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显龙总理全国讲话(中英文):新加坡冠病疫情以及如何迈向新常态

2021年10月11日   •   2万次阅读

新加坡冠病疫情以及如何迈向新常态

李显龙总理全国讲话

2021年10月9日

新加坡进入冠病疫情稳定阶段已有两周,李显龙总理10月9日中午12时将发表全国讲话,内容包括冠病疫情以及如何迈向新常态。

这是李总理今年第二次就冠病疫情对全国讲话。他5月13日第一次发表全国讲话时,分享了政府计划如何在控制疫情的同时,让我国再次逐步解封,并勾勒接下来的新常态。

全文如下:

各位同胞:

过去的几个星期,本地的冠病病例大幅度增加,这难免让大家感到焦虑不安。许多国人觉得政府不断推出新的防疫政策,一些措施也一改再改,让他们无所适从。我理解大家的担忧和不满。有些人开始问:为了成为一个具有对抗冠病韧性的国家所做的部署,是不是出了问题?政府是不是改变主意了?我们还能按部就班开放我国社会吗?其他人也问到: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染病?我们为什么没有再次实行阻断措施?这些都是合理的问题。

因此,我要亲自向大家说明:目前的局势以及出现了什么变化,我们在现阶段所采取抗疫战略,以及如何迈向新常态。

我要告诉大家我的看法和关注的事项。因为,只有万众一心,齐力抗疫,我们才能够克服困境,熬过接下来的几个月。

原本战略:“冠病清零”

去年,在疫情暴发初期,我们面对的是一种未知的疾病,全世界有关冠病的科学知识少之又少。由于新加坡曾经历沙斯疫情,因此这一次我们知道应该从哪里着手应对冠病疫情。随着我们对这个病毒有更多的认识,我们也相应调整了防疫战略。

我们原本所采取的战略是要铆足全力,帮助国人预防冠病。为了把病例维持最低水平,我们尽可能收紧安全管理措施。我们认为这是最有效的方法,能够把重症和死亡病例减到最少。

当时,采取“冠病清零”战略是正确的,因为大家都还没有接种疫苗,国人对冠病完全没有免疫力,如果感染冠病,后果将非常严重。当时,病毒的传染性也没有那么强,所以我们的防疫措施能够有效地阻断病毒的传播。我们的战略奏效了,我们没有像许多国家一样,有很多的死亡病例,我国是全球冠病死亡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同时,我们也未雨绸缪,预先采购疫苗。在对抗疫情方面,疫苗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疫苗为大家提供了一层保护。我们所推出的全国疫苗接种计划进行得非常成功,非常感谢国人对政府的信任,并全力配合,使我国成为全球疫苗接种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接种率近85%,这大大加强了我们对冠病的抵抗能力。我们的数据跟世界各地的数据都清楚显示,接种疫苗能显著降低您染病后患上重症的风险。绝大多数的本土病例(超过98%)没有或只出现轻微症状,只有2%或更少的病人患上重症。这当中,只有0.2%病逝或需要在加护病房接受治疗,换句话说,每2000位病患当中,只有两位。其他重症病患只需要输氧几天。也就是说,打了疫苗,冠病对大部分的人来说已不再是一种危险的疾病。

情况已出现变化

不过, 德尔塔变种病毒的出现让情况出现变化。德尔塔变种病毒传染性强,并且已经在全球散播开来。即便我国让所有人都完成疫苗接种,我们也不可能通过锁国和安全管理措施抵御这个变种病毒,因为它的传染性太强了。

即便我们能通过严紧的防疫措施让冠病病例有所下降,但是一旦我们放宽限制,病毒很快又会迅速地传播开来,新加坡的情况尤其如此。由于我们采取清零的抗疫战略,因此大多数的国人仍未接触到冠病病毒,我们大部分人从未染上冠病,又或者如医生所说的,我们没有得过冠病,所以就没有抗体。因此,我们的人体自然免疫力不高。即使我们已经接种了疫苗,也还会面对一些染病的风险。所以我们要有心理准备,接下来的一段时间,还是会看到许多新病例。

