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月23号我国爆发第一例冠状病毒(同天武汉封城);1月31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冠病疫情已构成国际关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月4日新加坡出现本地传染病例;2月底新加坡累计确证病例超过100起;4月3日,总理李显龙发表全国电视讲话;宣布我国从4月7日到5月4日“行动管制”30天;后延期到6月1号(武汉4月8日解封)。
疫情就是敌情,疫情就是命令,新加坡旅游局、企发局、环境与水源部迅速组织人员,对各自管辖的商业场所进行阻断器措施落实情况进行巡视。旅游局负责乌节路、牛车水、小印度三个地区的商业场所、店铺、酒店、景点、游轮、会展中心等。旅游局通过新加坡导游协会组织遴选了五十多名旅游业人员及导游,经过专业培训,4月7号即刻走马上任。

抗疫期间,除必须行业外,其它行业一律“歇 业”,商场“坚壁清野”,抗击疫情
我们的工作要求
乌节路商业地带从旅游局门口的东陵坊开始一直到靠近总统府右侧的的凯皇商厦,涵盖史各士路上的远东广场、诗阁广场、邵氏大厦、太平洋广场四座商场,总共35座商场(不含全部关闭的商场如爱雍、董厦)。
旅游局安排我们两人一个小组,根据工作量,每组每天大约需要巡视6-8座商场,上午和下午巡视的商场不一样,交叉巡视,基本上一个商场一天会有两个不同小组各巡视一次,每组每天不重复同一座商场,视店铺数量而定。每天晚上旅游局会把第二天商场名单发给我们,包括根据第一天巡视事情而需要第二天要再次细巡查的店铺名单,我们当天巡查后即刻反馈给旅游局,旅游局有工作人员再核实。旅游局官员在各小组之间穿梭巡视,现场支持我们,给我们工作、政策指导,帮助我们面对“难对付”的店铺。
我们每天的工作时间是早上11点到晚上7点半,中午有一个半小时休息时间,旅游局很贴心地把乌节路上的访客中心打开,每天派专人服务。旅游局也考虑到我们连续工作会较累,所以安排我们每工作三天就休息三天。
旅游局在极短的时间内设计了四个手机应用软件,而且把我们要巡查的商业活动分为四类:饮食业、零售业、商场安检、违规执法。每一表格我们都要填写详细基本资料,比如商业活动类型、商场、店铺名称、门牌号、是否属于必须服务、员工是否佩戴口罩、地面是否有安全距离标识、如果是非必须服务,是否有政府批文、综合考察是否符合阻断措施要求等等,内容非常详尽细致。
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工作了一个半月,作为一个新加坡旅游局的执牌导游、旅游文化传播者,我现在很乐意把我们每天工作点点滴滴、见闻思录和大家分享,让至今还宅在家里的国民通过我们“大使”的眼睛了解“外面的世界”,有助于国人形成统一的抗疫阵线,更加坚定、认真地执行阻断措施,了解新加坡这一特殊群体和医疗人员一样战斗在抗议一线,为疫情早日结束,恢复正常生活做出我们义不容辞地努力。
“大使”每天都会面对的挑战
四月三号的时候,政府规定餐饮业、理发店、眼镜店、宠物店、零售业、手机维修等都属于必须服务,允许继续开门营业,我们面临的第一考验就是判断那些还在继续开门营业的商铺是否属于必须服务。由于第一天实行这样的规定,有些商家不是很确切了解法律规定,也有个别人会“打擦边球”或“装作不知道”。这时我们就会在现场做政策解释,厘清店家对政策模糊的地方同时汇报给旅游局,我们会要求店主限时关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变成了政策的宣传者。
第二个考验是检查是不是每个人都佩戴了口罩、口罩是不是都正确地佩戴。政府规定自4月14号起,只要踏出家门就要戴口罩。在我们的检查中,第一天发现还是有人不习惯戴口罩,要么把口罩拉到嘴巴下面,要么只罩住嘴巴却露出鼻子。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主要工作还是提醒、再三提醒民众、商家戴好口罩,而且解释只有把嘴巴和鼻子同时盖住了才算佩戴正确,才可以有效的保护自己和他人,防止病毒传播。

