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前文的梳理与分析,可以看出西方国家将少数族裔族内聚集、族外隔离的居住模式视为社会问题。我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如今的民族居住格局是各民族迁徙、互动、相互交融的结果,中国的族际居住格局问题与西方国家存在本质差异。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将构建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与社区环境纳入到城市民族工作的重点,这一政策话语的转变表明了政府对城市民族居住格局的积极干预与应对,也反映了我国在建设民族互嵌式社区过程中面临的现实挑战。无论从历史经验来看,还是从未来建构来谈,民族互嵌式社区是在尊重历史背景与地区差异,强化政策的社会融合导向,各民族成员之间通过多种嵌入维度,于平等共生的关系网络中形成一个结构相融、利益相连、情感相通的多民族共同体。新加坡的政府组屋及族群比例政策的实施取得了一定效果,值得借鉴,但不可完全照搬。各民族采取与其他民族相似的社会结构与关系网络,进而实现群体间的互嵌共存、繁荣发展,并不意味着他们是道德上的背离抑或是价值观上的沦陷,反而可以让其走出狭隘民族主义的危险误区,只有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图景下尊重差异、包容他者,才能构建出符合中国具体实际的各民族互嵌式社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26页。
[2][美]罗伯特·E.帕克等:《城市——有关城市环境中人类行为研究的建议》,杭苏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5页。
[3]张植荣,崔晓雯:《新加坡民族治理:政策、过程及其启示》,《西藏研究》2013年第5期。
[4]Communal Riots of 1964,Infopedia,2005/01/06[EB/OL].http:/ infopedia.nl.sg/articles/SIP_45_2005-01-06.html,2013-01-05.
[5]郭伟伟:《“居者有其屋”——独具特色的新加坡住房保障制度及启示》,《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第6期。
[6]Housing and Development Board. Annual Report 2011/12[R]. Singapore: Housing and Development Board,2012.
[7]徐国冲:《“组屋”的政治学密码——来自新加坡住房政策的启示》,《中国行政管理》2017年第3期。
[8]杨鹍飞:《民族互嵌型社区:涵义、分类与研究展望》,《广西民族研究》2014年第5期。
[9]王云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中的族性变迁》,《满族研究》2015年第4期。
[10]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民族出版社,2015年
[11]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研究进一步推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工作-高层动态-新华网 http://www.xinhuanet.com/video/2014-05/26/c_126550197.htm
[12]涂尔干:《社会分工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第109页。
(作者系西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民族团结和民族关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6ZDA150);西南民族大学2018年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少数民族视阈下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多维建构”(CX2018BS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