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第一次網友在社交媒體將新加坡批得一文不值了。
一篇名為《在新加坡生活的第三年年末,我們決定「趕緊逃跑」了》的文章,正在公眾號快速傳播。

這篇文章來自一位2021年從英國移居新加坡的女性博主,她自稱在新加坡生活了三年。
這篇文章細數了作者新加坡讓自己這個習慣了倫敦生活的高質量人士無法忍受的缺陷,比如,吐槽了新加坡的Singlish,吐槽了新加坡的房屋政策,吐槽了一大堆......
1、遍地Singlish
最最最讓她受不了的是新加坡的Singlish,她無法容忍父母花錢送自己去倫敦培養出的倫敦腔,就埋沒在新加坡的「can、can」之中。

2、社會風氣
倫敦全民醫療、男女平等、職場沒有年齡限制、朋友不催你生孩子……諸如此類的社會風氣,比新加坡優越!

3、衣食住行
新加坡的衣食住行毫無性價比,地鐵還經常壞,比不上倫敦。

4、房價太高
外國人在新加坡買房貴,和中國一線城市相比沒有優勢。

5、食物不行
新加坡的食物不如倫敦新鮮衛生,新移民和白人是不吃食閣的!

6、文化教育
新加坡的文化普及率比英國差遠了!而且孩子接觸的新加坡文化都是「南洋華人文化」……然後博主還諱莫如深地表示:

7、不人道
新加坡不顧人道主義,居然讓女傭拿那麼低的工資住很差的房子,還讓七八十的老爺爺奶奶端盤子!良心好痛!

總而言之,椰子從字裡行間都能感受到這位作者有著一種莫名的「倫敦留學的高質量人士」的思維,似乎頗有一種「老倫敦的正米字旗」的優越感。

而深究這位作者背後的心態,或許恰恰就是如今網絡上充斥著大量「厭新加坡」言論的根源——
對西方文化的崇拜,另一種隱性的「崇洋媚外」。
反駁!新加坡真有那麼不好?
1)語言只是一種交流工具,Singlish不丟人!
這位作者大肆貶低了新加坡的Singlish,並認為放棄自己的倫敦英語,被新加坡英語同化是一種「羞恥」。
語言口音的歧視背後,其實是對地域的歧視,或者因為其偏遠窮困、或許因為對其文化並不認同。
說起來,所謂的英音在留學潮蜂擁向美國、美音成為追捧的當下,也時不時被認為是一種保守的「裝作勢腔」,調侃英國口音的meme經常也在網絡上見到,不是嗎?

語言的偏見之下,其實是對文化地域的偏見。如果不認同新加坡受華族、馬來、印尼和前殖民地文化融合成的獨特新加坡文化,便自然無法認同Singlish的魅力。
一個人會因為說家鄉話的方言而可恥麼?——當然不會,因為那是你熱愛的土地。
更何況,新加坡人不是說不好「標準英語」的群體。大多時候,只是他們在家鄉更習慣用鄉音和人溝通罷了。

一杯咖啡,融合了馬來語、閩南語、海南話以及福州話
2)英國的福利新加坡比不過,但也有做得好的
談到惠民政策,不得不說,這位博主對歐美的濾鏡實在是有點太厚了……
而倫敦的全民醫療卻已經陷入了一定的困局。去年5月,據英國醫學協會統計,考慮通脹因素,英國的初級醫生實際收入在過去15年中下降了26%。
這引發了數萬名初級醫生開始罷工,此輪罷工預計持續4天,導致約35萬次門診預約和手術被取消,部分醫院多達一半的治療計劃受到影響。

而根據統計,早在2019年,英國的醫療保健支出超1560億英鎊,這一數字是70年前的12倍。這部分支出使得英國的財政背上沉重負擔,財政的問題又進一步轉嫁成了普通公民的沉重稅負。
而至於醫療……我們只說一組最直觀的數字和排名吧:
而新加坡的人均壽命為83.1,僅排名在日本和瑞士之後。其醫療保健體系為 亞洲第一、全球第六。

