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饮料分级制度是一项创新的公共健康政策,旨在引导消费者做出更健康的饮料选择,以应对日益严重的糖尿病和肥胖问题。该制度将饮料根据其含糖量和饱和脂肪含量分为四个等级:A、B、C和D,其中A级表示最健康,而D级则表示最不健康。
科学研究表明,过量摄取糖分和糖尿病与肥胖的风险高度相关。与甜饮料摄入量较少的人群相比,摄入量较多的人群糖尿病风险增加了51%。新加坡气候炎热,国民长期有喝大量含糖饮料的习惯。据统计,新加坡人平均每日要摄取60克的糖,其中超过50%的糖分来自于饮料,25%的糖分来自于预包装饮料。
新加坡的糖尿病患者人数超过40万,每年平均有1200名糖尿病患者需要截肢,情况严重。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到2050年,新加坡糖尿病居民人数预计将达到100万。通过实施饮料分级,政府希望能够减少国民的糖摄入量,控制糖尿病的患病率。
新加坡政府于2021年12月30日发布《食品条例(第2号修正案)》,要求在新加坡零售的含较高糖分和反式脂肪的预包装饮料,必须贴上 Nutri-Grade 标签,并禁止发布与D级 Nutri-Grade 饮料相关的广告。该修订条例已于2022年12月30日施行。我们现在前往新加坡,在超市和便利店买到的预包装饮料,就会看到有一些饮料包装上有相关的标识,标注其含糖量,供顾客在购买前参考。

什么饮料需要进行分级呢?
凡是拟在新加坡进行零售的饮料,都是需要进行分级的。最常见的饮料类型就是我们在便利店和超市中看到的,预先包装好,装在瓶子、罐子或者纸盒之类的容器中出售的饮料,也就是即饮饮料。自动饮料售货机销售的饮料,比如汽水机、咖啡机这种按一下按钮就会出一杯饮料的机器,也在管制范围内。
根据目前新加坡最新的规定,在销售地点或者场所现场配制的饮料,无论是预先包装好的粉末或者浓缩液兑水而成的,还是鲜榨现配的,比如奶茶、咖啡、豆奶这种,都需要根据每杯饮料实际的含糖量进行分级。
含酒精的饮料是不需要分级的,同时有一些特殊用途的食品比如婴儿奶粉等也不在规定范围之内。
具体的分级标准如何?
饮料根据 Nutri-Grade 分级系统可分为四个颜色编码等级“A 级(深绿色)”“B 级(浅绿色)”“C 级(黄色)”或“D 级(红色)”。其中 A 级代表含糖量和饱和脂肪最低,D 级代表含糖量和饱和脂肪最高。需要注意的是,Nutri-Grade 饮料中的总糖量是指饮料中的任何单糖和双糖,包括新型糖,如阿洛酮糖和异麦芽酮糖。制造厂家、本地进口商和分销商必须根据修订条例的规定,准确地确定 Nutri-Grade 饮料的等级。

A级:每100毫升饮料中糖分不超过1克,饱和脂肪含量不超过0.7克。
B级:每100毫升饮料中糖分在1-5克之间,饱和脂肪含量在0.7-1.5克之间。
C级:每100毫升饮料中糖分在5-10克之间,饱和脂肪含量在1.5-2.8克之间。
D级:每100毫升饮料中糖分超过10克,饱和脂肪含量超过2.8克。
各级饮料在实际售卖中有什么不同待遇?
所有拟在新加坡零售的 Nutri-Grade 饮料,不论等级,必须标注营养成分表。评级为 C 级和 D 级的饮料强制性要求标注 Nutri-Grade 标志,而较为健康的 A 级 和 B 级饮料可自愿标注 Nutri-Grade 标志。Nutri-Grade 标志必须标明产品的总糖分含量。新加坡要求所有媒体平台(例如广播、电视、网络、纸媒等)均禁止投放评级为“D”的 Nutri-Grade 饮料广告。违反规定的行为将面临最高1000新币的罚款,再犯者罚款最高可达2000新币。

一些比较常见的饮料的评级是怎么样的?
(为了避免争议,就不标明具体品牌了,大家可以根据评判标准自行分级)
(1)某品牌酸梅汤和蜂蜜柚子茶:D级(糖含量12%)
(2)某品牌100%橙汁:C级(糖含量9%)
(3)某品牌调制牛奶:C级(糖含量6%)
(4)某品牌瓶装咖啡:C级(糖含量6%-7%)
(5)某品牌全脂鲜牛奶:C级(糖含量0%,饱和脂肪酸属于C级)
(6)某品牌脱脂鲜牛奶和无糖豆奶:A级(糖含量0%)
饮料分级制度的实施对消费者行为有一定的影响。它鼓励消费者选择A级和B级饮料,减少C级和D级饮料的摄入。然而,也有研究表明,仅仅通过添加糖、饱和脂肪、含盐量几个简单的维度去评估一项食品,可能还不足以全面反映食品的健康程度。
总体而言,新加坡的饮料分级制度是一项积极的尝试,通过提供清晰的营养信息,帮助消费者做出更健康的饮食选择,从而对抗公共健康问题。然而,该制度的实际效果和对消费者行为的长期影响仍需进一步观察和研究。