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是艺术家的世俗生活隔离所、在空间愈发昂贵的新加坡,他们如何维护自己的灵感庇护所

2021年07月27日   •   2万次阅读

当时这里一片荒芜,米连柯夫妻俩几乎生活在丛林里,不想现在周围热闹得很。米连柯觉得厂房单位价格便宜,不断鼓励学生、朋友购买,但他们觉得兀兰太偏远了。米连柯指出,城市的空间十分昂贵,如果坚持在市区如乌节路寻找创作空间,几乎没可能。他说:“新加坡生活费非常昂贵,这对艺术创作与消费都是不好的。如果梵高在这里作画,活不过三个月。”何况,新加坡人也没培养艺术鉴赏,没买画的习惯,家里也缺乏空间挂画。

工作室阁楼配合米连柯夫妻的需求打造,二楼设有客厅与卧房。(陈福洲摄)

文化奖得主米连柯曾在拉萨尔艺术学院任教27年,学生众多,当中极少人成为艺术家。在他看来,在舒适生活中成长的年轻一代被宠坏了,这是危机信号。他在欧洲看过很多艺术家的工作室,很少位于工业区,大多聚集在散发大自然绿意的郊外,因为负担不起城里的租金。他指出,以前纽约中央公园一带聚集不少艺术家与画廊,后来负担不了租金,搬至苏荷区(SOHO)厂房,又再因为租金而离开。米连柯夫妻在罗马尼亚的住家工作室就在郊外,融入大自然的气息,附近有葡萄园。

有空间才能做大画,米连柯很享受创作大画,这不容易,因为年纪大了,需要梯子才能作画。他曾做6米大的油画,挂在华乐酒店(One Farrer Hotel)大厅接待处。工作室里张挂着米连柯的“抽象画基础”系列,画面混合抽象的几种语言与形式包括几何、表现主义。桌子上、地板与墙面都是他挥洒作画的地方。

米连柯很享受创作大画,工作室的桌面、地板与墙面都是他挥洒作画的地方。(陈福洲摄)

桌子致敬的画作

2002年成为新加坡公民的米连柯,通过绘画自创“词典”构造法。他的母语是南斯拉夫语,第二语言是德语,19岁到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美术学院学习美术(绘画),与迪莉娅相遇,开始学习罗马尼亚语,41岁来新开始学英语。这一生,字典是他最好的朋友。迪莉娅通晓七种语言。政治和社会环境的转变是他们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母题——失根与回忆,分解成记忆碎片,形成多元的创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米连柯认为桌子是人类的重要道具,但极少入画,因而创作一系列丙烯画向桌子致敬,有系统地收纳在吊画架上。夫妻俩创作了45年,储藏了不少艺术品。除了作画,桌子也是热情好客的夫妻俩的会客所道具。我们在这里用中餐,使用的碗盘杯子器皿全出自迪莉娅之手。点缀工作室的镜子、周围各种饰品也是。这里还办过烤肉会。

陶艺家迪莉娅在工作室有偌大的创作空间和疗愈的小花园。(陈福洲摄)

工作室够大,夫妻俩不用互抢或轮流使用,其中一边散置迪莉娅源自大自然的诸多拼贴艺术装置及多层次陶艺作品,耸高的陶柱《七天》曾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博物馆展出;大型陶砖装置《地球》曾在福康宁山展出,盖被般造型吸引不少人野餐,还有为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儿童双年展创作的《健康早餐》陶瓷桌。

迪莉娅的陶艺作品。(陈福洲摄)

工作室配合夫妻俩的需求发展,楼上有阁楼、客厅和卧房,是创作后充电之处。偶尔女儿回新借住在他们的公寓,夫妻俩就在这里过夜。工作室一隅有个花卉植物长得茂盛的小花园,那是迪莉娅的小天地。

米连柯说,19岁的画家可以靠天才,70岁仰赖的只有自律与热情。夫妻俩每天上午11时到工作室至晚上7时半。艺术对夫妻俩是必要的,迪莉娅笑说:“我们高龄70,仍像中年人般创作。除非生病或者有重要的事,不然,我们一定会来这里。”

米连柯也说:“光阴匆匆,我只能竭力创作,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我们只想到这里来。即使不做画,坐在工作室冥想,就有灵感了,我无法在家创作。”

可作大画与独处 林仰章(画家)

东部工业厂房“点墨庐”:1400平方英尺

为了创作空间与画大画,林仰章买下东部工业厂房单位。(蔡家增摄)

15年前,画家林仰章买下东部工业厂房的单位当画室,就是“为了创作的空间,家里画不了大尺寸的画。”他之前询问过艺理会艺术之家项目,发现有几十名艺术家排队,希望渺茫。他也与其他画家租过工作室,月租一年内从1500元涨至4000元,令人心惊胆跳,不如买下工作室更划算。

取名“点墨庐”的画室,面积1400平方英尺,天花板高5米。林仰章(58岁)敲定这个单位,因为有厕所可以清洗颜料,若是公厕就不方便,画家今天回想当时价格较好,庆幸买了下来。

5米高的画室适合画大尺寸的画。(蔡家增摄)

林仰章从事教学20年,10年前转向全职作画,每天早上到画室报到,晚上驾车只需10分钟就到家。他一天至少10小时“泡”在这里,公共假期与农历新年也在画室度过,有时家人与他一起来画室看画。