3)移民政策不友好?英國有話說!
都知道,新加坡這個國家出生率屢創新低,2023年的整體生育率已經下跌至1%,所以新加坡每年都在大力吸引外來移民,這些年新獲批PR和公民的人數都相對保持穩定。
但!莫要忘記了,這是一個彈丸之地的效果,資源缺乏,因此絕不可能像某些地域廣闊的國家一樣歡迎大量移民。
新加坡的先天條件就決定了——這個國家只接受願意融入這個國家,並被這個國家需要的人才。
要求一個國家對移民和國民同等對待這件事情本身,聽起來,好像有點點聖母啊......

圖源:Todayonline
不過,看到文章作者對於英國心心念念,突然就覺得她批判新加坡的移民中政策不友好,其實也就不太奇怪了。
畢竟,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的最新數據,英國近年來收留了大量經濟移民以及乘坐小船從法國經英吉利海峽偷渡至英國的非法移民嘛~
不過,看英國人9月在街頭示威反對移民的湧入,認為他們占用了英國本就吃緊的社會資源,成了近期熱議的政治課題.....或許,純正的大英子民可能還不如文章作者那麼想得開呢。

圖源:新華社
4)新加坡房價很高,讓人負擔不起?
新加坡的「居者有其屋」房屋政策,並沒有犧牲民眾的居住質量,也讓民眾能夠負擔得起房子。
單身人士可以申請的兩房式組屋面積在45平方米左右,可供三口以上之家居住的五房式組屋面積在110平方米左右。
新加坡基本能保證人均30-40平方米的居住面積。而新加坡人擁房比率,是90%以上。

而最厲害的是,這一策略是良性可持續的!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50年乃至100年內,這樣的居者有其屋的方案都可以繼續運營下去。
另外,將組屋價格撇除在新加坡整體房價外的算法,是只以外國人的視角得出的結論。畢竟,公寓只有不到20%人居住,80%以上的人生活在組屋裡。
2023年,新加坡組屋的平均價格在60萬新幣左右,而新加坡作為和上海、北京、倫敦、東京等同級別的大都市,一套90平方左右的房子只需要60萬新幣,實屬有些天方夜譚了。
要知道,在新加坡,年輕男女之間的求婚方式,可能就是一句聽起來再平淡不過的話:你願意和我一起申請BTO(購買政府組屋)嗎?

5)教育很卷,但學生還是會有出路
事實上,英國被認為是全球「區域發展最不均衡」的發達經濟體之一,倫敦居民的高等學歷率達到接近50%。
但在英格蘭東南部地區,這個數字只有35.8%、最低的東北部地區更是僅為28.6%!
這位作者長年生活在倫敦,自然會因為這種優越感而自豪,但恰恰是那些偏遠地區的人接受到的教育水平,成為了她的「墊腳石」。

BBC報道,英國大學生失業率達到了2成以上,圖源:見水印
新加坡的本科率為37.9%。這意味著四分之一的年輕人可以接受大學教育。這聽起來的確和已經衝擊50%左右高度本科率的國家沒得比。
但不要忘記一個重要的問題,只追求本科率,最終造成的便是:本科滿地走,碩士不如狗。
而新加坡採取了多次分流的方式,比如O水準會考後,很多初中生就能進入理工學院讀書,學習一門未來用於謀生的技能。
從2023年理工學院畢業生就業調查顯示:高達92.7%的學生在畢業之後6個月內或者完成全日制國民兵役後順利找到工作,而人均月工資為2800新幣。

理工學院畢業的人才是新加坡勞動力的重要部分,新加坡教育體系不患寡而患不均,雖不能做到人人平等,但還是足夠讓不同的人都能感受到屬於自己的優勢。
6)食閣條件不好,白人和新移民都不願來吃?
小販中心的衛生問題的確是這兩年來討論較多的話題,由於成本價格上漲,攤位費用價格上漲,所以導致了這些小販中心的運營成本日增,衛生情況的確有所下降。
但新加坡正在對這一情況進行整頓:,比如一些老舊的小販中心,也正在一一翻新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