非必须服务,必须提前向贸工部申请批准才可以在批准的 时间段内返回店铺,安全大使认真检查贸工部的批准信件
第三个考验是查看安全距离标志,比如熟食摊位,地面是否标识了安全距离、距离间隔是否最少有一米的间隔;对理发店,是否店铺门口和等候沙发上黏贴安全距离标识、相邻椅子间的距离是否有一米的离,如果少于一米,则其中一个椅子要黏贴X表示不可以坐。
法律规定,商家要负责客人保持安全距离,如果等候的人过多,商家要有专人负责排队,如果商家做不到这一点,就属于违法。
第四个考验是阅读商家提供的政府电邮所批准的服务项目、人员名单、豁免期限。有时候商家真是会拿出打印的一叠文件给我们看,说这是他们申请的文件,要我们自己看。我们就只好仔细的阅读电邮,辨认“真伪”。有时候商铺员工会给我们看无头无尾的电邮,我们要花相当的时间核对。
还有各种各样的不戴口罩的借口,比如有人说他有哮喘,戴上口罩不可以呼吸,鼻孔必须露出来;有人会说他刚刚吃完饭,还没来得及戴口罩;有人说他的周围没有人,不戴口罩也不要紧;有人说他的客人听不清他讲话,必须把口罩拿掉才可以,等等不一而足。
还有清洁工躲藏在路边的树荫下不戴口罩,醉心于手机游戏。
“出气筒”
在远东商业中心,有一位发廊老板就对我大吐苦水,她说两个月前头部刚刚动了手术,孩子才几个月大,店面私人老板才给她五巴仙的回扣,店面一个月的租金要几千块,她一天才两个客人,这样的收入根本不够,简直要吃草了。

安全大使在福临商场广场上巡视,下午时分的温 度达到 35°,安全大使的身影投射到地面上
我们很理解商家的处境,只要他们根据法律做好安全措施,我们是不会计较商家的抱怨的,也是很同情他们。实际上这也不是政府要“闭门封店”,是那可恶恐怖的冠状病毒扰乱了人民的正常生活。
不太友善的商铺
在我们巡视中,绝大多数商铺都很合作支持,都很配合,对我们的询问都友善地的回复。但也有不友善的店家。
比如有一间游戏厅,这属于非必须服务设施,可是连续几天都有两三名职员返回店铺,当我们上前检查并要求出示贸工部批准信时,年轻的老板生气而且大声对我们说“不要拍照,不要问我,你去问她”。这位年轻的老板手指着我的同伴,很不客气,连“你的同伴或朋友”两个字都不愿意说。我们很不理解他为什么对我们这样的态度。
还有一位卖小提琴的商铺老板,我们发现他俩次返回商铺,不开灯,店铺里漆黑,我们也不知道他在里面做什么。当我们敲门查询时,他拿出手机,翻找著电邮给我们看,责怪规定条例太多太长,让他很乱,不知道在哪一个网站申请豁免批文。当我们耐心地告诉他政府网站,他又说他的手机不可以申请。