有了画室之后,林仰章画了不少超过一两米的大画,生产力更高。也画一池金灿灿与天青蓝的荷花画,他最崇拜向往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的画室,说:“莫奈的巨大尺幅睡莲油画,若是画室小,绝对画不出。”当然,林仰章认为,画无大小之分,只有好坏之分。荷兰黄金时代的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一生画小画,画面恬淡静雅,永恒凝住平民生活日常的一面(如《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倒牛奶的女仆》),却是非常伟大的大画家。林仰章也画小画,小尺幅油画画得细腻,还刻了一方印章“小小品”。

“莫奈的画室是最完美的状态,因为画画的题材都在他的周围——花园里的睡莲、喝茶的桌子,不用大老远出国寻找题材。”林仰章说。反观新加坡,可以入画的老房子已拆到七七八八,很难找到特别的题材。有一次,林仰章在杨厝港看到一棵很美的树,心想有空来画,拖了一下再回去,那棵树就不见了。

莫奈能够生活在艺术里面,足不出户,要画睡莲就走去自家花园,即使打战了,画家仍是埋头画画,这是林仰章向往的境界——生活与艺术融合一起。他说:“空间不受干扰,需要酝酿创作,画家独处是必要的。”

画室经常飘浮着莫扎特的古典音符,陪伴着画家创作的时光,久之沾染了画家的性情与气质,使之“非常仰章”。

画作里有画室

我们很容易在林仰章的画里找到画室的蛛丝马迹。水墨画“鱼戏池中间—青色荷系列”那群悠游自在的红色小鱼,“模特儿”不就在画室入口处的小鱼缸里?我们坐在长桌喝凤凰单枞,身边看到的各种摆设——茶壶杯、佛手、山竹、橘子、香蕉、假石、玉米、陶碗、酒瓶、金钱树盆景、花瓶、瓷器、天花板下的鸟笼等等,经常出现在他的画里。画家从朋友处看到新鲜荷叶莲蓬,索来作画。以前的学生送来父母辈结婚时用的老藤篮,家里的观音雕像,画家吃到好吃的,比如烧鸡,也都入了画。

篮里的玉米入了林仰章的水墨画。(蔡家增摄)

画室一隅沾染了画家林仰章的性情与气质。(蔡家增摄)

“点墨庐”取自《壶天录》的“胸无点墨”,更多是画家的自我调侃,点墨也是水墨画的基础。林仰章作画的桌子很长很大,周围散置过千支毛笔,各种各样的纸张,瓶瓶罐罐的颜料。画室藏书近千本,林仰章随意阅读,或者看到纪录片,在一方清幽的天地里,灵感涛涛袭来。

这样的画室,即使出国写生,也是令画家非常想念;尽管在路上,他也没离开艺术,仍随身携带素描本,利用琐碎时间作画。

记者:黄向京 摄影:陈来福、李健玮、陈福洲、蔡家增

上一页
2/2
"在新加坡中了1000万新元,钱要怎么花?"
2025年04月28日   •   17万次阅读
这对新加坡夫妻在中国玩了近一个月,离境时被海关质问,竟这样说!
2025年05月02日   •   15万次阅读
2025新加坡准证政策大变革,全面调整要点全解析
2025年04月29日   •   14万次阅读
年薪16万新币仍喊穷!新加坡中产哭诉:我们才是隐形贫困人口
2025年04月27日   •   10万次阅读
旅游签连续入境新加坡10次,一年待了300多天,陪读爸爸被ICA请去“小黑屋”
2025年05月02日   •   6万次阅读
外国势力干预新加坡大选!网友:原来是它!
2025年04月29日   •   5万次阅读
新加坡地铁再现蹭饭女团,专盯安哥出手,30秒变370新元
2025年05月03日   •   4万次阅读
新加坡史上最纠结选战:66岁副总理临危受命,为何反成选民"烫手山芋"?
2025年05月01日   •   3万次阅读
在新加坡,政府能查出你把票投给谁了?然后秋后算账?
2025年05月01日   •   3万次阅读
我在新加坡陪娃读书,突然收到小三信息:“他太累了,放过他吧。”
2025年04月29日   •   2万次阅读
新加坡华侨银行开户最新超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2万次阅读
新加坡全球抢人!将大批引进这类新移民!职位空缺近8万人
2025年04月29日   •   1万次阅读
国人纷纷声援副总理颜金勇:他“不是陌生人”
2025年05月03日   •   1万次阅读
入境新加坡可以带香肠吗?
2025年05月02日   •   1万次阅读
从今天起到5月3日,新加坡大选期间注意这些
2025年04月27日   •   1万次阅读
25 岁的滚烫人生:从NTU校园夜宵摊到千万麻辣帝国的逆袭密码
2025年05月02日   •   9747次阅读
人在新加坡过世后财产会这样被分配?!
2025年05月02日   •   9576次阅读
留英博士到卡车司机,他从上海开电车狂飙3000公里惊现新加坡街头!
2025年05月03日   •   9405次阅读
乘坐飞往新加坡航班行李丢失?官方解决方案来了
2025年04月29日   •   9234次阅读
遍布全岛!新加坡徒步50个绝美秘境路线曝光:雨林、海岸、湿地...
2025年04月29日   •   8550次阅读
还记得28岁的你做了些什么吗? 那时的你会怎么用1万3500新元
2025年05月01日   •   4959次阅读
超干货!几岁可以单独坐车?多大可以不用安全座椅?新加坡带娃乘车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4617次阅读
是被风吹还是恶作剧? 行动党宣传册和工人党海报如此“接地气”
2025年04月28日   •   4275次阅读
“抛弃”选区没信义? 移情别恋实属无奈 从一而终那是运气
2025年04月30日   •   4104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