跑”了》的文章,正在公众号快速传播。

这篇文章来自一位2021年从英国移居新加坡的女性博主,她自称在新加坡生活了三年。
这篇文章细数了作者新加坡让自己这个习惯了伦敦生活的高质量人士无法忍受的缺陷,比如,吐槽了新加坡的Singlish,吐槽了新加坡的房屋政策,吐槽了一大堆......
1、遍地Singlish
最最最让她受不了的是新加坡的Singlish,她无法容忍父母花钱送自己去伦敦培养出的伦敦腔,就埋没在新加坡的“can、can”之中。

2、社会风气
伦敦全民医疗、男女平等、职场没有年龄限制、朋友不催你生孩子……诸如此类的社会风气,比新加坡优越!

3、衣食住行
新加坡的衣食住行毫无性价比,地铁还经常坏,比不上伦敦。

4、房价太高
外国人在新加坡买房贵,和中国一线城市相比没有优势。

5、食物不行
新加坡的食物不如伦敦新鲜卫生,新移民和白人是不吃食阁的!

6、文化教育
新加坡的文化普及率比英国差远了!而且孩子接触的新加坡文化都是“南洋华人文化”……然后博主还讳莫如深地表示:

7、不人道
新加坡不顾人道主义,居然让女佣拿那么低的工资住很差的房子,还让七八十的老爷爷奶奶端盘子!良心好痛!

总而言之,椰子从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这位作者有着一种莫名的“伦敦留学的高质量人士”的思维,似乎颇有一种“老伦敦的正米字旗”的优越感。

而深究这位作者背后的心态,或许恰恰就是如今网络上充斥着大量“厌新加坡”言论的根源——
对西方文化的崇拜,另一种隐性的“崇洋媚外”。
反驳!新加坡真有那么不好?
1)语言只是一种交流工具,Singlish不丢人!
这位作者大肆贬低了新加坡的Singlish,并认为放弃自己的伦敦英语,被新加坡英语同化是一种“羞耻”。
语言口音的歧视背后,其实是对地域的歧视,或者因为其偏远穷困、或许因为对其文化并不认同。
说起来,所谓的英音在留学潮蜂拥向美国、美音成为追捧的当下,也时不时被认为是一种保守的“装作势腔”,调侃英国口音的meme经常也在网络上见到,不是吗?

语言的偏见之下,其实是对文化地域的偏见。如果不认同新加坡受华族、马来、印尼和前殖民地文化融合成的独特新加坡文化,便自然无法认同Singlish的魅力。
一个人会因为说家乡话的方言而可耻么?——当然不会,因为那是你热爱的土地。
更何况,新加坡人不是说不好“标准英语”的群体。大多时候,只是他们在家乡更习惯用乡音和人沟通罢了。

一杯咖啡,融合了马来语、闽南语、海南话以及福州话
2)英国的福利新加坡比不过,但也有做得好的
谈到惠民政策,不得不说,这位博主对欧美的滤镜实在是有点太厚了……
而伦敦的全民医疗却已经陷入了一定的困局。去年5月,据英国医学协会统计,考虑通胀因素,英国的初级医生实际收入在过去15年中下降了26%。
这引发了数万名初级医生开始罢工,此轮罢工预计持续4天,导致约35万次门诊预约和手术被取消,部分医院多达一半的治疗计划受到影响。

而根据统计,早在2019年,英国的医疗保健支出超1560亿英镑,这一数字是70年前的12倍。这部分支出使得英国的财政背上沉重负担,财政的问题又进一步转嫁成了普通公民的沉重税负。
而至于医疗……我们只说一组最直观的数字和排名吧:
而新加坡的人均寿命为83.1,仅排名在日本和瑞士之后。其医疗保健体系为 亚洲第一、全球第六。

3)移民政策不友好?英国有话说!
都知道,新加坡这个国家出生率屡创新低,2023年的整体生育率已经下跌至1%,所以新加坡每年都在大力吸引外来移民,这些年新获批PR和公民的人数都相对保持稳定。
但!莫要忘记了,这是一个弹丸之地的效果,资源缺乏,因此绝不可能像某些地域广阔的国家一样欢迎大量移民。
新加坡的先天条件就决定了——这个国家只接受愿意融入这个国家,并被这个国家需要的人才。
要求一个国家对移民和国民同等对待这件事情本身,听起来,好像有点点圣母啊......

图源:Todayonline
不过,看到文章作者对于英国心心念念,突然就觉得她批判新加坡的移民中政策不友好,其实也就不太奇怪了。
毕竟,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英国近年来收留了大量经济移民以及乘坐小船从法国经英吉利海峡偷渡至英国的非法移民嘛~
不过,看英国人9月在街头示威反对移民的涌入,认为他们占用了英国本就吃紧的社会资源,成了近期热议的政治课题.....或许,纯正的大英子民可能还不如文章作者那么想得开呢。

图源:新华社
4)新加坡房价很高,让人负担不起?
新加坡的“居者有其屋”房屋政策,并没有牺牲民众的居住质量,也让民众能够负担得起房子。
单身人士可以申请的两房式组屋面积在45平方米左右,可供三口以上之家居住的五房式组屋面积在110平方米左右。
新加坡基本能保证人均30-40平方米的居住面积。而新加坡人拥房比率,是90%以上。

而最厉害的是,这一策略是良性可持续的!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50年乃至100年内,这样的居者有其屋的方案都可以继续运营下去。
另外,将组屋价格撇除在新加坡整体房价外的算法,是只以外国人的视角得出的结论。毕竟,公寓只有不到20%人居住,80%以上的人生活在组屋里。
2023年,新加坡组屋的平均价格在60万新币左右,而新加坡作为和上海、北京、伦敦、东京等同级别的大都市,一套90平方左右的房子只需要60万新币,实属有些天方夜谭了。
要知道,在新加坡,年轻男女之间的求婚方式,可能就是一句听起来再平淡不过的话:你愿意和我一起申请BTO(购买政府组屋)吗?

5)教育很卷,但学生还是会有出路
事实上,英国被认为是全球“区域发展最不均衡”的发达经济体之一,伦敦居民的高等学历率达到接近50%。
但在英格兰东南部地区,这个数字只有35.8%、最低的东北部地区更是仅为28.6%!
这位作者长年生活在伦敦,自然会因为这种优越感而自豪,但恰恰是那些偏远地区的人接受到的教育水平,成为了她的“垫脚石”。

BBC报道,英国大学生失业率达到了2成以上,图源:见水印
新加坡的本科率为37.9%。这意味着四分之一的年轻人可以接受大学教育。这听起来的确和已经冲击50%左右高度本科率的国家没得比。
但不要忘记一个重要的问题,只追求本科率,最终造成的便是:本科满地走,硕士不如狗。
而新加坡采取了多次分流的方式,比如O水准会考后,很多初中生就能进入理工学院读书,学习一门未来用于谋生的技能。
从2023年理工学院毕业生就业调查显示:高达92.7%的学生在毕业之后6个月内或者完成全日制国民兵役后顺利找到工作,而人均月工资为2800新币。

理工学院毕业的人才是新加坡劳动力的重要部分,新加坡教育体系不患寡而患不均,虽不能做到人人平等,但还是足够让不同的人都能感受到属于自己的优势。
6)食阁条件不好,白人和新移民都不愿来吃?
小贩中心的卫生问题的确是这两年来讨论较多的话题,由于成本价格上涨,摊位费用价格上涨,所以导致了这些小贩中心的运营成本日增,卫生情况的确有所下降。
但新加坡正在对这一情况进行整顿:,比如一些老旧的小贩中心,也正在一一翻新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