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前文的梳理與分析,可以看出西方國家將少數族裔族內聚集、族外隔離的居住模式視為社會問題。我國作為歷史悠久的多民族國家,如今的民族居住格局是各民族遷徙、互動、相互交融的結果,中國的族際居住格局問題與西方國家存在本質差異。2014年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將構建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會結構與社區環境納入到城市民族工作的重點,這一政策話語的轉變表明了政府對城市民族居住格局的積極干預與應對,也反映了我國在建設民族互嵌式社區過程中面臨的現實挑戰。無論從歷史經驗來看,還是從未來建構來談,民族互嵌式社區是在尊重歷史背景與地區差異,強化政策的社會融合導向,各民族成員之間通過多種嵌入維度,於平等共生的關係網絡中形成一個結構相融、利益相連、情感相通的多民族共同體。新加坡的政府組屋及族群比例政策的實施取得了一定效果,值得借鑑,但不可完全照搬。各民族採取與其他民族相似的社會結構與關係網絡,進而實現群體間的互嵌共存、繁榮發展,並不意味著他們是道德上的背離抑或是價值觀上的淪陷,反而可以讓其走出狹隘民族主義的危險誤區,只有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圖景下尊重差異、包容他者,才能構建出符合中國具體實際的各民族互嵌式社區。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26頁。
[2][美]羅伯特·E.帕克等:《城市——有關城市環境中人類行為研究的建議》,杭蘇紅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5頁。
[3]張植榮,崔曉雯:《新加坡民族治理:政策、過程及其啟示》,《西藏研究》2013年第5期。
[4]Communal Riots of 1964,Infopedia,2005/01/06[EB/OL].http:/ infopedia.nl.sg/articles/SIP_45_2005-01-06.html,2013-01-05.
[5]郭偉偉:《「居者有其屋」——獨具特色的新加坡住房保障制度及啟示》,《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8年第6期。
[6]Housing and Development Board. Annual Report 2011/12[R]. Singapore: Housing and Development Board,2012.
[7]徐國沖:《「組屋」的政治學密碼——來自新加坡住房政策的啟示》,《中國行政管理》2017年第3期。
[8]楊鵾飛:《民族互嵌型社區:涵義、分類與研究展望》,《廣西民族研究》2014年第5期。
[9]王雲芳:《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城市融入中的族性變遷》,《滿族研究》2015年第4期。
[10]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學習輔導讀本》,民族出版社,2015年
[11]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 研究進一步推進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工作-高層動態-新華網 http://www.xinhuanet.com/video/2014-05/26/c_126550197.htm
[12]塗爾干:《社會分工論》,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第109頁。
(作者系西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西南民族大學民族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我國民族團結和民族關係的理論與實踐研究」(16ZDA150);西南民族大學2018年研究生創新型科研項目「少數民族視閾下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多維建構」(CX2018BS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