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最幸福国家与地区的桂冠今年再度由芬兰摘下。
这个北欧国家已经连续第八年在《全球幸福报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中名列榜首。
不过,新加坡今年排名第34,较去年的第30滑落四个名次,同时拱手让出了亚洲区第一。
今年的亚洲第一为排名第27的台湾。
该排行榜依据各国民众生活满意度的三年平均值排列。
新加坡的分数为6.565(10为最幸福),台湾则为6.669。
其他亚洲国家与地区排名依次如下:
越南(第46)、泰国(第49)、日本(第55)、菲律宾(第57)、韩国(第58)、马来西亚(第64)、中国大陆(第68)、蒙古(第77)、印尼(第83)和香港(第88)等等。
自2020年重新被神权组织塔利班掌权,陷入人道灾难的阿富汗则再度垫底,成为全球最不幸福的国家。
这份报告由牛津大学福祉研究中心发布,盖洛普与联合国相关机构联合编制。
如何提高幸福感?
从各项指标来看,新加坡在廉洁方面表现不俗,排名全球第一,但在社会支持和生活选择自由度方面分别排在第53名和第55名,慷慨程度亦只排名第24。
那么,我们还有什么能办法提高幸福感呢?
今年的调查提到了一个很有趣的观点:
吃饭,而且要和别人一起吃饭。
人们常常以为,只要有钱就能买到幸福,但报告点出了其他可能给人们幸福程度带来差异的面向。
与家人朋友一起用餐是其中之一。
报告指出,
和他人一起用餐对人们的主观幸福感影响力不小,甚至跟收入与就业状况相差无几。
拉丁美洲是明显的例子。
《经济学人》针对全球幸福报告的分析指出,尽管拉丁美洲收入相对较低,但幸福指数却有不俗表现,当地人每周平均与他人共餐的次数高居全球榜首或是主要因素。
今年在全球幸福国家榜单跌至史上最差名次(第24名)的美国则是反面例子。
有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越来越多美国人花更多时间独自用餐。
2023年,有大约四分之一美国受访者称,他们受访前一天的三餐都是自己一个人吃,这个比例比20年前暴增53%。

和亲朋好友一起用餐,有助于提升幸福感。(Freepik)
把视角拉到新加坡。
根据盖洛普在2022年至2023年的全球性调查,新加坡人每周与别人共餐的平均次数排名全球第40名。
数据显示,新加坡人每周平均和别人共餐8.7次,包括午餐4.5次,晚餐4.2次。
《全球幸福报告》的研究者发现,共餐次数和各国的生活满意度呈正比。
每周和别人共餐多一次,生活满意度就能提高约0.2个百分点,这个分数差距足以使相关国家在幸福排行榜的排名提升五个名次。
也就是说,若新加坡人每周平均和别人共餐的次数,从现有的平均8.7次提高至9.7次,那排名就能从此次的第34名跃升至第29名。
吃饭皇帝大这句话,看来颇有几分道理。
当然,多和别人吃饭与提高幸福感不必然是直接关系,这反而更像是一种间接关系。
经常和别人吃饭,意味着个人可能拥有更好的社会支持,能更容易感受及接受来自他人的关心或协助。
而在相关调查中,新加坡在社会支持这一块,确实还有不小进步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有个名为“与家人共餐日”(Eat with your Family Day)的常年活动,鼓励本地企业在每个学校假期开始前的周五让员工提早下班,以便和家人一起用餐。
但这样的活动,也从侧面显示出,本地工作比较繁忙,和家人聚餐对部分打工族而言,可能是一种奢求,已非平日能轻松办到的事。
除了多和别人用餐,还有哪些事情也能提高幸福感?
除了经常与他人一起用餐,《全球幸福报告》还提出了几个能提高幸福感的面向。
这包括慷慨之举及相信他人的善意。
一方面,主动对他人释出善意,例如捐款或协助他人,有助于提高幸福感。
另一方面,相信他人的善意,例如更愿意信任他人会拾金不昧,也对提升幸福感有所助益。
以全球最幸福国家排行榜上位居前列的北欧国家为例,当地民众就更愿意相信他人会路不拾遗,物归原主。
报告还指出,全球民众低估了他人的善意,人们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善良。
该报告的研究就发现,当钱包遗落在街上时,钱包物归原主的可能性远比人们所期望的还高。

拾金不昧是美德。(互联网)
实际上,这种慷慨与善意在新加坡也并不匮乏,在本地,令人暖心之举比比皆是。
新加坡人若愿意敞开心怀,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帮助他人,且更愿意相信他人的善意,幸福感或许还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当然喽,另一个更直接的方法,就是今天早点下班,回家陪家人吃个饭,平日或周末也可以多约约朋友一起聚个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