然而 ,我们不可能无限期地封城和关闭边境,这是不可行的,也要付出很高的代价,我们将无法恢复日常的生活,进行社交活动,开放边境以振兴经济。我们每一次收紧防疫措施,企业的运作和生意就会受到更大的冲击,工友会失去工作,小孩无法过正常、完整的童年和学校生活,一些国人和他们的家人也会分开得更久,尤其是那些有亲人身在国外的家庭,还有一些大家庭也一直无法团聚。这种种情况不但给人们带来心理和情感压力,也让人感到精神疲惫,这影响了国人以及其他民众,包括客工。

所以,我们几个月前就认定清零战略已不可行。所以,我们改变了战略,过渡到“与冠病共存”。

与冠病共存

不过, 整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8月份,当我们取得80%的接种率时,我们就结束了高警戒解封阶段。我们预计病例会上升,因为更多人恢复了各种活动包括社交聚会。由于德尔塔病毒株的传染性非常强,病例的增幅比我们所预期的高出了许多。

刚开始, 我国的医疗体系目前还是能够应付。不过,我们担心医疗体系将承受巨大压力,而事实也正是如此。我们的医护人员也面对同样的情况。而随着病例大幅度增加 ,重症病例也会相应增加。当我们出现多病例时,即使只有2%的病例需要住院或在加护病房治疗,这些重症人数还是相当可观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医疗体系很快就会难以负荷。

这就是为什么上个月,我们收紧了限制。这么做是为了减缓病例的增幅,让医护人员有喘息的机会,让医疗体系能够稳定下来。我们也趁这个时候扩充医疗设施,改善照顾病患的模式。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辨别哪些是可以在家康复的轻症患者,以及确保把医疗资源用来照顾那些重症患者。

接下来的计划

我国必须继续采取“与冠病共存”的战略,那现在,我们应该采取哪些策略?

首先,我们必须调整心态,这是最重要的一步。我们应该对冠病敬而远之,但我们不能对它感到恐惧而无所适从。我们应该尽量如常生活,同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并遵守安全管理条例。如今,大多数国人都已接种了冠病疫苗,我们应该开始把冠病当作是一种可医治的轻微疾病,尤其是对年轻人更是如此,即便是对那些不太年轻、但已接种疫苗的人也是如此。冠病主要会对年长人士造成威胁,包括60岁及以上、还没有接种疫苗的年长者,以及80岁及以上已经接种的老人家。因此,对98%的人来说,如果感染冠病,可以在家休养直到康复,就像我们患上流感时,在家养病一样。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正改变做法,着重通过居家康复模式来照顾患者。居家康复将是冠病患者的既定护理模式,患者可以在熟悉的家里休养,没有入住护理设施的压力和麻烦。如果大多数冠病患者能在家休养,这将大大减轻我国医院的负荷以及医护人员的压力。这一来,我们就能腾出更多病床照顾可能会得重症的冠病患者,尤其是年长者。当然,如果家中有成员属于高风险群体,您也可以导到隔离设施休养。我知道很多人对居家康复计划仍存有疑虑并感到担忧,人们惧怕冠病,他们担心在居家康复期间,会威胁到家人的健康。患者也担心在家中是否能获得足够的照顾和支援,尤其是当他们的病情恶化时。我能理解这些顾虑。我向各位保证,所有的居家康复患者,在家休养时将能获得所需的照顾和支援。我们之前在进行这项计划时,的确有不足的地方,但我们已经努力改进,把工作做好。如果您在家休养期间,任何时候需要住院或入住冠病治疗设施,我们会做出有关安排。

如今冠病是个可控制的疾病,接下来我们将大大简化医疗方案,不再有复杂的一道道程序,人们必须清楚知道,如果冠病检测结果呈阳性,或者您曾接触冠病患者,应该怎么做?

人们必须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每个人都必须负起个人和社会责任。例如:在必要时自行检测;一旦检测结果呈阳性,立刻自我隔离,以及在出现冠病症状时,尽快看医生。知道怎么做的话,我们就不再会觉得冠病是一个恐怖的疾病。让我们各尽所能保护每一个人,尤其是面对高风险人士的安全。

让大家最担忧的是我们的年长者,尤其是那些还未接种疫苗的年长人士。到目前为止,我们仍能够把死亡率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但让人难过的是,我国目前已有142人因冠病而逝世,而他们几乎都是患有其他疾病的年长者,他们是住在我们社区里,经常会碰到的60、70以及80岁的“安哥、安娣”。病逝的患者当中,未接种年长人士也特别多,虽然他们只占人口的1.5%,但他们却占了住进加护病房或因冠病去世病例的三分之二,其余的三分之一是已接种的年长者。我们为每一个逝者感到哀痛和惋惜。在此,我向家属表示最深的慰问。