旅游局官员现场支持 SDA,帮 助查看店主提供的一叠 MTI 批准的一叠文件
有一间在购物中心的餐厅,整个楼层就一个餐厅有人,门半开半掩,我们通过窗户看到一位大概七十多岁的安娣低着头在柜台做东西,我们敲门进去,询问她一个人在这里做什么,也不打开灯,黑黑的,万一发生什么事情没人知道。没想到安娣很不友善地说:“我的店我不可以回来吗?”我们还没来得及解释,她的儿子突然出现在我们的背后,直直地看着我们,很不客气地说:“哎,你们做什么?你们不要吓到我母亲”。我们一时不知如何解释,反而最后是我们道歉结束不愉快的对话。
在我们遇到困难或一时处理不了的时候,旅游局就会给我们政策指导,或者派旅游局官员来现场处理。
“戴口罩变成了躲迷藏“
经过一段时间后,有些商铺摸到了我们巡视的时间规律,在戴口罩上跟我们玩起了“猫捉老鼠”般的躲迷藏游戏。
比如在远东商业中心一楼有很多熟食摊位,有几个摊位都面对的大楼入口,我们一进来,摊位职员就能看到我们,其中一个摊位的一位职员,起初我们好几次发现他的口罩总是没有盖住鼻子,我们多次提醒他口罩一定要口鼻同时都盖住才算正确佩戴,他当着我们的面盖住鼻孔,当我们一转身就有把口罩拉下来。我们好几组同事都发现这个问题,后来我们知道他在跟我们玩游戏,我们出现的时候,他就把口罩戴好,我们一离开哪怕是一转身他就会故态复萌。
再比如在313索美塞地下三层,全部是熟食摊位,整个楼层面积较大,我们需要逐一填写手机应用,无法把全部的摊位一下子查看完毕,有些摊位门口的职员就变成“放哨人”,一看到我们就赶快给餐厅里面的伙伴“报警”,我都听得到他们的讲话:“哎,来了来了,快”;有些说的比较隐晦一点,说“红衣来了红衣来了”;有些放哨人干脆干咳一声提醒他的同僚;还有人用福建话说“狼来了”,在福建话里,“人”和“狼”的发音很接近,我们不清楚我们被当作“人”还是被当作“狼”。
对于是不是故意还是不小心没戴好口罩,我们也练出经验。比如,即使我们走到他们跟前都没注意到口罩掉到鼻子下面的,我们可以确定店员是真的在忙没注意到口罩滑落了;对于那些一看到我们就赶快把口罩拉上去的情况,我们就知道这类现象是故意不戴好口罩。

安全距离大师隔着玻璃门,身体前倾耐心 听取店主的解释
还是在313索美塞二楼,我们注意到一位员工坐在餐桌旁,左手边放着一杯咖啡,右手边放的手机,他的头转向右边一直看戏。当我们询问的时候,他说他在喝咖啡。我们反问他我们站在他旁边两分钟了都没他看到他喝一口咖啡,他说咖啡太烧他在等咖啡凉了再喝。我们就解释说,在他等咖啡变凉的过程中,请带上口罩。如果只是看游戏而不喝咖啡,就会被认为是没戴口罩。
在另外一个商场,有一家有名的法国面包餐厅,生意很好,每天网上订单很多,一天早上当我们检查到这个店面时,竟然有一位员工站在那里讲话,根本没戴口罩,甚至都没注意到我们走到了她的身边。我的同伴也发现这个餐厅的一位厨师口罩没盖住鼻子。我们立即询问店面值班经理,请即刻调查怎么回事。很快店面经理来找我们,实在是没有什么理由。

安全距离大使在 商场内巡视
实际工作中还是有漏洞,有一次我们巡视一个超市,竟然看见一位女顾客完全没有戴口罩就在商场里面购物,周围的其他顾客都没有注意到,各自挑选物品。我立刻走上前去询问并把她带到门口保安处。据这位顾客解释说,她是从菲律宾来的,一个多月了,一个人住帮主人看屋子,房间没有电视、自己没有手机、也没有报纸看,不知道政府的规定。我们问她是如何进入超市的,她说是在保安背后溜进去的,而保安也没注意到。我们立即找到大厦管理处,要求加强并改进保安工作,也立即汇报给旅游局,通知接下来巡视的小组检查改进情况。
填写处罚单
对于不听提醒、屡劝不听的,我们就必须按照法律要求汇报给旅游局,在手机应用上当场填写执法表格。我至今还记得我第一次填写执法表格时的心情。
一个熟食摊位职员多次被发现因为戴口罩的问题跟我们捉迷藏,我通过WhatsApp向旅游局反映,打开手机应用填写详细资料包括摊位名称、门牌号、当场拍到的照片证据,也要填写我的身份证号码、我的手机号、证人(我的同伴)、具体日期时间。我填写的时候我的两只手都在发抖,有点心慌紧张。
说实话我很有些于心不忍,因为我知道这个资料一旦在手机应用递交上去,执法小组很快就会来处理,按照法律就是给于违法员工或商业单位罚款,第一次罚款新币300,重犯罚款新币1000或坐牢或者两者兼施。这个摊位一天的收入可能也不够罚款,同情他们的念头都在头脑里闪现过几次,真希望违例的事情没有发生,毕竟在这个特殊时期他们生计也不容易。但是国家的法律必须得到执行,我们已经给了他们改正的机会,而他一而再再而三违规,明知故犯,不用重典不足以阻止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