随着有越来越多人染病,我们大部分人已接触过确诊病患,或认识接触过确诊病患的人。相信每个人总有一天,也会染病,所有年长者也无法幸免,他们面临的风险,真实存在。如我之前所说过,冠病主要会危害年长者,这包括未接种疫苗的60岁以上人士,和接种疫苗的80岁人士。

当病例增加,年长患者也会增加,假设每天有5000起新增病例,那么预计就有约100人会病重。这不是一个小数目。

我们的医生护士尽全力治疗和照顾每个病患,但不幸的是,就算他们尽再大的努力,也不能确保每一个重症患者都能战胜病毒,一些终究会病逝,就像感染肺炎一样。我国每年有超过4000人死于肺炎,他们大多数是年长者,生前也都患有其他疾病。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和几个月,我们很可能持续看到更多冠病患者病逝的情况。所以,我们有必要减缓冠病病例增加的速度。

同时,在与冠病共存的过程中,我们还必须重新同世界接轨。我们尤其需要,继续安全地重开边境。这是因为,以新加坡为基地的企业和投资者,还需要经营他们在整个区域的业务和投资,他们的员工需要到国外出差。要到海外学习和实习的学生,也不能每次回国都履行居家通知。许多人也想偶尔和亲友出国度假。

我们已经与德国和文莱推行疫苗接种者旅游走廊计划。这些试行计划证明,已接种疫苗的人可以在安全的情况下出国,而通过这个方式入境的冠病病例也很少。我们还会和更多国家,尤其是那些疫情稳定的国家合作推行这项计划。这能让我国保住区域枢纽的地位,并继续与全球供应连结轨。

未来几个月

未来几个月会是艰难的,我预计在接下来几周,本地的每日病例仍会持续增加,我们的医疗体系将继续承受相当大的负担。我们可以减缓德尔塔病毒的传播速度,但无法将它根除。

但总有一天,患病人数会趋向稳定,并开始下降。我们不确定这一天什么时候到来,但以其他国家的经历来看,希望我国的情况能在一个多月内好转。随着医疗体系所承受的压力减轻,我们就能放宽限制,并脱离稳定疫情阶段,但我们在放宽措施时也必须非常谨慎小心,以免出现新一波疫情,让医疗体系不胜负荷。

要安然渡过这次疫情,我们就必须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好我们的医疗体系和医护人员。在此,我想告诉我们的医护人员,我知道你们都在承受巨大的压力,肩负重担。你们拼尽全力奋斗了那么久,而此刻我们正在经历这场抗疫之战的最艰难阶段,但这只是暂时的。只要我们能挺过此次疫情高峰,情况就应该有所好转。在这期间,我们会竭尽所能保护所有医护人员和整个医疗体系。因为如果我们不保护好你们,你们又如何能保护我们?我谨代表全体新加坡人感谢你们的付出,我们与你们并肩作战,并全力支持你们!

我也要对全体国人说,我们同样需要您的支持。我们的医院和医护人员是对抗冠病的最后一道防线,请大家一起保护他们。希望我们每个人能携手筑起防疫的第一道防线,继续遵守安全管理措施,尽量减少社交活动,以缓和病毒传播的速度。如果您还没接种疫苗,请尽快去接种。这会减低您患上重症的风险。请在轮到您的时候,接种疫苗追加剂。定期自行检测,以避免无意间感染他人,尤其是身边的年长者。如果您感染冠病,可以的话就在家里养病,直到康复为止,除非您患有重病或家中有属于高风险群体的亲人。如果您只出现轻微症状,请不要立刻赶往医院的急诊部门求医,请把宝贵的医疗资源留给最需要紧急治疗的病患,这包括病情严重的冠病病患和患有其他重症的入院者。

前方的道路

这场同冠病对抗的战斗很漫长,也还没有结束,但我们的处境已比一年前,甚至是半年前好很多。虽然我们有时并不那么觉得,但我们确实已在通往新常态的道路上稳步前进,逐渐适应与冠病共存的生活。

即便这一波疫情稳定下来,我们日后或许还会面对一波又一波的新疫情,特别是当有新变种毒株出现。

我们要如何知道 我国已经进入新常态?所谓的新常态,就是我们在放宽限制后,不会看到病例激增。到时,我们只需实施一些较宽松的安全管理措施,新增病例也可维持在每天数百起的平稳状态,而医院也能恢复正常运作。我们需要至少三个月,甚至长达六个月,才能达到同样的状态。冠病局势的演变已经多次让我们始料未及,也可能再次让我们无法意料。但我有信心,我们一定能进入新常态。我们会步步为营,谨慎前进,不让任何人孤军作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尽可能减少死亡人数。

结语

只要大家全力配合,我们就能挺过最艰难的时刻,希望这一天早日到来。我们有足够的资源、决心和勇气共同克服这次的危机。疫情让我们看到了新加坡人最美好的一面。我们在困境中保持团结,以坚定的意志应对挑战。让我们再接再厉,继续携手同心打完这场仗,最终成为具冠病韧性的社会,进入新常态。

谢谢!

英文全文如下:

My fellow Singaporeans:

Local COVID-19 cases have increased sharply over the past few weeks. All of you are understandably anxious. Many have found it difficult to keep up with new policies and changes to measures. I understand your concerns and frustrations. Some ask: What happened to our plans to build a COVID-resilient nation? Has the Government changed its mind? Are we on track to reopening our society? Yet, others ask: Why are there so many cases? Should we not be fully locking down now? These are all valid questions.

1/4
下一页
"在新加坡中了1000万新元,钱要怎么花?"
2025年04月28日   •   17万次阅读
2025新加坡准证政策大变革,全面调整要点全解析
2025年04月29日   •   12万次阅读
年薪16万新币仍喊穷!新加坡中产哭诉:我们才是隐形贫困人口
2025年04月27日   •   10万次阅读
这对新加坡夫妻在中国玩了近一个月,离境时被海关质问,竟这样说!
2025年05月02日   •   10万次阅读
外国势力干预新加坡大选!网友:原来是它!
2025年04月29日   •   5万次阅读
旅游签连续入境新加坡10次,一年待了300多天,陪读爸爸被ICA请去“小黑屋”
2025年05月02日   •   4万次阅读
新加坡史上最纠结选战:66岁副总理临危受命,为何反成选民"烫手山芋"?
2025年05月01日   •   3万次阅读
在新加坡,政府能查出你把票投给谁了?然后秋后算账?
2025年05月01日   •   2万次阅读
帮94年闺女在新加坡找对象?这届网友的评论把我笑不活了
2025年04月26日   •   2万次阅读
我在新加坡陪娃读书,突然收到小三信息:“他太累了,放过他吧。”
2025年04月29日   •   2万次阅读
新加坡华侨银行开户最新超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2万次阅读
前晚!新加坡全岛突然变成红色!实拍上百张图片
2025年04月26日   •   1万次阅读
美国对东南亚四国加征高达3521%的“天价关税”!背后隐藏的三重战略意图
2025年04月26日   •   1万次阅读
新加坡全球抢人!将大批引进这类新移民!职位空缺近8万人
2025年04月29日   •   1万次阅读
从今天起到5月3日,新加坡大选期间注意这些
2025年04月27日   •   1万次阅读
入境新加坡可以带香肠吗?
2025年05月02日   •   1万次阅读
乘坐飞往新加坡航班行李丢失?官方解决方案来了
2025年04月29日   •   9063次阅读
人在新加坡过世后财产会这样被分配?!
2025年05月02日   •   8550次阅读
25 岁的滚烫人生:从NTU校园夜宵摊到千万麻辣帝国的逆袭密码
2025年05月02日   •   8379次阅读
遍布全岛!新加坡徒步50个绝美秘境路线曝光:雨林、海岸、湿地...
2025年04月29日   •   8208次阅读
提名站候选人致谢词 出现各种意想不到小插曲
2025年04月26日   •   7524次阅读
新加坡商场突发玻璃坠落事故:6 人受伤,现场目击者回忆 “可怕一刻”
2025年04月26日   •   6156次阅读
还记得28岁的你做了些什么吗? 那时的你会怎么用1万3500新元
2025年05月01日   •   4788次阅读
超干货!几岁可以单独坐车?多大可以不用安全座椅?新加坡带娃乘车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4617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